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你不知道的,《千与千寻》隐喻背后的“秘密”

你不知道的,《千与千寻》隐喻背后的“秘密”

宫崎骏作为国宝级的动画老爷爷,在他众多的动画电影中,《千与千寻》是经典之作。

电影《千与千寻》于2001年在日本上映,时隔18年之后,2019年出现在国内的大荧幕上,豆瓣上9.3分的超高评分,及位于Top250的第7位的排名,可见这部电影的影响力之大。

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最大的亮点,即故事中会隐藏大量的隐喻,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暖,包裹到童话故事中,让大家得到温暖和治愈。

大家对宫崎骏画笔下的作品大多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创作过程中的奇妙经历,而《千与千寻》隐喻背后的“隐喻”,你又了解多少?


电影的“创作源头”。

宫崎骏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他的家族经营着一个飞机工厂。直到后来父亲亲口说出了真相,他们生产的飞机尾翼其实是不符合标准的,但在懂得人情世故和商业法则的父亲的处理下,便可以浑水摸鱼。

这些在大人看来驾轻就熟的操作,却在宫崎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虽然喜欢飞机,却不喜欢这样复杂的人心。

所幸的是,宫崎骏是家中次子,他的哥哥继承了家业,他便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动画事业中。

宫崎骏受圣埃克苏佩里写的童话《小王子》的影响,对飞行有着很深的情节,因此宫崎骏的作品里总会有飞行元素的出现。

1998年,宫崎骏经过长期的创作,想要构思一部以地震后的东京为背景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喜欢在大众浴室烟囱上画画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玲”,可是却因为一次意外而卷入了一场荒诞的爱情故事。

在创作的过程中,宫崎骏的老朋友,动画制作人铃木敏夫去拜访了他,发现沉寂一年的宫崎骏,在工作室贴满了整整一面墙的设定稿。

但铃木看完后却打断了宫崎骏的创作,铃木建议宫崎骏,应该更加注重年青一代的想法,比如可以制作一部给"千晶"看的动画片。

“千晶”是他们两人同事的孩子,也是一位刚满10岁的小女孩,每年夏天千晶都会来宫崎骏的山间小屋,大家都很喜欢她。

宫崎骏在深思了5分钟后,便把墙上画了一年的手稿,一张一张地撕了下来,塞进了垃圾桶。

铃木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他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场面,筹备了一整年的“玲”就此谢幕。换来了那个日后无人不知的“千寻”,正是因为这样《千与千寻》才走到了聚光灯下。

2003年,恰逢伊拉克战争的开始,一贯反战的宫崎骏和铃木,双双拒绝了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代替他们出席的则是他们的好朋友,也就是千晶的爸爸奥田诚治。

在颁奖典礼的后台,对于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奖项,宫崎骏困惑的问铃木“事情怎么突然间变成了这样?”宫崎骏似乎对那场成人世界的典礼不太感兴趣。

这位在11年后将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老爷爷,忐忑地跑去问千晶:“你觉得这部动画怎么样?”千晶稚嫩的声音说道:“我觉得很有趣”。

这句简单的回答,终于让宫崎骏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相比于那些过分渲染的解读和国际奖项的认可,这时候,他才获得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的赞扬。


电影的“时代背景”。

特殊的创作时代背景给电影带来了更多解读的空间。

《千与千寻》在日本的上映时间是2001年,制作时间大概在2000年2月到2001年7月,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跨越了两个世纪。

对于这个具有历史性的时间点,宫崎骏利用影片开头的12分钟时间,向观众交代了整个影片的背景。

电影的制作团队,为了能完整的呈现出当地的真实景观,他们甚至进行了周密的实地考察。

宫崎骏之所以要重点明确的来体现“20号国道”这一场景,其目的就是要阐明故事的创作时代背景。

千寻一家在路途中会经过一个岔路口,在路标上明显标识着“21号国道”。可实际上,20号国道与21号国道不仅没有一处交叉,而且两条路根本不在一处,相距甚远。

不难推断,宫崎骏特意在电影中这样安排,其目的是象征着20世纪到21世纪的更迭之意。千寻一家乘坐的汽车车牌号“1901”,也恰恰预示着20世纪的初始之年。

20世纪末1997年,金融海啸席卷亚洲,这场风暴波及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当然也包括当时的日本,《千与千寻》就是在这样的创作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至于千寻一家为什么会迷失?千寻父母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了抄近路,打破了本应该走的路线。

这正是寓意当时的日本,在即将从20世纪过渡到21世纪时,整个社会经历了一场攫金不见人的纵情之后,由于上一辈人“走捷径”的行为,使得整个日本社会走向泡沫一般迷失的境地。

宫崎骏本人在谈到千寻这个角色时曾说过:“日本人的沉沦,最令我担心的已经不是经济成长,也不是多媒体将会如何发展,而是我们国家的儿童是否健康。”

电影中《千与千寻》的主角,在人物设定上是一个与千晶一样大的10岁的小女孩,宫崎骏想要借着这个送给儿童们的童话故事,唤醒大家对于下一代的关注。

从电影上映的时间往前推算10年,可以判断出千寻恰好出生于1991年,从1990年到2000年,是日本社会处于迷失的时候。

一方面,电影中的千寻正是折射了这一代人,故事中寻找迷失的自我,不回头一直向前走,想要回到新的生活中,也是宫崎骏对于“迷失的一代”的美好寄望。

另一方面,在《千与千寻》这部电影中,宫崎骏想要通过小女孩走失的故事,从侧面隐喻出日本的“迷失”,探讨的是当时的日本社会要怎样走出迷惘。


电影的“政治思想”。

在六七十年代时,日本左翼运动风起云涌,少年时期的宫崎骏,正是在这样耳闻目染的环境熏陶下渐渐长大,反战争的情怀,也持续影响着宫崎骏这一代人的思想。

1985年,日本经济开始了迅速发展,当时大家都沉浸在金钱的欲望中不能自拔,每天幻想着天上掉馅饼,无暇顾及是左还是右,所以左翼团体在日本渐渐沉默。

直到1991年,也就是千寻出生的那一年,泡沫经济被打破,日本社会的梦也随之消亡,所有人都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在知道了这些背景之后,就不难理解《千与千寻》中油屋所代表的的含义。

油屋更像是现代社会的“洗浴中心”,里面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那些带着古代官帽的各式各样的神明,暗指就是整个日本民族的上层社会的人,油屋即为了这些神明洗去凡尘之意,以一种反讽的手法来批判现实。

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物质和文化资源均匮乏的岛国,《菊与刀》中已经把这个民族分析得非常透彻。大和民族只能在不断吸取外界文化的过程中探寻立足之本。

隋唐时期学习中原,明治时期学习欧美。一面是出生于亚洲农耕文化的历史,一面又是西化后经济腾飞的近现代,现今的日本就是在亚洲和欧美两大文化的夹击中诞生的畸形产物。

日本民族的两面性在《千与千寻》中那对双胞胎魔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很显然,对于两种文化的冲突,宫崎骏是站在亚洲这一边的。

电影中的白龙原本是琥珀川的河神,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琥珀川被填平。失去了根源的白龙只好寻找汤婆婆学魔法,并被抹去了“饶速水琥珀主”的原名。

白龙的名字“饶速水”,是根据《日本书纪》中记载的一位神灵的名字“饶速日”而来。

据说“饶速日”是在日本天孙降临之前就驾临了人间,并且统治了日本。后来在神武天皇东征的时候投降,从此沦便为臣下,但是“饶速日”却一直被一部分日本人当作始祖神明

也就是说影片中白龙象征着的是“大和”未被天皇骑劫颠覆前的本源与正统,也就意味着它所代表的是日本的过去。

在制作《千与千寻》前,吉卜力经历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1998年,宫崎骏的爱徒近藤喜文的病逝,直接导致了宫崎骏的第一次退休。另一个是2000年德间康快的去世。德间康快作为德间书店的社长,从吉卜力创设以来就全力支持,也是宫崎骏反右翼的得力战友。

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宫崎骏,经历了社会和身边亲近的人的物是人非,在制作《千与千寻》时,心境也随着时过境迁。

如果说1992年的《红猪》还透露着一股愤青精神,到了1997年的《幽灵公主》已经开始倾向于传统浪漫主义了。

到了2001年的《千与千寻》更是多了一份对自由的呐喊,经过这一系列事情的洗礼,宫崎骏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宫崎骏在观影手册上说“这部电影中千寻能够做到的事,你们也能做到。”


留住光影、记录时代、回顾历史是《千与千寻》隐喻背后的“隐喻”。同时,这也是一场自我认知,回归原点的治愈之旅。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走上巅峰,离不开幕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及生活感悟。在《千与千寻》中,可以感受到宫崎骏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因为故事中这种真实而有深度的寓意,才让大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本体背后则是对作品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千与千寻》众多被解读的隐喻背后,对于观众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千寻在故事中的自我成长,她的那份坚持自我、一路向前的勇敢和善良,这也正是宫崎骏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