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评分8.4,让《普罗米修斯2》推迟的《火星救援》,到底哪好?

豆瓣评分8.4,让《普罗米修斯2》推迟的《火星救援》,到底哪好?

豆瓣评分8.4的《火星救援》改编于一位程序员所写的长篇小说,因为小说硬科幻知识丰富,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

后被电影公司买下改成剧本,美国名导雷德利.斯科特看后非常感兴趣,推迟开拍《普罗米修斯2》先拍了这部电影。

电影刚上映就在美国拿到了周榜票房冠军,电影中展现的科学细节还得到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肯定。



独特的人文主题,幽默乐观的表演,严谨的科学细节,让《火星救援》在众多隐射现实意义的科幻大片中显得清新脱俗。

下面我就从影片特点、表达方式、启示意义,三个层面聊一聊这部优秀的科幻大片。

01

《火星救援》如何避免同质化,拍出一部绝佳科幻片的?

在《火星救援》之前有很多很棒的科幻大片,包括《地心引力》、《星际穿越》、《普罗米修斯》等。

同类型的优秀电影一旦多了,后续作品就很难在包围中突出重围,难以拍出新意,避免被同质化。

火星救援能在众多优秀科幻片中脱颖而出,我觉得主要有2个原因:

1.别样的科幻风格:不隐喻政治、社会、哲学问题,而是集中资源刻画如何解决生存难题

《火星救援》中,马克和队友在火星执行任务时遭遇风暴袭击,马克被折断的天线射中和队友失联,其余队员以为他已经牺牲,便先行离开了火星。

等马克醒来后发现自己被“抛弃”在了火星,除了一个火星基地,他找不到任何一个与地球有关的事物。

然后整部影片就在讲他如何联系上NASA(美国航天宇航局),如何自己种农作物,其他人如何救他的故事。

这和以往隐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科幻片不一样。

《地心引力》隐射的是国际太空斗争,太空垃圾带来的危害;《阿凡达》隐射了人与环境的大话题;《异形》颇有些人伦道德的影子。

《火星救援》的故事内核简洁明了,没有坏人与邪恶,不隐射任何现实问题,只讲一个陷入困境的人如何凭借科学的力量,按照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逃出生天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虽然少了情节上的夸张与玄幻,但近乎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却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真实感。

影片还一扫美国传统的众望所归式的英雄情节,将主题的落点落在科学的严谨与奇妙,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知识技能相结合能够产生怎样的奇迹,不可谓不是一部好片。


2.另类的自我救赎:没有描述挫折蜕变的人生哲理,而是落脚到乐观与坚韧

人类骨子里都有一种基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用主义,所以流传的故事大多是经历挫折、蜕变成长的故事。

《星际穿越》如此,《地心引力》也如此,它们强调的都是挫折与救赎之间的顿悟、成长。

《火星救援》的救赎却是把人类的乐观与坚韧贯彻到底实现的。

马克在影片中有大量的自我调侃:

“在努力让我活下去这件事上,我的屁眼和我的大脑所做的贡献不相上下。”


“这是纯天然火星有机土豆,这是绝品,广告上可不常见。”

……

认知心理学表明,自我调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语言或行动上的自我调侃,能够减少“心理期望的突然扑空”带来的消极情绪。

可以说是正因为这些大量的自我调侃,才帮助马克在困境中保持了乐观,积极应对火星的未知困境。

第一次燃烧制水爆炸;换气舱泄气导致土豆死亡……等意外事件也让马克消极过,他不止一次的骂人,也不止一次的摔东西,但最后的主题都会回归到积极想办法。

在困境中坚定乐观,是影片展示出的自我救赎的另一种可能,没有老套的挫折、挣扎、顿悟、绝地反击的个人英雄主义,这对普通人也更有启发意义。


02

《火星救援》中的“陌生化效果”: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

《火星救援》对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还在于陌生化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

“陌生化手法”脱胎于俄国形式主义中的主要内容——陌生化理论,是指将熟悉的对象反映为陌生,打破观众心理定式的方法。

《机器总动员》的地球被描绘成垃圾遍地,《我是传奇》中纽约的街头杂草丛生,就是该手法的运用。

导演斯科特在这方面也做得很棒,他将人们在地球上熟知的大棚种植、越野车、自驾游,全部搬到了火星地表。

1.火星上的大棚种植

马克为了自己能够活下来,撑到有人来救他,开始在火星上种植土豆,把搞科研的火星基地变成了蔬菜大棚。

为了种土豆,马克既要解决泥土问题,还要解决水源、肥料、细菌的问题,这将原本在地球上很熟悉的土豆种植,变成一个技术问题。

在陌生的火星上种植我们都熟悉的土豆,想想都令人好奇,这能成功么?


2.地表最强越野车

团队6个人,一共有3辆NASA专门为他们设计的探测车,马克被留下之后独享这三辆车。

为了能和地球取得联系,他改装探测车去800公里之外的地方找回了1997年美国发射上去的探测器。

最后为了能去MAV4发射点坐火箭返回地球,他甚至把三辆车拆拆补补,改造了一辆加长版超级越野车。

与其他电影里大神改装车不同,马克跟观众一样也是新手,所以每一步改装都必须是精心的设计。

同为第一次手动改装越野车,观众会有极强的代入感,情不自禁的关注每一个目的和每一步动作。

这就给观众带来了熟悉事物的陌生体验,原来改装符合火星要求的越野车,有这么多限制和困难。


3.最疯狂的“火星自驾游”

马克乘上自己改装好的越野车,要独自一个人迁徙3000多公里去做火箭离开火星,这像极了在地球上自驾游,从东北黑龙江,一路开到云南西双版纳。

但他没有详细的地图和风暴预警,只能边走边看;也没有充足的电力,只能白天充电晚上开车;更没有足够的食物,只能饱一顿饿一顿。

这跟我们所知道的自驾游不一样,一路上没有异乡风景和美女,只有火星灰蒙蒙的烟尘和孤掷一注的风险。

长达3000多公里的火星自驾游着实令人激动与好奇,这是一曲遗憾的挽歌,还是干出生天的壮举?

心理学家们认为:“新东西容易成为注意对象,而千篇一律的就很难吸引人的注意力。”

《火星救援》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就很成功,迅速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缓解感官疲劳,让其感受到了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将地球上的熟悉场景“移植”到火星上就是一成功点,既能让观众有种发自心底的认同感,又能满足观众对“陌生化”的审美要求。


03

如何在火星上靠科学干出生天?《火星救援》中的3个科学思维

《火星救援》的故事可以简单描述为一个思想实验:

假如一个人被“抛弃”在火星,他应该怎么和地球救援部队配合,从荒无人烟的火星上逃回地球?

答案是,集中所有资源,按照“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模式,一步步脱离困境。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马克身上至少有这3个科学思维。

1.模块思维:善于踩别人的肩膀

马克初期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保持越野车驾驶室的温度。

他没有想要自己造一个取暖器,而是挖出之前队长埋在不远处的RTG(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当做供暖期,他甚至用它当做热水棒,烧水洗澡。

我们再来看看,现实中类似的案例。

罗振宇的得到现在已经开了几十门课,涉及各种各样的领域,他的宏大愿景是要开齐所有的学科。

而他的平台能够糅合这么多复杂高深的知识,靠的也是资源整合,不是罗胖做多面手,亲自开发每一门课程,都是找牛人来开课,请大神做专栏。

这就是典型的模块思维。

像搭积木一样,不断整合资源,逐步完善自己的系统,实现最终目标。

不要总是去造一个已有的事物,整合资源是比闷头开发更重要的能力。


2.最小可复制内核:找到可以大量复制粘贴的“成功颗粒”

马克改装好漫游车到出发之前,一直开着车围着基地转圈。

他需要测算出充满一次电能驾驶多远,还要故意制造障碍,检测改装车的结构和性能,还要检测驾驶舱里的生命系统是否可靠。

测试,调整,再测试,他得到了数据:满电池能跑2小时,现有太阳能电池板12个小时才能充满……

马克做这些的目的是就是找到驾车远行的“最小可复制内核”,一旦找到,后面就只需要复制粘贴。

马克后来迁徙3000多公里时,就是不断“复制粘贴”,电量耗光休息充电,然后再出发再充电,如此循环。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找到最小的成功颗粒,然后复制粘贴形成规模,就是最扎实的成功方式。

有个网友向五分钟商学院的主理人刘润提问:自己已经开了3家连锁烧烤店,现在手里有多余资金,要不要继续扩张?

刘润的回答是,需不需要扩张在于你有没有找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只有找到了最小的可复制内核,才能做大做强,反之只会大而不强甚至血亏,这是海底捞及其模仿者给我们的启示。

你看,找到可复制的成功颗粒,不仅是做成一件事的可靠保证,而且是最低成本的方式。


3.概率思维: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马克从东向西进行3200km迁徙时,遇到了延绵数百公里,持续时间可能长达好几个月得沙暴,而且他不知道移动方向,如果他闯入当中一定会面临电力不够搁浅的困境。

马克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灰度认知。

不知道沙暴怎么移动,那就目视加粗略测量。

马克是从西向东开,目视估计沙暴的东西走向是向西而行,如果是向东,那正好他也向东走。

但沙暴的南北长度太大判断不出移动方向,于是他从北向南,依次放置3块间隔40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第二天再来测电量,从而估计出沙暴的大概移动方向是北上。

但这个结果只是大方向准确,沙暴改变方向的可能性也不清楚,那怎么办?

第二步,黑白决策。

马克选择了成功概率最大的那个方案:坚定不移的向南走,如果发现有些深入沙暴,就往西偏一些,保证太阳能电池板能有最低的光照。

最后,马克从沙暴边缘地带成功穿过,到达发射点。

接受信息时要充分全面,而一旦确定方向,就要坚定执行,这是马克行动的底层逻辑,也是概率思维的底色。

现实中也是如此,世上从来没有什么百分之百准备好的事,最好应对策略的就是概率思维。

考虑到你能考虑的所有可能,然后勇敢去做,敢于拥抱概率,拥抱决策之后的结果,无论成败。


结语:《火星救援》在众多科幻片中脱颖而出,获得粉丝青睐不是没有原因的。

它的主题就很别具一格,它一反众望所归式的英雄情节,而是将主题的落点落在科学的严谨,与人的乐观、韧性。

影片中的布景、音效和拍摄方式,也都很有处理得很好,荧幕上的硬核科学知识,更是让人大呼过瘾。

马克“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求生大作战,所展现出来的3个科学思维也很给人启发。

电影精彩又经得起推敲,强烈推荐给你,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