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中国第一个武侠片的导演是谁?

中国第一个武侠片的导演是谁?

有关武侠电影的溯源,要追述到20世纪20年代,那是一个新旧文明、新旧文化交替冲突的年代,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武侠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而诞生,可以说,从有中国电影开始,武侠片就伴随着中国电影一起萌芽、成长、壮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武与侠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内涵,武是技术,侠是精神。武侠电影自产生以来,也一直在诠释着这两个元素。在技术上,20世纪初中国电影事业不断的发展,电影技术不断的成熟,成为客观上帮助电影人完成武侠电影梦想的基础,在精神上,传统武侠小说的风行,以及武侠文化在中国民间的深入人心,使“侠”的理念逐渐成熟成型直至形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也成为武侠电影诞生的主观因素,这客观主观两个因素,是中国武侠电影出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而把这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拍摄出是中国最早武侠片并产生巨大轰动效应的,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大导演——有武侠片之父美称的张石川。


张石川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字蚀川,出生于浙江宁波一户蚕茧商人家庭,少时就参与其父的经商活动,经常帮助父亲料理商务,奠定下了其务实的经商作风和管理。后来其父病逝,15岁的张石川赴上海投奔为美国人当买办的舅父经润三,从此踏入洋行。凭借精明的头脑和勤奋好学,张石川迅速为自己在华洋公司谋得一席之地。

虽然从事的是商业,但是张石川从小就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当时,被称之为“文明戏”的西洋戏剧刚刚兴起,与当时传统的中国民间戏剧相比,这种形式与内容迥异的戏剧迅速得到了时尚青年们的喜爱,张石川也不例外,这个喜欢文艺的青年对此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经润三创办的新剧团体“立鸣社”,张石川自告奋勇,出任经理,经营文明戏演出。

从小就从商的经历,使这个酷爱文艺的青年人,从一开始就积极探索如何将文艺与商业相结合的契机。在新剧团,张石川很幸运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和的伙伴,其中有一个人,当时籍籍无名,后来则大大有名,他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另一个奠基人物郑正秋。当时郑正秋是另一个民间剧团“新民社”的主办人,因为对电影的热爱,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在合作过程中将两个

中国第一部电影《难夫难妻》

剧团合并为“民鸣社”,由张石川主持前台,郑正秋主持后台,新加入的郑鹧鸪则专任演员,《金声日报》的主笔周剑云负责写剧评,这四人可谓当时新剧的“四大金刚”,如同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情节一样,四人之间肝胆相照,志同道合,互为扶持,他们的友好交往与通力合作,在当时传为佳话。

1912年,张石川等人进入由美国人投资的亚细亚电影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短片《难夫难妻》。这一年张石川刚刚21岁。自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拍出了《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一系列名片。


1923年,对于青年张石川来说,是一个极特殊的年代,就在这一年3月初,他将岳父何泳昌资助他开办的“大同交易所”关闭,果断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电影史特别是武侠电影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明星人如其名,其幕后全是当时电影界的精英青年,其中张石川任总经理兼导演,郑正秋任协理兼编剧,周剑云负责行政兼发行,郑鹧鸪负责公司剧务,任矜萍负责宣传和对外联络。“四大金刚”齐齐上阵,在拍摄了数部纪录片之后,明星公司逐渐确立制片方针,依照张石川的意见,以纯商业价值为标准,开始创作娱乐性强,具有票房的“趣剧”,但这种以搞笑为主的商业片并未引起观众的好评,拍摄的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

明星成立之初,其发展道路十分艰难,明星是中国最早的以商业电影为主旨的电影公司,但其拍出的电影票房喜优参半,而且一度进入困境,到1927年竟出现了近2万元的亏损。为谋求发展,公司特地制作《白云塔》和《蔡状元建造洛阳桥》两部古装片,片成公映后也没有引起任何反响;为解明星影片公司经济滑坡的燃眉之急,一直坚持电影应该以教化功能为主旨的郑正秋终于无法再坚持自己的观念,他与张石川积极寻找电影公司发展的新路子,而这时,一部小说单行本的出现,实现了他们力挽狂澜、摆脱颓势的抱负。

[《火烧红莲寺》火爆全国]

这部小说单行本,就是名噪一时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作者是当时武术界的一位儒侠——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

武侠小说在中国的民众中一直很有市场,从中国传统侠义小说《水浒传》开始,武侠小说成为最受民众喜爱的通俗读物。20世纪初20年代初,以发表武侠、侦探小说为主的两本通俗读物《红杂志》和《侦探世界》相继创刊,为武侠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阵地,这时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的武侠小说代表作《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开始连载,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从1923年起至1926年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姚民哀的《山东响马传》、以及赵焕亭的《大侠殷一官轶事》等著名武侠小说陆续出版单行本。而这里面影响最大的就是《江湖奇侠传》。

《江湖奇侠传》的作者平江不肖生文武兼修,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平江不肖生活照

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是20年代武术界和武侠文学界旗手之一,他是湖南平江人,从小喜好文学、武术,都有极高建树。他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参加过反袁(世凯)运动和大革命,1932年回湖南创办国术训练所和国术俱乐部,也是我国是现代著名的武术活动家,曾领导南方武侠潮流。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深,对下层社会颇为熟悉,从日本回国后,曾写了一部清末留日学生丑恶现状的谴责小说 《留东外史》。1922年,应世界书局之约,他开始专心从事武侠创作。武侠处女作《江湖奇侠传》一炮打响,一再续写,奠定了他在现代武侠史中的地位。


向恺然的生活很低调,他在上海写作,平素不喜交游应酬,和一妾、一 狗、一猴居住在一处很窄的小楼中,每到半夜,便开始动笔, 一直写到天亮。他是湖南人,湖南民俗多有鬼怪传说与迷信风俗,他受之影响极深,因此小说经常将写实与神怪相结合,故事生动,充满天马行空的奇思幻想,尽管也有随意成分大、缺乏连贯,结构松散的毛病,但他却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者,特别是开创了武侠小说中神怪斗法的迷幻色彩,与旧式公案灯武侠小说相比,格调迥异,地位很高。

1928年,看到了《江湖奇侠传》单行本的张石川,认为自己抓住了一棵可以拯救电影事业的救命稻草:在中国文化,“尚武”精神与“侠义情怀”是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理想之一,而在平江不肖生笔下,这些手指白光、口吐神剑、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超级英雄,他们仗义扶危、锄暴安良、性格刚勇慷慨、硬朗良善,体现着中国人期盼的侠义精神。对于20世纪初期一直蒙受内忧外患之困的中国民众来说,侠客梦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救赎,其面向的观众群是巨大的,这些资源,对于一个正要有所发展的电影公司来说,极为重要。

张石川向郑正秋推荐了这本书。郑正秋读后拍案叫绝,在张石川的游说下,他终于完全放下了自己的电影教化观念,将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第81回“红莲寺和尚述情由”等章节改编成剧本,定名为《火烧红莲寺》。


火烧红莲寺


《火烧红莲寺》在经过慎重的筹备与精心的组织后,1928年,投入拍摄。影片由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担任摄影。郑小秋、夏佩珍、谭志远、萧英、郑超凡、赵静霞、高梨痕主演。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大戏院首映,一鸣惊人,可称得上是轰动上海滩,一时间万人空巷。接着,南京、天津、北平、广州等城市争先恐后地上映该片,赢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很快突破了国产电影的卖座纪录。

中国武侠片的第一个春天——神怪武侠片到来了,这部电影则成为那个时期的珍贵资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