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寄生虫》里的石头和气味,隐射出欲望和无奈

《寄生虫》里的石头和气味,隐射出欲望和无奈

《寄生虫》这部影片最近才知道,知道的时候它已经获得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77届金球奖,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赶紧翻开来看了一遍。原来他早在2019年5月份就上演了,只是国内并没有放映。

影片是讲述了讲的是一个底层家庭依附富人家庭,最后幻梦破灭的故事。

主角一家四口,用尽一切心思,使出了各种“卑劣”的手段,去为一家富人家庭打工,儿子做英语老师,女儿做美术老师,父亲做司机,母亲做女管家。

但是最后,却因为一场暴雨的巧合发生了三个家庭互相残杀的故事。这是一部悲剧。却象韩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隐射了很多,细节强大,好的影片是值得人们不断回味的。这里简单谈两个线索,一个是石头,一个是气味。



第一:石头

石头最初的时候,是敏赫送来的,敏赫是基宇的同学。 他说,家中各处都塞满了各种奇石,就数这块最能带来财运和好运。随后就说出了让基宇帮他去做家教的事情。而理由是基宇让人放心,不会和家教的富家女产生瓜葛。而这一切,侧面揭示了基宇家穷的现实。

当主角一家进入富人家帮佣,误以为成功“跻身上流”的时候,在饭桌吃饭的时候,醉汉第二次又来了,儿子二话不说就要拿敏赫送的奇石砸醉汉,内心顿时充斥着高人一等的骄傲,而不再是第一次的隐忍。这里,石头预示着向命运抗争的武器。

下暴雨的那天,他们的家被淹,本该沉底的石头慢慢地浮出水面。这根本不是名贵的石头。估计就是块假石,人造石。

而基宇捞出了这块石头,一直放在身边。因为他觉得这是一块带来好运的石头。象征着基宇的希望。基宇希望能够带着石头有一片新的天地,远离这穷的命运。石头隐喻渴望和欲望,所以基宇紧紧地抱着它,不松手。



但是藏在地下室的人基宇无法安心。他必须要除掉幸运路上的绊脚石。他带上了石头,准备去找他们拼命,不曾想把自己给搭上了。所幸的是,假石力道不重,基宇虽然被砸,却没死没傻。

从这个角度看。石头能带来好运,也能成为杀人利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看你怎么去使用它。

最后石头的一个镜头就是,当基宇把石头放回山上小溪,石头却没有浮起来。为什么这里就沉下去了呢。这只是一个想象,和影片最后放的基宇买下大房子,爸爸能上来看看阳光一样是个幻觉。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这一切都很真实。石头就是石头,不是假的。这一切都不是假的。他们只想过上有阳光的日子,却不曾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还依然住在地下室里,过着蟑螂一般的寄生生活。


第二:味道

味道这个是影片的精华,整个故事的发展伴随这无形的味道而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压倒主角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味道代表的就是阶级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味道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富人家小儿子无意中说出来三个人身上有相同的味道,让主角一家异常尴尬,这是味道真实摆在台面上的,也就是公开的一次。说明味道肯定是有的,常年住在地下室,潮湿,阴暗,发霉等味道就是你无法伪造的。这里提到的味道,一方面暗示他们的谎言可能要被搓穿,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情的事实, 穷人的味道,是地下室的霉味,挤地铁的混杂味,是恶劣生存环境下无孔不入的穷酸味。



女主人坐车时甚至又摆出一副嫌弃模样,还开窗散味。金司机帮夫人隐瞒旧保姆的传染病,以为帮了夫人大忙,他像朋友一样握住夫人的手,夫人却说你洗手了吗?

男女主人第三次在沙发上公开谈到的气味, 影片中的气味意义还是比较偏向于第二种,男主人本质上充斥着富人阶级的高傲。



主角父亲作为一个想要在主人那里得到认同,获得自欺式主人体验的奴隶,却不断地被朴社长夫妇否认,不断地用“气味”将他宣判为奴隶。主角父亲这才认识到,朴社长夫妇并不是什么比他更完美的主人,他们不过是和他一样的奴隶,而且是想要通过踩在他身上,来确认自己是高贵主人的奴隶。

主角父亲是一个荣誉感很强的人,这从他在淹水的地下室第一个捡起他的奖牌可以看出。他希望能够真正的成为上等人,即使是依附在富人身边的人,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希望能够得到认可。

可是他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不能越界等等。他终于彻底失望,因为他意识到他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半地下的灰暗。

当朴社长不顾密室男死活,捏着鼻子拿走其身下的钥匙时,主角爸爸爆发了,在目睹了儿子重伤、女儿死亡以及朴社长又一次对底层味道的厌恶后,他彻底释放了压抑,杀死了朴社长。



奉俊昊导演解读:“悲伤的说法就是阶级的气味。不是地铁的气味,而是乘坐地铁的人的气味。朴社长毫不犹豫的说出了不该说的话,这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不快的台词,虽然观众也会乘坐地铁来看电影。但在电影里,是朴社长和妻子的枕边谈话,不是官方宣言,所以他说这样的话也不应该被判死罪。“

影片通过气味说明:贫穷竟然是可以嗅出来的!用气味的符号隐喻贫穷的烙印,赤裸裸地撕掉尊严。

第三:谁是寄生虫

三个家庭他们本来都并非生来就是寄生虫, 住地下室的一家之前创业过,开过蛋糕店。而主角父亲一家也开过店,做过司机,总之该找的工作也都去找过。最后却还是落到这个田地。


富人生活优越,从小就被保护得很好,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讲白了,就是“体面人”。他们的后代,可以体体面面做人,可以学习音乐、诗歌、艺术,成为一个看似高雅的“上等人”。在巨大的财富优势下、他们根本不需要去争什么,抢什么,所以,他们看起来都很“善良”。

而穷人,如果生活在一个资源稀缺、不公平的世界里,他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他还哪里顾得上什么“体面”?他们每一刻,都要和他人争夺生存的资源。

让我想起了一个纪录片,是跟踪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的一生。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开始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那些人的人生好像也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 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谁也不是寄生虫,谁也不想当寄生虫,而这一切可能只能从从教育开始,影片中主角儿子基宇四次高考都没有考上理想学校,但是他还是怀有美好的愿望。而影片结局他的自白和幻想也是在说,最有可能改变现状的就是基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