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城南旧事》|为何这部年龄比我还大的老片依旧深受大众喜爱

《城南旧事》|为何这部年龄比我还大的老片依旧深受大众喜爱

小时候在课本中学过一篇课文叫《爸爸的花儿落了》,那是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离别的感伤和悲痛,但依旧不懂我长大了是一种怎么沉重的压力,只懂得文章写得很美,很美,美的直往人的心里钻。

不记得那时文章中有没有标注这篇文章节选自哪里,即使有,那会也没有在意过吧,直道我看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然后顺着电影我找到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是的,《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也就是那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出处。

这部电影于1985年登上中国电影荧幕,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影片极大程度的还原了当时的北京生活,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秀贞与妞、宋妈、小偷以及爸爸去世的几个片段来体味大人的生活。

总体来说影片对于书的还原度还算不错,电影版删除了兰姨娘的故事,将家中姐妹兄弟7人缩减为姐弟2人,其他部分还是很有书中的味道。

《城南旧事》书籍是很多名人以及书友推荐的必看书目之一,同样以此改编的电影也是众多影迷推荐的必看国产电影之一。

看完影片我深深的被感动和震撼,或许正是影片中展现得这种成年人身上难得一见的纯粹和真的美好、离别中成长的共鸣的伤感以及特殊背景下具有特殊回忆的人物以及事情的特别,深深的触碰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深处,才会使得该影片如此受欢迎吧!

本文将通过三个角度来分析影片内涵,从而找到影片能否长红不衰的原因。

01.影片中最美好的部分就是透过孩童的眼睛表达对底层人民的悲悯之情

看电影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英子的眼睛,这个电影好几次都将特写给到了特写的地方。这是一双多么明亮、清澈到没有一丝世俗的尘埃的眼睛啊,当这双眼睛透过屏幕看向个人的时候,我无法直视,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眼睛在世俗的侵染之下已经没有了英子那样的灵气和干净。

导演通过天真烂漫的英子的眼睛缓缓的向我们揭露了成年人世界中的悲哀和心酸,也正是因为这是孩子的视角看的世界,所以我们更能抛开世俗的成见和定性思维看到导演想讲述的底层人民的悲哀。

影片中思夫思子到疯魔的秀珍是众人口中的女疯子,这个可怜的女人被男人骗到未婚生育,好不容易生下的孩子却没有看过几眼就被亲人给扔了,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之下她“疯”了。

从此以后没有人在意她想什么,也没有人同情她的再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麻木中透着残忍。

张丰毅饰演的小偷,他本是一个见不得光的存在,如果大人遇见他的话肯定是又喊又叫地抓起来,所以他很少在人前出现,他也没有人可以说一说心事,说一下他的弟弟以及他的人生。

但是英子不同,她虽然不完全明白秀贞在说什么?但她一直将帮助秀贞阿姨找“小桂子”放在心上,她也从来不认为秀贞是个疯子,她会轻轻的在秀贞耳边说我喜欢你、

遇到小偷的第一次,她觉得这个小偷厚厚的嘴唇不是坏人,所以一次次的来找他玩,听小偷讲他的弟弟和家庭,听他讲自己瞎眼的老娘和还在念书的弟弟,讲自己的压力和不安。

印象最深的是秀贞曾问英子自己是疯子吗?小偷也曾问英子他是坏人吗?英子说她不是疯子,他不是坏人。可是在世俗的眼光中已经为他们定性了,就是疯子和小偷,虽然他们也不多是被生活压迫的可怜人。

影片中英子单纯且美好,在她的世界中没有对和错的概念,也没有好人和坏人的明显界限,更没有疯子、傻子、贼子的区别,正如她自己所说:“你们又常常说,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分不清。”以及这句“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或许正是因为孩子的这种纯真,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所谓的“疯子”和“小偷”,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的过去和无奈,才能从心底里为他们的遭遇感慨和惋惜。

影片中妞和秀贞被火车撞死了,小偷被抓了,宋妈的儿子死了,女儿被老公送人了,可惜最后她还是跟着老公回家去了,正是这种悲凉的结局,让我们从小孩的视角中看到过他们的曾经,我们才会更加深切的对他们产生悲悯的情绪吧。

更可惜的是随着我们的长大,这种像英子这个年纪的纯粹和真这些最美好的部分却再也不会有了。当我们能够分清大海和蓝天,当我们懂得“疯子”和“小偷”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懵懂的眼和自由的心,慢慢的在世俗的尘埃中开出花来,然后变得和妈妈、宋妈以及芸芸众生中那些普通的成年人一样了。

02.影片中最伤感的部分就是在离别的阵痛中被迫成长

听过很多次李叔同作词的歌曲的《送别》,知道歌词大概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也明白这是一首关于送别的歌。

但是当《送别》作为《城南旧事》的插曲中出现,当这歌在英子每一次的告别中出现的时候,我才明白送别的不只是人,也是曾经的记忆,是过往的岁月亦是找不回的童年,才明白歌词中蕴含着的无限叹息和愁绪。

影片中送别这首歌多次出现,当秀贞和妞死后英子和父母坐上车去往新家的时候,这歌声伴随着爸爸和英子的对话结束以及曾经英子、秀贞以及妞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回闪悠悠想起。

“什么是将来的事?”

“将来的事就是英子要有新的家呀,新的朋友呀,新的学校呀,......。”

“那过去的事呢?”

“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慢慢就会忘记的。”

或许成长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分别中学会遗忘吧。

再一次听到《送别》这首歌是在英子参加高年级的毕业典礼中,所有的在校学子与家长在《送别》的歌声中送所有的毕业生离开,或许这歌声还暗示着接下来故事情节的走向以及英子也总有一天要长大到毕业的一种必然结局吧。

就在参加完弟弟毕业典礼没有几天之后,小偷被抓了,在《送别》的旋律中英子或许懵懂中明白了“小偷”的含义?或许她对于好人和坏人更无法分清楚了?为什么她觉得是好人的人会被抓呢?他究竟是不是好人?可他为什么不是好人呢?

后来在《送别》的歌声中小英子送别了亲爱的爸爸和陪伴她多年的宋妈。

小时候总是热切盼望着长大,长大,长大,可是当我们和小英子一样在一次次的送别中长大后,在我们终于懂得分清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的时候,在我们知道海和天有什么不同的时候,孩童身上特有的纯粹和真就离开我们了,一如那些在成长中不见了踪影的曾经的身边人,一如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当我们在世俗中摸爬滚打沾惹到人间烟火的时候或许我们才突然懂得我们失去的东西有多么宝贵,而这让我们对影片更加的喜爱。

03.影片中最特别的部分就是特殊的年代下那些特殊的记忆

电影以一段人物的独白来做开场,而我想以同样的独白来做文章的结尾: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城南的往事,很多事情过去了记忆不深刻,但是小时候的事情却刻画在脑海中,这让我这个在外的游子更想念以前的景物和人物"

《城南旧事》影片和书能这么多年受到大众喜爱,除了影片中那种孩子般的纯真,淡淡的悲悯情怀以及很有共鸣的离别很打动人之外,还有特殊年代下那些特殊的记忆也很打动人。

在那个年代秀贞的思康哥到底为什么不来找秀贞呢?小偷又为什么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其实书和影片都淡淡的涉及到了当时的时局,影片中有好几次都提及学生危机以及射杀学生的事情,而且秀贞和妞偏偏是去找思康的时候被火车压死了。

或许思康哥并不是抛弃了秀贞,而是在某次事件中被牵连所以射杀了呢?这样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妞和秀贞也算是真的找到思康了。《城南旧事》这本书中淡淡的提到过小偷是因为自己败完了家产才走上偷窃之路?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测小偷家可能原先也是属于地主阶级呢?

除了这些文化当面的隐射是当时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之外,其实英子小时候的许多记忆,即使时隔三十年但有一些也是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那换东西的货郎、那特色小吃驴打滚、重男轻女等现象、在街头拉水吃、用凤仙花加明矾染指甲、被妈妈忽悠是从咯吱窝掉下里的或者垃圾堆里捡来的这些细节不知道能打动多少和我一样有过感同身受的观众。

这种童年的共鸣以及特殊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也是影片能大获成功的巨大助力,这部年龄比我还大的电影能火这么多年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