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4K+3D+120帧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4K+3D+120帧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

有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它既不像《拯救大兵瑞恩》

看完胸中涌动着英雄主义热枕


又不像《全金属外壳》

讨论暴力对文明所产生的扭曲

它用目前最高的拍摄技术,讲述了一个平淡而无奈的故事;用略带有中国哲学的意味,诠释了美国社会文化的深层问题;


它初在北美上映票房惨淡,却在国内被奉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

这就是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以往,李安导演的电影,不管是颇具东方文化的《色戒》《饮食男女》《喜宴》还是有着印度教神秘色彩的《少年派》,都广受国内外一致好评。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口碑却非常两极分化。

如果你没看懂这部电影,或者你还没来得及看这部电影,那这篇文章就正好值得你一看。

首先,稍有耳闻的观众应该都知道,技术肯定是该片的一大看点。4K超高清+120帧+3D视效这样的技术前提一出来,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对有些技术控来说,甚至比李安导演的名号更有号召力。

那如何更好的感知这些摄影技术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呢?有这样三个地方,请大家看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注意。

1战士们在墓地参加葬礼

比利林恩和战士们刚到橄榄球现场,背后突然窜起烟雾,镜头闪回到了他们一行人刚回国在军人墓地参加葬礼的时刻


这个地方的清晰度显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画面有足够的纵深,并且墓园横向的范围也比较大。


最重要的是,摄影师在此处采用了一个几乎环绕战士们的360度的一个运动环摄。

略懂一些的人可能知道:越是运动的镜头,就越是考验电影帧数。平时我们在家里看片子的时候,估计也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你把一个运动的镜头暂停下来,会发现它的画面清晰度是比静止镜头要差的,但是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在运动环摄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的所谓“失帧”的现象。

这使我们能够在运动镜头中强烈感知到120帧的那种充裕度,以及数字记录的稳定和逼真。

2 橄榄球中场表演高潮戏

当一班战士终于亮相,其中有一个机位:以那些战士们做前景,摄影机处在他们身后,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中景、后景当中也有很多人在表演,再后面就是黑暗的观众席,这又是一个纵深度和横向幅度很大的镜头。



在这场盛大的集会上,表演者鲜艳的服装,一簇簇烟花和焰火喷涌而出汇聚上方。所有的物体的质感、光色都十分的细腻逼真,刹那间让人恍惚以为自己就正坐在橄榄球场,正在此观看盛况。

3 伊拉克的战争场面

这绝对是一次独特的枪战体验,在电影的战斗场面当中,虽然环境是土黄色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画面里中的很多的小细节来显现出它质感的饱满。


当战士们躲在一堵土墙后面射击的时候,可以时刻看到来回有子弹从面前飞过,由于清晰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所以当那些子弹打中土墙,尘土瞬间被迸溅出来、飞溅出来的这些层层叠叠灰尘都被囊括眼底,几乎还原了跟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亲身感受的画面,所谓枪林弹雨,满目疮痍说的就是这般体验了。


然而这部电影,绝不止技术过硬这么简单。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可能会有一种不好的感受,甚至会觉得到过于压抑。

什么会这么压抑呢?

两个字概括原因,那就是:真实

李安的片子拍的很真实,除了题材真实,就是他所运用的120帧4K技术,促使摄影机每一秒都很诚实。一般来讲,电影总有虚构的地方,比如美国好莱坞大片,为了取悦观众,不会与现实联系的太紧密。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是这样,坐在屏幕前,一种慢慢浸透的真实感。你会感觉“是的,就是这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生活”。


其次,还要得益于李安导演强大的“心理拍摄能力”。大量的特写镜头,用来特写林恩的面部,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了他眼里的血丝,面庞的潮红,甚至每一个冒汗的毛孔。就好像你正面对面的看着这个人,而镜头里的人也正在看着你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带入感。形成一种“我就是林恩”的感受。于是,我们被很自然的带入林恩的所有思、言、感。跟着林恩一起,感受他的悲愤、绝望、无奈、这也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奇妙体验。


另外,题材上讲,这部电影反映美国的真实社会。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社会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正如电影中所反映的那样,自以为是,娱乐至上,国民时时刻刻被一种消费主义文化充斥着。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和人大加嘲讽,然而内心却很虚弱。就拿美国大选来说,美国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不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层社会与底层民众完全撕裂脱节,权力在一票政客间来回循环,而底层民众的声音却无法被听见。



尤其是经历过战火的士兵,更是令和平世界的人们充满警惕戒备,有人认为他们彻底的贯彻了美国价值观,有人认为他们充当了这场无义之战的马前卒,也有人担心他们已经被战争异化成了边缘怪物。但实际上,战士们自己则非常清楚,自己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拒绝也不愿意进一步深究这样做的意义。



当他们在伊拉克打仗时,故乡美国却一派娱乐至死,于是当这群“国家英雄”们再次踏上这片国土,内心深深的虚幻感便开始使人头晕目眩。



片中有一段让林恩成为英雄的视频,视频里他勇救战友,与恐怖分子殊死相搏。这一行为,被国家和媒体赋予勇敢、友情、决不妥协等标签,进而升华为国家英雄。然而在比利眼里这是个完全私人化的行为,并且因为失去了班长,感到无比难受和糟糕。


然而外界迫不及待地给他贴上标签,将他诠释成另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他真正关心什么,却甚少有人问津。

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和以往所见到的反战片不一样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战争看作美国消费文化的环节,有着史无前例的反战观点。


对于片中的林恩来说,李安将他人严重的脸谱化大兵形象来了个180度逆转,观众看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活生生的比利林恩,林恩虽是主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被观察的客体,也是一条辅助线,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让人看到水的波纹。

这些波纹会让你觉得,美国人出了问题。至于什么问题呢,又说不上来,因为问题太复杂,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比利林恩的家人们,邀请战斗英雄演出的富豪,观看球赛的观众们,在球场的工作人员们,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人都似乎有着不可言说的矛盾。



实际上,美国强大外表下的内里实际十分虚弱,从冷战期间美国的昂扬到现在几次插手国际事务、挑起无义对外战争的狂妄自大。然而海湾战争和911袭击事件给美国人上了一课,外表很自信,内心却极度缺乏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被消费主义蒙蔽下的个人的无意识与不认同。


而比利林恩,正是撕开了一层层的伪装,把这种事实展现了出来。


而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种众人唾弃闻风丧胆的东西,除了魔鬼,那一定是真实


没有人会将真实的生活展现给别人,也没有人愿意看清真实的自己。然而,真实却又无处不在。勇于面对真实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仅仅能做到窥看真实一角便立马把自己层层裹住。

或许这也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美票房惨败的原因。因为他没有理由讨美国观众的喜欢,事实上,它也不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喜欢。

但这不会阻止有些人为此感到震撼。


当影片中,当战友们全部站成一排


比利·林恩走向定位点,黑人舞者在林恩身边眉飞色舞,搔首弄姿。演出结束,林恩仍旧站得笔直,亚裔士兵轻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演出已经结束。



灯光亮起的瞬间,下一个瞬间,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切对于林恩而言,何其悲凉。


戏谑而且娱乐化的美国精神,在这样一个场合,不严肃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这一刻,相比中场,战场似乎更安全



记得李安曾站在台上回应说:“电影是他的梦是他的信仰,而他挑战新技术只是为了让梦更清晰。”



当消费文化成为一个巨大的仪式,当镜头默默地移到所有人和景的后面,当4K+3D+120帧的作品被搬上银幕...


某种角度来讲,不就是为了让观众待在巨大的仪式背后 ,更清晰真切的,看到内里的一些本质性东西。


..................... LUCI .....................


4K+3D+120帧

以前全国

没几家电影院能看


现在只要有

LUCI immers

就能把它带到你眼前


亮度、清晰度、立体感

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我们,从未离电影

这么近


“May all beings have happy minds”

愿每个人都有一颗快乐的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