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女主命运的荒诞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女主命运的荒诞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名导演中岛哲也的代表作品之一,于2006年上映,豆瓣得分8.9,在豆瓣Top250里面排第80,是一部经典的传记型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呈现了女主角松子波澜起伏的悲情一生。

导演以松子的侄子阿笙的视角,借由与松子相识的不同的人,娓娓道来了松子的一生:

  • 父亲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体弱的妹妹,因此,松子从小就异常地渴望关爱;
  • 成年后的松子当了一名老师,却因盲目维护学生而遭到开除,并离家出走;
  • 漂泊的松子,不断在形形色色的男人身上寻求着陪伴与关爱;
  • 感情一次次受伤后,松子自暴自弃地独居,最后孤独又悲惨地死去。

通过影片中不同人物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对爱情无限退让的不幸女子。

在影片中,松子的哥哥评价松子的一生是毫无意义的一生;而松子的学生也就是后来的情人阿龙意识到松子拥有的是“神之爱”,是极具拯救色彩有意义的一生。总之,关于“存在的意义”的思考,在电影中贯穿始末,寄托了导演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反思。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电影,女主角松子美丽、乐观、积极,为了爱可以付出一切。同时她也脆弱、怯懦、没有原则、为了不孤独可以选择自甘堕落。人物的复杂性,情节的荒诞性,冲突的戏剧性,共同成就了影片的经典地位,也对人们进一步理解存在主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以《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为例,探讨存在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来进一步理解松子悲惨的命运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

01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首先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后经萨特、 加缪发扬光大。通俗来说,存在主义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通俗来说,存在主义认为宇宙是没有意义的,人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存在的哲学,它揭露了世界的荒诞性、人的孤独感,又提倡尊崇人的自由、尊严。在存在主义的视域下,松子所存在的世界和她一生的悲剧可以得到解释。


02存在主义在剧中的具体体现

1.他人即地狱——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对立统一

对个体 “存在”的探寻是存在主义最核心的关注点。

在电影中,人的 “ 存在”问题无疑是统领全片的核心问题,几次三番的抛出诘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导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阿笙对松子一生经历的追寻,将人存在状态的困境和本质展示在观众面前。

松子存在的困境——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著名戏剧《禁闭》中的名言,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萨特认为:

在“上帝”死后,人类失去了统一的信仰,前现代社会把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断裂了,每个人都在 “自为的存在”中进行选择 ,而这些选择往往是冲突 、对立的,人永远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同时,他人又是地狱。”

这里 “自为的存在”指的是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萨特在 《存在与虚无》中将人的存在分作 “自为的存在”与 “自在的存在”这两种。“自在的存在”对应的是虚无、荒谬、偶然的客观世界。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两者又在综合关系中统一起来。 “自在的世界”总是在妨碍 “自为的世界”,致使人的命运充满了恐惧和不确定。

与父亲,松子从小渴求父亲的关注,却始终感觉父亲眼里只有妹妹,这种求而不得的嫉妒,让松子迁怒于妹妹,离家出走漂泊在外。可是却在父亲去世后,通过父亲的日记得知,父亲一直也非常关切着自己。

与情人们,松子满心欢喜的全情付出,却从来没有被真正爱护过。

  • 作家八女川——因为缺乏创作灵感而随意地殴打松子,甚至在松子面前自杀,被火车撞得四分五裂;
  • 作家刚野——因嫉妒作家八女川的天赋,在八女川死后,通过让松子成为他的情妇来弥补在八女川面前的自卑;
  • 偶遇的男人——各种花言巧语哄骗松子,败完了松子赚来的血汗钱后,还当着松子的面堂而皇之地勾搭别的女人;
  • 阿龙——是松子的学生,直接导致了松子的失业和悲惨人生的开端。若干年后两人重逢,成为恋人,再次将松子引入深渊。

松子一生都在追求陪伴与爱,但是却一次次被伤害,始终活在与他人和命运的冲突之中。这正是存在主义所说的“自在世界”和”自为世界”的巨大矛盾的艺术化表现。

2.无处不在的荒诞感

“荒诞”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

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表明:

“我们把握不住世界了,因为它又变成了它自己,世界的陌生性,失去了我们赋予它们的幻想的含义。世界的这种厚度和这种陌生 ,就是荒诞。

电影中松子悲剧的一生无疑与其所在世界的荒诞性紧密相连的,导演中岛哲也在极力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幻化世界——片段以极快的剪辑出现歌舞片段,搭配着节奏动感的音乐 ,看起来光彩夺目,却难掩人的悲哀与失落。

影片处处在体现荒诞,片头的开场就已经在为我们展现:

  • 光天化日之下,有人相互欺骗;
  • 在现代化的居室中,有人忍受着毒品的折磨;
  • 在炫目的灯光下,有人孤坐饮酒;
  • 在鲜花的舞动中,有人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主线也是对荒诞的进一步演绎,那就是松子与每一位男人相处的背景都是载歌载舞充满芬芳和鲜花的,画面也是极其艳丽与欢乐,可现实却一次次地把这梦境般的美好打碎,给松子一身的伤和满满的失望乃至最后的绝望。

剧中有一个情节,把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荒诞感演绎的丝丝入扣,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天空下着浪漫的雪花 ,松子一身素装,手捧鲜艳的玫瑰 ,正在等待即将出狱的阿龙,准备迎接阿龙开始幸福的生活,面对微笑着朝自己走来的松子,阿龙完全没有感动或欣喜,而是恐惧地朝松子丢雪球,甚至挥拳重重地把松子打倒在地。

松子的鲜血伴着眼泪,在白茫茫中格外的刺眼,那饱含委屈的一句“为什么”,即是松子对这个荒诞的世界绝望的疑问。

《被嫌弃的松子 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故事,但电影的色调却极为明亮,世界的明亮夺目与主人公经历的灰暗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就是荒诞的呈现状态。许多桥段甚至以喜剧的形式展现,形成了黑色幽默的特质,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

影片通过刻画荒诞,来传达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世界之于人是陌生的,它就存在于那里,与人类疏离 、分裂,不会因为人的痛苦、悲伤而改变。

3.无法消解的孤独感

孤独,是存在主义认为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萨特

在萨特看来,每个人在 “自为的存在”中的选择不可能相同,人因而彼此相异 ,所以人是孤独的。

松子的一生毫无疑问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既来自于身边人对她的冷漠,也来自于松子敏感脆弱的内心。

首先是父亲对她的疏远,这造成了松子心灵的空虚和永久的自卑;其次,是弟弟的不接纳,在松子遇到困境,企图返家寻求精神的庇护时,弟弟义正言辞地警告松子 :“不要再来了”。

对于对爱情具有极度浪漫主义幻想的松子来说,更具有毁灭性打击的是男人们对她的抛弃。

在所谓的爱情面前,松子习惯了委曲求全,忍气吞声,甚至为了摆脱孤独,宁愿和爱人一同堕落,在明知混黑道的极大害处的情况下,还义无反顾选择陪阿龙一起下地狱,甚至随身准备好药片,愿意和阿龙一起赴死。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松子的观念里“就算是地狱,也比一个人好”。

虽然松子不断陪伴在一个又一个男人身边,但始终没有人真正走进她的世界,那种孤独感也从来没有消解过。在对所有男人绝望后,松子选择了独居,不再对生活抱有任何期望,企图把自己沉浸在彻底的孤独中,以抵挡对孤独的恐惧。

松子最终的死也是孤独的,死在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河边,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 ,甚至在死后,仍旧得不到家人的原谅。

松子每次的选择似乎都是失败的,但松子从来无怨无悔,在遭到男人们的毒打、羞辱后,她仍旧安慰自己: “ 这总比孤独一人好”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松子虽然是孤独的,是任性的,是荒唐的,但也同样是坚强的,勇敢的。

03结语

主角松子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处在背离与妥协 、理智与情感、自由与桎梏的冲突纠葛中,做着艰难的抉择。松子的命运无疑是悲剧的,但松子的一生却并非一无是处,她在荒诞世界中的挣扎让人们看到普通人强劲的生命力,仿佛在告诉观众:虽然人存在的进程中充满了各种荒诞和偶然,但这不代表人不值得一活。

萨特认为: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人唯一确定的就是此时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 ,由于世事难料,我们此刻的选择或许是错误的,但人一旦作出抉择就要为此负责。

在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选择正好呼应了存在主义这一核心思想。

  • 在受到误会以及家人的疏远后,松子并没有忍辱负重,而是离家出走;
  • 在一次次地被男性抛弃后,松子并没有丧失对爱的渴望,反而主动选择拥抱下一段感情;
  • 在受尽凌辱之后,她主动选择独居,远离喧嚣与非议 。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松子都努力想扭转局势,做出自认为能够接近幸福的选择,正是由于这些选择造就了松子,完成了她的自我,尽管这些选择最终并没有为她带来幸福,但她也从来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

加缪在他的 《西绪弗斯》神话中写道:

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是幸福的,面对荒诞的处境,他无能为力却仍然在反抗 ,人的尊严就在此处得以彰显。

松子勇敢地承担了自己选择后的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荒诞的世界作着对抗。虽然身处冷漠荒诞的世界中,松子也努力地实现着自我,她的命运虽然同西绪弗斯一样的荒谬,一次次地失败,但她却又一次次地站起 ,生命残酷的绚丽也由此体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9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