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决战中途岛》还原二战日本海军的强势:抗日剧里没有的强烈反差

《决战中途岛》还原二战日本海军的强势:抗日剧里没有的强烈反差

执导过《2012》、《独立日》等著名灾难片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创作的新电影《决战中途岛》,是根据真实的中途岛战役改编而来。

中途岛战役发生于1942年,在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后,在南太平洋爆发的一场著名的“以小博大”的战役,使美军首次获得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被历史学家视为战争的转折点。

电影基本上保留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场面恢弘,细微处的情节冲突处理得也很好。

本文不会深入地讨论电影的场景、拍摄和特效,而是会从“冲突与对比”的角度来聊一聊这部电影情节设置的用心之处。

珍珠港战役前后:通过细微处的呈现,描绘了战争对美国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

影片一开始,描述的是美国军民悠哉游哉过着幸福生活的场景。

小孩子在蓝天白云的草地里自由奔跑,飞行员依偎在老婆孩子的温柔乡里,年轻的士兵天天惦记的是怎么追姑娘,军人俱乐部里面歌舞升平,繁华似锦。

难以想象那是1941年,在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中,极其贫穷落后的时代,美国人民已经过着优越富足的现代化生活。

女人们穿美丽的裙子,化精致的妆容,眼睛里闪着迷人的光;男人们穿帅气的制服,举止放荡不羁潇洒肆意。香烟美酒,摇滚短裙,处处显露着这个国家的先进与自由,人们的幸福与安宁。

那时的美国,没有人相信战争会临到自己。

而当经历了珍珠港战役,眼睁睁看过死亡、鲜血与废墟之后,一切都变了。

原本热闹自在的酒吧里,人人焦虑悲伤;在妻子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士兵,迅速脸色凝重,双眉紧皱久久不能打开;年轻的士兵眼中,不再有对女人的期待,更多的是对死去战友的缅怀和对复仇的迫不及待。

珍珠港战役之后,日本人才恍然意识到,他们唤醒了美国这条沉睡中的巨龙。

一场战争,改变了一大群人,且极有可能改变的是他们的一生。

电影细节的表现,将珍珠港战役前后,美国人的生存状态,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战争,对人性的释放,以及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且这种改变是永久性,不可覆灭的。

美国电影一贯的英雄主义刻画:战争激发出胸怀天下的血性,王牌飞行员一人炸掉多艘航母

区别于中国和日本电影,美国电影有一个明显的同一性,就是惯会推捧个人英雄主义。

这类电影的代表作实在举不胜举,比如《血战钢锯岭》中,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再比如《毒液-致命守护者》中,与毒液形成共生关系的艾迪,惊险而英勇地应对了德雷克派出的一波又一波杀手,最终取得胜利;还有《碟中谍6》中,阿汤哥饰演的伊森·亨特,如何斗智斗勇,历经磨难与艰险,最终完成追回核武器的英雄任务。

这类电影在美国导演的巨制里,实在数不胜数。

《决战中途岛》也没有摆脱掉这个惯例,但大概为了尊重历史事实,没有将英雄人物刻画得太离不开眼。这部电影刻画了一个王牌飞行员的形象,由艾德·斯克林饰演的理查德·迪克·贝斯特,其人物原形是美国海军空军史上真实的理查德·贝斯特上尉。

在电影中,这位王牌飞行员有一个温柔深情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女儿,有着人后侠骨柔肠的人设。

珍珠港战役之前,他飞行技能顶尖,性格外向张扬,姿态高调不可一世。一出场就在飞行训练中炫技,模拟飞机损坏降落,闹得后排年轻的机枪手惊恐不已。

“总有一天,这项技能会在战争中救你一命。”不知道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但是战争真的在他的“乌鸦嘴”后,毫无征兆的来临。

珍珠港战役之后,美国军队集体痛定思痛,开始认真应对和日本的战争。大大小小的演练、袭击,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有些飞行员埋骨他乡,有些军人不知所踪,难以寻觅。整个飞行队伍,都处在极其焦虑、压抑以及未知明日生死的恐惧之中,士气极其低落。

恰是此时,像理查德一般想要复仇的血性性格,在整个军队中就显得尤为难得。在前任牺牲之后,他迅速成长为了中队长,开始负担起团队的使命与性命。最终他带领团队,以俯冲式轰炸机炸掉了日军3艘航母,在扭转太平洋战争的局势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后来的理查德,仍旧血性,只是多了肩上的重担,变得沉稳、深思熟虑和心事重重,张扬锐减,高调消失。战争让他的人生变得更丰厚饱满了,家国天下的情怀更凸显了,舍生忘死的义更重要了。

他在整部电影中的曝光率应该是最高的,那张脸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很喜欢这种血性人物的呈现,一面侠骨柔肠,一面胸怀天下,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设。

“以小博大”的战争:美军与日军实力的绝对悬殊

许多中国的抗日战争剧,都让人觉得不是强势的日本在侵略中国,而是“厉害的中国人民”特意将日本人放进来,瓮中捉鳖的口袋式打法,将日本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8年之久。

而这一部电影,让我真实地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难以想象,有着世界霸权地位的美国,在二战的时候曾处于那般弱势的地位。

1、中途岛战役之时,美军只有3艘航母,其中一艘是受伤状态,而日本有8艘航母,各种战舰的数量也远远超过美军。

2、珍珠港战役之后,日本军民欢欣鼓舞地庆祝这场巨大胜利之时,美国军民正处在亲人离世的巨大悲痛之中,士气一强一弱,美军毫无优势。

3、日本海军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三菱制造的零式飞机,和数量惊人身经百战的飞行员。相比之下,美国军队中多是刚参军不久的年轻士兵,飞行战斗经验少,同样毫无优势。

4、久居和平与繁荣的美国军队,毫无大战的思想和物资准备。电影展现一些有趣的场景:美军发射的炮弹、鱼雷,命中目标却未炸响;王牌飞行员理查德没有在轰炸任务中受伤,却被劣质的储存氧气伤到了肺。

种种情形都表明,美军没有赢的优势,他们唯一拥有的,是一群年轻人复仇的决心和血性。他们在对战中展现出了令推崇武士道精神的日军都尊敬不已的英勇无畏。

这场战役赢得无比艰难,多少指挥官心惊胆战、负重前行,多少士兵牺牲性命、尸骨无存,多少飞机和战舰沉没海洋、踪迹全无,多少人整夜整夜不眠不休。即便赢了,美国人也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样电影剧情的呈现本身,便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

情报能力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之一:珍珠岛被侵时的一无所知和中途岛战争时的一切尽在掌握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在头顶出现飞机狂轰乱炸之前,美国人对这场战争可说是一无所知,完全是被动挨打的状态。

这个锅必须由美国情报部门来背,如此长途跋涉、规模巨大的偷袭,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成就的。而整个准备过程中,美国向来发达的情报头脑,却毫无知觉。

直到珍珠岛战役之后,美国的军方和情报部门才开始重视此问题,严密监视日军的动向,并冥思苦想于日军的下一个目标。

真实的战争中,曾出现过一个叫罗彻.福特的夏威夷情报站站长。他精通日语且记忆力惊人,破译了长时间难倒情报部门的日军密码本,著名的JN25B。之后在截获的日军电文中,分析出日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代码为AF,后以兵不厌诈的招数炸出了AF代表的是中途岛。之后美军将领相信的他的推断,给日军布置了陷阱。

电影中对罗彻.福特的呈现很少,反而更凸出了另一位情报官埃德温.莱顿的戏份。用了很多场景和细节,描绘了他对这场战争的贡献。

埃德温有一个体贴的妻子,能够理解他日夜沉迷在分析情报的工作当中;他也足够敬业努力,长时间留在作战室,不分昼夜;他对战争的担忧,和对肩上重担的领悟,就像是与生俱来一般,与他脸上的神色和谐统一。

电影还原了获取解译情报的过程,以及说服司令官相信AF就是中途岛的过程。埃德温还参与了作战计划的制定环节,功不可没地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让人清晰地体会到了情报本身就是一场隐形的大战,炮火未至,情报先行,大概在现今的时代,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语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可贵之处,便是对日本军人的尊重。

许多场景,台词,人物表情与行为,都完整呈现了日本军人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尽管在高度“弹性”思维的中国人眼里,日本人的这种执拗和一条道走到黑,并且不问为什么的做法,显得极其愚蠢。

但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了日本作为一个聪慧、勤劳且拥有坚定信仰的民族,其力量何等的可怕!

感谢《决战中途岛》,让我又一次领略了战争的残酷,人情温暖的可贵,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我是伊人寻,想要第一时间阅读我的原创好文章,欢迎关注我。】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互动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