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评分9.1,李安二夺奥斯卡之作,漂流少年的信仰之路

豆瓣评分9.1,李安二夺奥斯卡之作,漂流少年的信仰之路

你有感到生命毫无意义的时候吗?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时间的谎言中,虚度光阴。在人海中浮沉,感受不到过去的痛苦,也看不到想要的未来。就像一个攀登者,爬到一半,看着遥远的山顶与遥远的起点,不知所措,爬也不是,退也不是。


时代的发展加速了人的迷茫,如果你也想知道,人该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处理欲望和信仰的关系,那么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很好的给我们解答。


这部电影早在2012年上映,由李安导演,但场景特效和故事架构,依然不输如今在电影院里播放的片子。


电影当年上映后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大获成功,这部横扫了当年的颁奖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3D电影。

在李安的操刀下,这部成为了一部高潮迭起又极富深意的艺术作品,大海上暴风的肆虐,平静无波时的寂静,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震撼,最后李安还凭借此片,第二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故事的线索其实不复杂,镜头采取倒叙的方式,叙述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在海上漂流227天并最终生还的传奇故事,并去采访。

派就这样叙述着过去,他的母亲受高等教育却是无比虔诚的印度教徒,父亲信奉理性,他们家开了一家动物园。在特殊的环境中,派对成长和信仰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经历大浪潮,一时间吞噬了整座轮船。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船上还有一只斑马,一只猩猩,一只鬣狗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由此开始,一场关于生存与人性的思考,以及如何找到信仰的旅程,拉开帷幕。

01 为什么开头有大量的镜头叙述派的信仰?

明明是讲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开头却有大篇幅的镜头,去叙述派从小到大的信仰之路。

派从小追随母亲信印度教,感知神灵的存在,后又因一次与朋友打赌,去教堂偷喝圣水,得到传教徒的教化,得知上帝的爱。最后在一次偶然,在伊斯兰教的礼拜中,得到内心的平静。

派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寻找精神归属的行为,牵涉到的是存在主义的范畴,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观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一个人偶然被上帝抛到这个世界,只是单纯地存在着。后天的生活,赋予了人的本质,这是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结果,我们的行为造就了我们的本质。

当派出生下来,便是独自面对世界,他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于是就产生了他的自由选择。


他的名字来源于法国的一座游泳池,但音译过来却变成印度的某个臭公厕,被同学们嘲笑戏弄。他知道父亲给它的名字是改变不了的,但他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没有过于苦恼,而是通过背熟圆周率的数字,写满几大块黑板,让同学们记住他的名字叫“派”。

面对可选择的宗教信仰,他选择的是不断探索。面对无法选择的窘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这样背景下成长的派,在海上的大风暴中,幸运地坐上了救生船,目睹了载着家人的轮船沉入海底的惨剧,还没从悲痛中恢复过来的他,就马上面临着海上如何生存的绝境。

派醒来发现三只动物在船上,草原霸主鬣狗咬死了斑马,转而进攻猩猩,猩猩一顿反抗后,终究还是被咬死。此时老虎突然从帘幕里冲出来,咬死了鬣狗。

就这样,派就与这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生存,仿佛重新回到出生的时候,被上帝抛到了世界上,学会如何存在。


在天地间只有一艘船,一些干粮,和一只老虎陪伴的派,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没有外人的境遇中,导演主要想探讨的,无疑是人与内心的关系,是一种现实与幻想、外部世界与内心、恐惧与勇气的紧张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依靠的是存在的自由选择,本质就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中生成,这里的本质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

派在漂流中的每一份挣扎,就是导演想要给我们诠释的主题——人如何面对欲望,如何寻找信仰,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共处。

一直在努力突破外部世界的种种禁忌的李安,在这部电影中,开始真正探索内心禁忌。

02 为什么派的故事会有两个结局?

派在海上面临饥饿与恐惧的绝境,最后漂流到岸上被救,难道导演的重点是在诠释,人如何在难关中突破自己?

但李安明显没给我们如此单纯的冒险故事,因为镜头在最后,派用了几分钟的时间,给我们叙述了第二版本的故事,给整个电影的剧情,上升了一个思考的高度。

其实派述说的动物,分别指代四个人。厨子、妈妈、水手,派,四人逃到小船上,水手腿断了,厨子说要给他做截肢,结果水手死了。补给不够,厨子开始吃水手的尸体。妈妈受不了了,与厨子争执,妈妈让派逃到木筏,厨子把妈妈杀子。派心里最邪恶的一面被激发,回来杀了厨子。

从第二个故事可以看出,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结局,自始至终只有派一人存活漂流,但派为什么要拿理查德·帕克,指代自己旅程的伙伴呢?

因为这能更具象化代表,他人类本能的内心欲望,在跟他的理智在作斗争。

派曾说,理查德·帕克的本名是thirsty,代表着干渴,而电影里另外出现thirsty的,是派在教堂偷喝圣水时,牧师对派说:“You must be thirsty”。

这是派作为一个存在,找到本质的本能,换句话说,这代表着人的本能欲望,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读成“你就是理查德帕克,你就是欲望” 。


这个“thirsty”的情节在原著中并没有出现,这可以理解成是李安的有意设计。他通过这种方式向观众传达,在漂流中那头令人恐惧的猛虎,是他年幼时渴望喂食的对象,也是父亲告诫过他,不能接近的猛虎,父亲让派要学会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指代派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的隐藏起来的人的本能欲望。

虽然这个设计很精妙,欲望确实是人本质的一部分,也是人需要去面对的,但我觉得还是有些隐讳,有些抽象让人无法具体理解。

我认为,这个观点在李安导演的另外一部电影中的诠释,用来表达这个命题,更加深刻鲜明,再回过头来看派的故事,就能更好地理解。

在电影《喜宴》中,男主来自台湾,是同性恋,跟伴侣住在美国五年,后来父母一直在催婚,男主为了应付,于是在权衡利弊间,就跟自己的租客假结婚。

在他们的结婚宴会上,中国式的五六十围桌,轮到敬酒环节,外国人的围桌是安安静静坐着喝酒,也不会跟主角有太多互动,而中国人就哄哄闹闹站起来,几乎都在说“你不把这杯喝完就是不给面子我。”

这种应付式的应酬让外国人感到惊讶,宴上有外国人聊天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这时背后一个中国人回答道:“你正认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中国人的性压抑,某种程度上造就了酒桌文化和闹洞房文化,新婚夫妇往往都在应酬中弄得疲惫不堪,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这是性唯一被摆上台面谈论以及庆贺的时刻,必须要弄得热闹些,漫长些,毕竟今晚过后,性就不能这么热热闹闹被讨论了。

而且,男主的同性恋实情不敢告诉父母,他的性欲望一直被传统观念压抑着,这是自己的“恶”。

人类许多深层次的欲望,往往都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着,慢慢演变成自己的内心禁忌。

派漂流在海上,那个从小不敢反抗父亲的他,活得有些许懦弱与听话,但此时被压抑的一面显现出来,人性的恶竟然让他杀了凶狠的厨子。即使这让他活了下来,但他对这感到十分恐惧,这种恐惧构成了强大的内心禁忌,于是下意识否定恶的存在,并试图把这一面自我分裂出去,于是理查德帕克出现了。

而在老虎出现以后 , 少年感到恐惧并且想尽办法试图驯服老虎,这情节隐喻着人性的本能欲望与内心禁忌的斗争,派的“本质”也在斗争中,逐渐塑造而成。

也许人本能的欲望,不该压抑,也不能放纵,而是要与它共处,甚至驾驭它,以至于能我们更好地生存。

03 人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信仰?

电影除了探求人与欲望的关系,还探寻人与信仰的关系。

派所说的“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派从小信仰许多宗教,长大后亦是这样,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派说,信仰像一栋楼,有很多房间,怀疑能让信仰保持活络,经过试炼才能体会到信仰的力量。

此时他信奉的,不是某一宗教,而是经过现实的历练,沉淀下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力量。

此时是派的人性到神性的升华,他能在227天的海上漂流中生还,是因为他的人性中被赋予了希望,爱,勇气等神性,因此虽然他所祈祷的上帝并未真正出现,他内心的上帝以及让他不断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在苦难中找到平静的快乐,始终爱着世界,依靠自己的坚强和智慧活了下来。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原著里提到的一句话:“真正需要护卫的,不是外在的上帝。”

因为有神性的激发,他更能直视自己内心的恶,并与之相处。

在种种考验过后,派与老虎相偎相依 ,这时“老虎”仅仅代表着无善恶的本能。当人真正依赖着自我的本能欲望,而不去加以恐惧、压抑与抗争时, 本能欲望也会助人生存。

在电影中,派沉溺于食人岛,老虎却夜夜离岛,这是人性的本能在提醒自己危险的存在,而派最终选择逃离,代表着人对自身的恶的警惕,会让派避免在罪恶中迷失。

离开时他说:“即使看似离弃我时,神也持续观望,即使看似不关心我受罪,神也持续观望,当救助无望时,他让我休息,然后指示我继续我的旅程。”

派最终与自己的内心禁忌进行和解,包括食人的罪恶,包括沉溺的快感,他意识到恶的存在,就会更深切认识到人性中,其实也存在着另外一种叫做神的力量,使人不会完全依靠本能的欲望而活。

派所信仰的神,不是印度教的毗湿奴,不是基督教的耶稣 ,也不是伊斯兰教的安拉,是存在于人心中的神性 ,在现实中引导人类的无形的神。它既独立于人类 ,又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在很多时候抛弃了他 ,却又在经历一切之后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脱离兽性的彼岸。

当派被救,重返人类世界时,老虎不顾而去,人性中神性的一面重占主导地位,本能的恶再次深潜于人性之渊。

派的内心世界十分广阔,就像印度教黑天神张开的嘴里,所看到的浩瀚无穷的宇宙一样。在漂流过程中,他内心世界的兽性、人性和神性在这宇宙中逐渐浮现。

人的本能欲望即兽性,人的信仰为神性,中间的人性,则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理性。这三者是共生的 ,共同存在于派的内心世界,缺少一个都不能让派找到最终的自我。

派内心的挣扎与决定,带来了由兽性到人性再到神性的升华,这是自我冲突和不断超越的结果,完成了探索内心欲望——欲望与信仰的斗争——信仰的重建这一过程,在奇幻漂流中,人与人内心遭遇了一次奇遇,完成了一次升华。

这不仅仅是派的故事,而是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内心也许都隐藏着那头猛虎,只不过有的关在动物园里,过着被保护的,舒适的生活,野性未被唤醒;有的和他来到暗藏杀机、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在与其较量的中不断突破,渴望求生;有的早已被驯服,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丛林之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