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视 > 以《锦衣之下》为例,论以“正史”为背景的影视剧改编困境与解决

以《锦衣之下》为例,论以“正史”为背景的影视剧改编困境与解决


前几年,众多清宫戏,尤其是清朝后宫剧的流行,让我们"充分"见识到了所谓导演、编剧以及制作方们的"脑洞"是多么离奇。

就不那些"主打"爱情的影视剧了,单说如广受"好评"的《甄嬛传》、《如懿传》以及"超火爆"的《延禧攻略》等清朝后宫剧,虽有"前提",说是根据IP,或者剧本改编的,但是其历史背景却是真实的,尤其是代表的历史人物更是"正史"有记载的。


如此,虽然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相对"服务"与剧情,进行改编,但是既然是放置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起码要做到的就是"不离谱"吧。

但制作方偏偏反其道而行,打着"历史"背景的幌子,怎么夸张怎么改编。要知道,这可是我国的"真实"历史,如此歪曲,真的"好"吗?


好不容易近来开始有一部号称"历史"剧的《大明风华》的播出,随着也刮起了"明朝"风,从前期的服化、道具等看来,还是用了心的,起码相对贴近明成祖、仁宣时期的风物,而前期的剧情来看,虽任就饱受诟病,但至少相对"符合"历史。


但后期,大概从成祖"死"后,整个剧情就开始崩坏,让人不禁又联想起"某禧"的开挂"大女主"的人设,不只是失望,而是"绝望",难道没有一部剧可以"老老实实"按照正史,或者说相对的"正史"去改编?

亦或想问一句,"正史"真的如此不"好"?不值得"尊重"?还是不好改编?

好在,近来的这部"甜甜"的《锦衣之下》,给了一个以"正史"为背景,且"尊重"历史的改编剧典范,借此,笔者想就这部剧,谈谈诸如此类有"正史"背景的历史影视剧,改编的困境和应对的"解决"方式。

(也借此希望,以后多一点"尊重"历史的,或可寓教于乐的历史影视剧的出现。如这部《锦衣之下》,笔者就十分推荐,"小人物"们演绎的爱情、亲情与"大爱"家国情。)



"人"无完人,但"主角"必须完美

近些年,也不知道是哪里"刮"起的"完美"主角风气,使得跟风而来的诸多影视剧的主角们各各都似"十全十美"的"伟人"一般,即使最开始的"出生"不好,或者历经"劫难"等,都是为了最终的"登顶"。

比如其中"完美主角"最为泛滥的都市剧了,主角们不是总裁也至少是主管什么的,更甚者随随便便就给个"鱼塘",可谓是"不富"不是"角"。


“鱼塘”梗

而这种力求"完美"的人物,放在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就天然的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前者可解释为"虚拟",而后者是需要放在"真实"历史之下去改编,如此,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矛盾感”。

或者说,这就是这类历史背景的影视剧,改编的困境之一,"真实"人物的角色设计难点。


且不说,如之前大热的清宫戏一般,于后妃而言,本身史料不多,更别提对其性格、行为等的"推测"再进行设计,所以即使明显感觉到那几部"女主"人设的诸多荒谬的举动,但任然可以用"言语不详"来概括,也就是说可解释为:"你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的"悖论之谈"。


但是,如历史上笔墨浓彩有诸多记载的著名人物一般,其实本身作为"主角"而言,就不好改,因为一旦出现极大的"出入",就易受人诟病,所以从前很多没有"底气"的影视剧,改编起来就会把人物"改名",用"似是而非"的相近去模糊"操作"。


吴守绪的原型胡宗宪

以《锦衣之下》为例,其实明朝嘉靖时,抗倭的主力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伦等人,而与之"相对"的"反派",如赵文华等,或是因为需要加入较大改编的部分,所以对这些人物都进行了,或谐音,或相近的"改名",比如吴守绪、于大勇等等。

既可以让大致知晓这段历史的观众有"代入感",也能很大程度是那个规避一些"歪曲"史实的言论,但就笔者"对比"看来,其实除了在一些比较细节的,或者"必须"为了推进剧情而服务的行为举动有出入,整个大的"性格"和"爱国抗倭"的情怀,既没有"洗白",也没有"抹黑",总得来说还是比较一致的。


而对于与剧中人设相近的"真实"历史人物的设计,则需要"小心",如笔者虽喜欢,但任就为"歪曲史实"而感到遗憾的《纪晓岚》系列剧一般。


几乎不可能如此“存在”的三个人物

诚然,这一系列剧,不管是人物还是剧情等,都演绎地很好,但是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纪晓岚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给"洗白"了,让很多不了解史实的观众都"默认"此为真实历史,可谓是误人子弟的"典范之作"。(虽然,观众都知道不能把影视剧当正史看,但架不住"深入人心",一旦看得多了,接受了,就会"默认"的,无关是否为"娱乐"。)


而反过来,其实如《锦衣之下》在"真实"历史人物的设计上,就做得相对比较好,如剧中"最大"的反派严氏父子的演绎,两位不管是在"实际"年龄上,(严嵩入内阁快七十了,严世蕃约为四十不到任工部右侍郎,选角基本符合,韩栋有快40了。)还是在人物的行为和"事迹"上,都是参考了一定的"正史"的记载。


历史上严世蕃39岁任工部右侍郎

而主角陆绎更是被细心"挑选"出来的"真实"人物,关于其的记载不多,但从只言片语的"经历"来看,如父陆廷为锦衣卫指挥使,与嘉靖帝为"乳兄弟",以及兄长早逝,终娶一妻等等,皆"符合"剧中人物的背景。



"正史"与剧情推进的平衡"法则"

当然,在很多时候,以被"截取"的历史片段为背景时,为了剧情的"演绎"与推进,还是"必须"牺牲一部分"真实"史实的。

不然,很多与之相关的"精彩"事迹就会大打折扣,或者失去"光彩"等等,尤其关于史料记载也不是很详细的部分,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逻辑"推测改编,如此其实这也是这类有"正史"背景的影视剧改编的困境之一,当"正史"与"必要"剧情相悖时,该如何"做",才能平衡地"过渡"。

其实解决"法则"很简单,那就是"小改大从"。

所谓"小改",就是实在"绕不过"的剧情,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诸如对人物年龄上的稍微更改,对人物"出生"身份的适当调整,或者对人物一些"事迹"进行"必须"的张冠李戴等等,其实在"小范围"内,观众们是可以进行"认知"的取舍的。


以《锦衣之下》为例,比较"明显"的为了剧情而妥协"小改"的部分,就是各个人物的"官职"了,基本都是为了其"权利"的行使

方便,于是几乎把几个人物的官职都"提前"了,如陆绎的佥事一职,本为其父过世后的继任,还有严世蕃的工部(右)侍郎一职也是,按照"相对"年份推断,此时应任职太常寺少卿才对等等。


“飞鱼服”是真好看

而所谓"大从",其实就是截取有力剧情推进的"时间段",与差不多的整个"事迹"作为相应的搭配,在"大局"上充分配合所有"史实",而细节则可以有所增减。

以《锦衣之下》最"高潮"的抗倭事件为例,就是截取了嘉靖年间最"盛"的一段倭寇之祸放在"重点"的剧情上,整个"大局"都"从"此出发,保证其保家卫国的"意义"所在,而小的细节,则有所微调,其实就是加入了"虚拟"人物的剧情,使之或代替,或融入地演绎这段"壮阔"的历史。

尤其,如保留了"诱杀汪直",关键的岑港大战等"抗倭大捷"的史实,以及严党"叛徒"吴守绪(原型胡宗宪)之间的"博弈",徐阶背后"蓝道人"的"神助攻"等等,都是正史有记载的部分史实。


真实历史人物——蓝道人

由此可见,其实想要在"尊重"正史的情况下,进行历史背景的影视剧改编,也没有多难,关键在于平衡"正史"与必要剧情推进之间的"分量"。



IP或"剧本"的精彩度与"娱乐"还是"正史"的选择之道

正如此前笔者"痛心"的《纪晓岚》系列影视剧一般,在很多时候,影视剧是"娱乐"的功能比较多,但是,带上"历史"两字,尤其整部剧的背景就是"正史"的话,其实在潜移默化中,(主要我国对影视剧并不分级,所以全年龄可观看之下,小孩子们非常容易被误导。)那些"真实"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就会被"默认"为真"正史"。

所谓观众们的"基本"判断力也好,本身的"娱乐性"也很好,或者如近年来"申辩"为IP"原著"改编也很好,其实总归"逃"不开对"历史"的不尊重。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了,或"不比这么认真",或"娱乐归为娱乐就好"等等言论,笔者也是认同的,但是不认可。

且不说大多数人对正史的了解度根本"不够",就说充斥于网络上"唾手可得"的"搜索",都是真假参半,甚至胡说八道的,如此,其实就"认知"的角度来说,不管"我们"承不承认,那些日常让大众比较"喜欢"的影视剧,就会成为大家"吸收"历史的渠道所在。


纪晓岚

如影响了十数年的《纪晓岚》系列剧一般,大多数"大人"对纪晓岚的"好"与和珅的"坏"都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正确"认知,殊不知即使不论"好与坏",单论"合理",纪晓岚和和珅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以两人的官职,任职时间来说,相见的机会都不多,何况"相交集"?)的人物,更不要说两人在正史的记载里"真实"的品性了。(不得不说,纪晓岚真是个"标准古人"。)


诸如此类似整个"颠覆"般改编的历史背景的影视剧,其实还有很多,包括在很长时间都十分"火热"的,所谓"九龙夺嫡"的诸多版本的侧重"清宫戏"一般,其实就正史而言,远没有如此"波澜壮阔"的明争暗斗,大多都是胡说八道的"臆想"改编。


当然,正史很多时候会被"诟病"枯燥或者直接与"无聊"、"严肃"等词对等,所以天然给人一种不好接近,没有趣味的感觉,但这也是"偏见"的刻板印象。

因为所谓"正史",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永不停止"的考据过程,其结论随时可能被推翻或者改写,所以需要不断去"寻找"史料证据去"考据",如此"正史"看起来才会特别生涩难懂,让人兴趣寥寥。

或许这也是诸如此类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剧改编的困境之一之"正史不精彩"。


以《锦衣之下》的"正史"背景改编为例,除去一些小的"逻辑硬伤"之外,整部剧在嘉靖年间后期的大背景之下,为"特殊"群体锦衣卫、六扇门,以及与之相关的"案件"的设计,还有人物们各自身份与行为、事迹的相符程度,最重要的是关键"必要"剧情——抗倭的"合理化"编排,都是大致符合"正史"走向的。

尤其对嘉靖时期严党与徐阶,陆廷等大臣的相互"攻伐"的局势,以及当时"抗倭"的具体情况与"得、失"布置等等,都是既大致符合史实,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精彩的改编演绎,可谓"神改编"的存在。


另一版“严世蕃”

笔者私心赞美严世蕃这个人物的设计,除了人物形象不太符合之外,不管是行为举止,爱好、性格等,以及其所作所为的"事迹",都十分贴近历史上的"严世蕃"的"一切"。


由此可以说,其实要在尊重"正史"的前提条件之下进行改编IP或"剧本"等,其实也不难,不要说会影响其"原著"的精彩程度,或者会显得"无趣"等,如《锦衣之下》般这么"正"着改编,不是挺好的。

所以,与其说选择"正史"就牺牲剧情,只有"魔改"才是最精彩的存在等,这类的"狡辩"之词,不如说其"功夫"不到家,或者本身根本"不屑"尊重正史。



结束语:

其实,于笔者而言,还是希望有一些高质量的历史背景影视剧的出现的,因为说实话,除非凭着一腔"爱好"去看"正史",否则相关史料真的十分枯燥且"无聊",重点是难以"分辨"真伪。

所以想寓教于乐般,通过诸如看纪录片、影视剧等形式去了解"正史",会有趣许多。

虽然了解其改编的困境的困难所在,但很多时候,其实多用点心就好了,如《锦衣之下》一般,可谓了解嘉靖时期后期历史的,寓教于乐的"课程"典范。

最后,逼着 强力推荐一波《锦衣之下》,放心,不用追,完结一次看个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19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