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面对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国电影是怎么度过的?

面对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国电影是怎么度过的?

​肺炎疫情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仍在继续,从剧组停工、院线关门等一系列信号看来,202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势必将经历极其艰难的一年,而在疫情之后,电影产业需要多久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也不得而知。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飞跃性的发展,也曾遭受过挫折和挑战,这其中就包括03年非典疫情对中国电影造成的创伤。而也是从2003年后,电影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推动电影产业化改革,才让中国电影迅速从非典的创伤中恢复。回首2003年,或许会对当下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电影产业提供一些借鉴。



非典疫情下的电影市场:

国产片票房下降,引进片纷纷改档


在今年春节前夕,7部春节档影片宣布集体撤档,此举也被看作是新型肺炎重创电影市场的第一个信号。春节档向来都是年度爆款的集结地,对于盘活电影市场和对于年度票房总量的贡献不可估量,而随着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紧接着春节档的情人节档期影片也悉数撤档,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受疫情影响国内第一季度票房或将面临“一片空白”的景象。而回顾17年前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国电影市场也几乎遭遇了同样的境况。


2003年非典疫情之前,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正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本呈现向好态势的电影市场,却因非典疫情的突然爆发而得到重创。在2003年,国产片(包含内地香港合拍片)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影片数量为8部,这一数字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在票房总量上,2002年票房过千万的国产电影所贡献的票房总量为4.03亿,而受非典影响,2003年票房过千万的8部国产片贡献总量仅有2.05亿,在这其中超过25%的票房贡献都来自于2003年12月底上映的《手机》。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是,当时身处非典疫情重灾区的广州,在疫情期间的年度总票房比2002年下降了50%,而广州省历来是全国最大票仓。



在引进片方面,本被寄予票房厚望的《指环王2》于2003年4月登陆内地后仅收获了2400万的票房,这一成绩只有2002年《指环王》第一部上映时的一半不到。非典疫情对引进片的另一个影响,在于大量原定于2003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纷纷改档至下半年,包括《海底总动员》《黑客帝国2》《黑客帝国3》《终结者3》等引进片均扎堆下半年上映。在非典疫情趋于平缓后,影院观众潮逐渐恢复,这批好莱坞商业片也顺利扛起了年度票房重任。据统计,尽管受非典影响2003年的引进片数量低于前一年,但引进片仍旧贡献了近4亿的票房,其中8成引进片均是在2003年下半年上映。



非典过后:

进一步放开市场,外资频频入局


2003年非典之后,为了能够让千疮百孔的电影市场能够迅速得到恢复,电影主管部门进一步放宽政策,国外资金被允许可以进入中国。在外资投资影院方面,新政策允许外方投资比例最高不超过注册资本的75%,可在内地各省市投资建设影院。受政策鼓励,2004年1月由万达集团与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共同创建的华纳万达国际影院成立,紧接着韩国最大院线CGV也进军中国,美国三大院线之一LOEWS公司也与新影联院线合资建立多功能影院。



除了外资影院进入外,2004年之后境外资金也渗透到中国电影的制作、发行中。随着电影政策环境的更加明晰,在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颁布一系列新的电影政策,针对中外合作制片、外资资本的市场准入等方面做出规定,并进一步放开境外资金和电影企业的行业准入。也正得益于此,2004年后电影的投资和产量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2004年之后,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而包括《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大批国产商业片中都出现了外资的身影。比如在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电影《功夫》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出资额就高达95%。与此同时,在2004年之后由中方和外资合拍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由中、美、加三国共同出资的合拍片《面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与英国公司合作的《伯爵夫人》,以及由中国与澳大利亚合作的《苦海》等。这些外资的入局大大拓宽了电影资金的来源,也为非典疫情后的中国电影市场重焕活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审查放宽,

民营电影企业崛起,影片产量提升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产业都是由国有企业一手包办,非国有资本占据的比例极其有限。在非典疫情之后,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为后续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打开了窗口,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参与到电影制作和发行中。受此影响,2004年中国内地拥有国产影片发行权的民营发行公司跃升至10家,现如今的博纳影业,便是在2003年由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与东方神龙影业公司合资成立,逐步成长为电影制作发行领域的龙头企业。



除了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电影制作发行领域外,2004年后电影审查制度也得到进一步放宽。在2003年12月,有关部门颁布了《电影剧本 (梗概) 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作为试点单位的上影、长影等部分制片厂的影片开始试行由地方自主申请、自主审查。文件还明确规定,在影片立项上,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特殊题材、国家资助影片、合拍片四类之外的国产影片不必再向电影局申报剧本,只需提供1000字的故事提纲。自2004年开始,电影审查的尺度也发生明显变化,影片数量和类型种类相比以前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据官方数据统计,尽管受非典影响,2003年国产电影数量仅有140部,但随着审查的放宽以及更多民营资本的参与,自2004年开始的几年里国产电影年产量都稳定在30%-50%的增长态势。



受此影响,民营企业也开始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制作品牌。在2004年国产影片票房榜前10名中,绝大多数都是由民营公司参与投资或者发行。以华谊兄弟电影公司为例,从2004年开始,华谊兄弟接连推出《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功夫》等一批兼具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华语片,并以每年年末推出一部“冯氏喜剧”的传统,探索出了一条华语贺岁片道路。在2004年,华谊兄弟以品牌价值12.25亿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可以说,市场和审查的放开,让不同所有制背景的资本都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在非典疫情后的产业化进程。



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

合拍片成市场主流


2003年的非典疫情,不仅对中国内地的电影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彼时的香港电影产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临近疫区的香港影院在2003年上半年始终维持着门庭冷落的景象,而2003年的香港电影也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份都更需要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为帮助香港电影走出困境,2003年的香港政府积极出手救市,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一系列调控政策促进电影融资。在这其中,包括《少林僵尸》《海南鸡》等一系列香港电影均得到了由政府出资的“电影贷款保证基金”的支持。



一方面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本土电影,另一方面香港电影要想恢复“元气”也需要向外开拓发展空间。随着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签署,为港片大量进入内地提供了绝佳的契机。CEPA的颁布大大降低了港片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 只要香港电影通过审查便可以不受好莱坞等引进片的配额限制顺利进入内地影院上映。在2003年10月,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尔冬生、寰亚集团主席林建乐、香港电影制作发行协会理事长黄百鸣等香港电影界知名人士组成访问团,赶赴北京就“两岸影视业的合作交流”为主题为香港电影寻找新出路。


2003年之后,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数量激增,在2002年之前,每年的合拍片项目都在10部左右徘徊,但据官方数据显示,仅在2003年一年,中影集团受理的合拍片项目就达到了60部之多。从这一年开始,合拍片也越来越成为国产电影的绝对主力。2004年国产片票房前十名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数量达到了7部,票房贡献率也达到了60%以上;2005年票房前十名中,合拍片数量更达到了8部。包括《功夫》《新警察故事》《2046》《龙凤斗》《七剑》等家喻户晓的电影,均是CEPA颁布之后首批诞生的合拍片,而包括成龙、周星驰、徐克等在内的香港知名电影人,也是在2003年之后正式北上,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合拍片道路。



结语


从2003年到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总量从最初的10亿增加到642亿,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内地银幕数量还不足2000块,2020年,内地银幕数量已经增加到了69700块。回首过去的17年,非典疫情的确对电影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通过电影人的不断努力,通过有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使电影市场能够在非典疫情后迅速恢复,并不断发展壮大。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在这一次的肺炎疫情后,电影市场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采取措施,我们也盼望着市场早日恢复到正常状态。


— THE END —


作者 | 迈克李

编辑 | 杨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1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