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第92届奥斯卡前夕预测:9部提名电影中最佳影片奖将会花落谁家?

第92届奥斯卡前夕预测:9部提名电影中最佳影片奖将会花落谁家?


波老师看片系【头条口碑团】特约作者,影视综深度解读,认准口碑团!


今年的奥斯卡入围名单公布后,我看许多质疑的评论多半聚焦在入围名单不够多元性,同时也扼杀了十分期待的女性视角。

最近五年奥斯卡金像奖相对于其他奖,常被批有带着“老白男”的灵魂

人人都从议题角度谈论奥斯卡,重点就不是电影了。重点从来就不是电影。

事实上,奥斯卡也因为近年好莱坞电影的底气不够而开始画地以自限。

奥斯卡向来是商业片最具指标性的奖项,但近两年的确有隐忧,奥斯卡逐渐失去五年前的风光盛世与权威性。它随着好莱坞的优势逐步下滑后,也开始面临它是否能革新的守旧印象。

去年的奥斯卡因为有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罗马》而掀起热度,今年的奥斯卡可以说是因奉俊昊的《寄生虫》而带起话题,好莱坞近年来难有带起全球热度的大片,过往的百家争鸣到现在起跑前的一枝独秀,

奥斯卡固然仍是世界最权威的指标,但其号召力与权威性正在逐年递减。

在各主流平台串流崛起后,好莱坞电影面对强大营收压力,走向极商业化与独立艺术片两头路线中间水准的支出多又不讨好,相绌变少,吃大众口味的奥斯卡自然吃亏,这是奥斯卡金像奖近三年面对的窘境。

因此显得不够多元,过去偏爱大成本史诗片的奥斯卡,如同今日好莱坞大片面对各国电影的夹杀,它显得不再独大。

奥斯卡本身的意识形态呈现,并非只在结果。

它本身形象来源于一个多面的,庞大的包装。

我们往往希望从得奖结果去谈论奥斯卡代表什么思潮,什么风向,什么价值取态。

经过无数报导,影迷们也都开始了解公关和宣传是作品能否得奖的重要手段。

其实怎么来颁发这些奖,也是奥斯卡的公关,而且是美国电影更大的公关。这种巨大的公关面前,各家电影公司的宣传手法只能沦为前戏或辅助,像河流汇入大海,因为唯有这个舞台才带有胜利光环。

但除了因好莱坞电影无法再像过去有着铺天盖地的流量效应外,奥斯卡男评审们口味的保守与太多立场正确的考量,也是它逐渐失去光环的原因。

从当年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在奥斯卡无法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开始

它在商业电影上就仿佛失去了前瞻性。而如今DC电影的《小丑》虽在奥斯卡入围9部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最佳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殊荣,但最先打破漫改藩篱,给予漫改电影殊荣的却是威尼斯电影展。

相比其他影展的年轻化,奥斯卡的老旧思维从以前就没敢给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一座导演奖杯,到2009年对《蝙蝠侠:黑暗骑士》选择漠视,就打下了这个最具权威的奖项难以更改的封建印象。

即便之后它在2018年给予《黑豹》最佳影片的入围肯定,但没入围最佳编剧、导演、男女演员等奖项。加上之前错失了漫改界评价最高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奥斯卡评委们这几年开始进入难以自圆其说。

弥漫着女权、族裔等思想自限中,因此即便去年的《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也无法在全球影迷心中掀起权威效应

如此次十分看好的影片《小妇人》的女性导演格蕾塔·葛韦格竟然无法入围最佳导演奖,奥斯卡评委们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

格蕾塔将蒙尘的老故事拍出21世纪的女性现况,无法挤进名单的确又加深了奥斯卡青眛「老白男」的印象,即使是《燃烧女子的肖像》早已被法国电影团刷掉,选择拉吉·利的《悲惨世界》代表参赛奥卡,但许多观众和报导仍归因是奥斯卡守旧之故,可见奥斯卡歧视女性的保守气氛已经深植人心。

“当一个女性不再通过抗拒婚姻来表达独立和自由的时候,这样的这个社会才算达到基本的公平吧”

这是我看完《小妇人》最大的感受。但实际上,奥斯卡评审们显然不清楚这一点。

还有从这届奥斯卡的入围名单上来看,我发现了一个全国观众的共同之处——奥斯卡视角再也未必是主流视角

奥斯卡过去的荣耀在于那好莱坞足以鼓舞人心的市场大片,如《紫色姐妹花》、《阿甘正传》、《与狼共舞》等,当时奥斯卡观点仍是主流,奥斯卡视角仍是大众的视角。

但尴尬的是,如今米国故事是否仍是大众关心的,例如今年入围大奖的《爱尔兰人》尽管编导与演员都是一时之选,但难以在大众眼中造成效应,《好莱坞往事》那份怀旧并不能激荡观众许久,固然如今是分众市场,但近年来与美国历史息息相关的作品,已非在大众的主流视野中。

从目前的网友反响来看,观众在对奥斯卡的孺慕之情已然在淡去。

美国在音乐与影像上的领先地位慢慢被动摇,美国影坛过去最强大的造梦能力也被众多平台与资金分散所影响。奥斯卡由此失去了原本影视被关注的优势,与美国电影与他国抗衡的特色。

这个奖项近几年的确被绑手绑脚:它失去了拍史诗与战争片的大成本,又刻意呼应当时国情议题的选择

这使得近五年来,这奖项中的议题色彩更掩盖了作品的艺术水准,而这些都引发好莱坞影片影响力在弱化的一种焦虑。

是以,如何颁奖相比谁能得奖才可控,也更值得操作。

奥斯卡可以在嘉宾名单和颁奖提词上输入大量的暗示。希望在今年的颁奖过程中,颁奖嘉宾不断借助脚本作者的台词来提醒观众。

“我们这次的入围者中有多少名女性。”

那似乎就变相为结果加入了隐形的注解,把女性元素从众多层面中照得更亮。

这届奥斯卡就相对完美了。

当然,资金与创意流行聚集,让好莱坞电影制片商也相对保守起来,少见狂狷如《搏击俱乐部》《莫扎特传》《发条橙》《沉默的羔羊》等稍微出格作品;相对的,近年来好莱坞以剧情短打取胜,如《海边的曼彻斯特》《月光男孩》等,赚取了很多资深影迷的口碑。

虽然后两者清新深刻,但却是各国都可以拍得出的作品,好莱坞少了拓疆的狂傲之气与创意的绝对自信。

总的来说,好莱坞如此的规格无法再造巨星光辉与难再造传奇,巨星的青黄不接,好莱坞除超级英雄片外的特色消失,都与奥斯卡互相影响,互相成就了近年来奥斯卡奖的保守色彩。

但找回「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美片特质,让观众重温听故事时围拢的火光,目前好莱坞仍是庸碌人们的星火,大众艺术的出口。

每个国家的电影有它的特色,奥斯卡如果不再执迷于政治正确与议题等,入围也相对愿意先进开放些,奥斯卡才能将美片带来新希望,走出大奖的新格局,而不是吃自己荣耀的老本。

这是观众心中一直矗立的奥斯卡权威。

在这里就引发了一处思考:好莱坞大片还能否抗衡外来作品?

这个问题使得奥斯卡的选择相对于威尼斯、坎城的创新大胆,多了后见之明的味道。

这与当年奥斯卡提名李安《卧虎藏龙》的时代气氛不同,在美国入围的卖座大片不多外,韩国导演奉俊昊受肯定的作品之多与地位,对气虚的奥斯卡反而是补血的作用:

如果没有《寄生虫》,光以DC《小丑》的人气,还不足以支撑奥斯卡的热度;光是靠口碑作品《婚姻故事》 《乔乔的异想世界》等,还无法支撑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大秀。

再从现实面来说,奥斯卡除了是奖项,它更是个全球关注的一场明星大秀。

这届奥斯卡确实在靠奉俊昊加分,其实大过于奉俊昊走入奥斯卡这殿堂,确实俗了!

如去年奥斯卡以美国、墨西哥合作的阿方索·卡隆的《罗马》保住了里子,以《一个明星的诞生》维持了门面的热闹。其他去年入围最佳影片的《宠儿》、《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都仅是守成之作。看不出这届奖项除了要与某普杠上,以及偏左的议题狂热外,奥斯卡的特色在哪里。

但今年还好有萨姆·门德斯的《1917》。

如果《小丑》是踩在美国最尴尬的神经点上,毕竟《小丑》的高谭市如索多瑪城,除了欲望与拜金外,人的价值轻如鸿毛,如同美国后来华尔街带起的金融噩梦,这点跟《蝙蝠侠:黑暗骑士》当时发生枪击案一般,都踩到了美国的痛点......

那么《1917》则是奥斯卡曾最骄傲的特质——人道精神与艺术的结合。

《1917》让人看到了好莱坞曾经最吸引人的一点,将人权与人性等拍出隽永感,无论是《与狼共舞》、《辛德勒的名单》都以最通俗的手法,拍出在危殆之中仍能相信这件事存在一样,好莱坞一直有这个魔幻和真实,将美国原本有的一点纯真特质,催化了全球人的眼泪,就是达到最大公约数的平民艺术。

可以说,本届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当之无愧。

欧洲电影有其人文艺术,日本电影有其节制的澎湃,韩国电影有其写实的蝼蚁精神,但美国为何能创造这么大的市场?不仅是国力的关系,因为它的电影给了人一点相信的盼头。

如早期享誉全球的《飘》,到后来的《走出非洲》《角斗士》《鸟人》,甚或是《老无所依》,就算是悲剧或是荒诞人间,电影发生的故事都有人依然相信,也有着死灰复燃的火苗,曾经美国电影被誉为有着极富魅力的“世故的天真”,拥有全世界人听故事的火种。

而到现在,这种感觉好像不复存在了。

但在这里我想说,萨姆·门德斯的《1917》是有这个魅力。就是史考特‧费兹杰罗《返老还童》中说的那种“我在悬崖上为你说一个故事”的魅力。

许多影评人说到《1917》的优点多半会提到萨姆的长镜头的运用,固然伪长镜头的剪接取代了神视角,让观众与主角共感,感受同样的盲点与惶恐,但罗杰·迪金斯杰出的光影摄影与萨姆的灵性捕捉,让这部战争片看似像纪录片,却拍出了魔幻写实的效果。

除了让观众除身历其境外,同时感受到因战争而被扭曲的内在,介乎于现实与超现实的状态。如此不用血肉模糊,观众更能感受到战争下绝对的异境,是比末日更冷然的幻境,大有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疑幻似真之感。

其中小兵的送信经历,看似对大局是徒劳,对未来也不见得乐观,但因着他的不放弃,观众看到所谓的希望是如何被诠释出来。

只要是看过萨姆导演的《美国丽人》就知道他是非常细腻的导演,擅长在冷硬写实中看到幽微之光,如《美国丽人》那场塑胶袋之舞,与《1917》那在开战前的一首歌,暗里能见光,原来是心未死。

这部电影足以成为今年最佳电影,格局之大是它拍出了心的无限,对照了所有的极限。是所有入围作品中最宽宏的作品,也更符合奥斯卡评审的口味。

其他如《乔乔的异想世界》虽然也是二战时期作品,且有着黑色幽默的讽刺,人物设定也够动人,但凿痕略深,那些讽刺点到位但刻意了些,还未做到行云流水;

《婚姻故事》写实自然,对婚姻之通透,了然爱的放手,但有《1917》的恢弘,离最佳电影还有一步之遥。

入围11项奖项的《小丑》仍是两面刃,它以自身丑态来对照这不需要真实的世界,是最强烈的玩笑,但不是每个人都开得起,尤其是现今连口罩也不捐的玻璃心米国。

《寄生虫》不见得是奉俊昊最棒的作品,但是却是今年韩国电影非常纯熟的作品,奉俊昊导演是将写实偷渡在商业形式中最成功的导演之一,但以《罗马》的例子而言,最佳影片未必会给《寄生虫》,拿最佳导演奖也是大有可能的。毕竟他的作品门槛可高可低,因人而异。

倒是入围奖项和前期宣传最多的《小丑》反而让人担心是否只能得到最佳男主角奖,毕竟整部电影是靠菲尼克斯撑起来的;

《爱尔兰人》缩影了美国的过去与现在,只是那份烟花散尽的寂寥未必是大众口味;《好莱坞往事》过于累赘,获奖机会不是不高。

其他如《爆炸新闻》《朱迪》等,多是去年中等之作水平,倒是《痛苦与荣耀》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是菲尼克斯演技上的最大对手,最佳男主角相信一定会在二人身上擦出火花;

《小妇人》在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上,是相对突出的,相信会拔得头筹。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句话,那些不入围的作品和导演、演员们,往往被掩盖在颁奖典礼的声音底下

也难怪几年前黑人主题及主创被忽略会引发震怒,无视才是最大的伤害,夺奖失败根本不是。

正如《霸王别姬》中的一句话:“输不可怕,怕才可怕”。在信息海洋中,那些消失的作品无法浮出水面。它才绝对体现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流,而不是由入围的女性、有色族裔或少数人去证明。

也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奥斯卡获奖片单来单纯的来选择你的电影片单,你把奥斯卡颁奖典礼当成一次明星走秀,会比现在轻松的多。

大片热剧深度解读,都在头条口碑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15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