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回顾2019年华语电影,形态意识下的电影主旋律必将成为风潮

回顾2019年华语电影,形态意识下的电影主旋律必将成为风潮

回顾2019年华语电影,「撤档」无疑是这一年的行业主题之一。

从年初撤离柏林电影节的《一秒钟》、《少年的你》,到暑期档遭撤下的《八佰》、《小小的愿望》,再到2019年末《别告诉她》、《兰心大戏院》档期做出调整......

一些电影的“消失”,是否说明影视行业出现了新的审查规则?

这无疑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这些现象引人关注,因为他们集中展现了一些强势又压制性的力量。

但实际情况要更为复杂。

若以2019年在我国上映电影观察对象,其中折射出的权威与观众、票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共谋,有妥协,也有分歧。这些变化显示2019年或许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转折之年。

过去数十年的市场化进程被打断,而意识形态或将成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主旋律大片大卖背后

2019年9月之前,其实影视导演们对于全年票房的预估并不乐观。

上半年综合票房同比下跌2.7%,观影人次更是同比下滑10.5%左右。

即使是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接近50亿票房成为仅次于《战狼2》的中国影史票房亚军,7月和8月的票房总额也不过与2018年同期持平。

所以有种浅呼声,《一秒钟》、《八佰》、《少年的你》等电影的撤档会累及全年票房的增长

但可喜的是,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三部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扭转了这一局面。

10月综合票房超过81.74亿元,是去年10月份的两倍以上,甚至超过暑期黄金档,成为今年票房最高的月份。主旋律电影拯救中国票房,上一次是《战狼2》。该电影创造了2017年相较于2016年全年票房的56亿增量。但与《战狼2》不同的是,2019年国庆档是精心献礼的结果。

《我和我的祖国》就是相关主管部门于2018年10月交给总导演陈凯歌和总制片人黄建新的任务。

电影公司也会选择主动配合中宣部。近年来与黄建新长期合作、开发主旋律电影的博纳影业就在2019 年6月宣布推出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和《中国机长》。

暂且把这类电影统称为“主旋律电影”。

特殊时间点以及官方主动介入,使主旋律电影在2019年大批量出现,而观众也回报以充沛的观影热情。《我和我的祖国》累计票房接近30亿元,《中国机长》约28.7亿元,《烈火英雄》约16.9亿元,三部电影分别为2019年华语电影票房的第四、第五、和第八位

中国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热情至少部分建立在中华民族中国特色主义底色之上。

其由来是个复杂的问题,在此不作赘述。不过,根据爱荷华大学教授唐文方与洛拉斯学院助理教授本杰明·达尔在3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是最高的,超过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英国等其他发达国家。

而在2019 年,这种民族情绪又得到了新的刺激。

一些来自外部的危机,它唤起了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的危机感。进而演化成激进的民族情绪表达。

人们指责、贬低任何一个可能威胁到中国完整和稳定的对象。这样的大环境下,集中出现的国庆宣传,以及分布其中的主旋律电影,就成为了人们宣泄情绪的出口。他们认同主旋律电影中表达的主题和情绪,于是便推高了这些电影的票房。

另一方面,当下的主旋律电影也已经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完全不同,迎合并利用社会整体娱乐化的氛围。

首先,大量的流量明星加入进来,IP魅力吸引观众之余,也让电影本身获得了主旋律说教之外的娱乐性。

其次,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也更多利用了成熟商业电影类型与模式。

比如《中国机长》就拥有一个灾难片的外壳。最后,电脑特效又为影片赋予了更多视觉奇观。《烈火英雄》中的火灾,或是《中国机长》中穿越风暴的场面至少看上去都足够惊心动魄。

相比起传统主旋律电影常被诟病的问题——人物脸谱化、说教僵硬、节奏缓慢等,这些主旋律电影在升级之后更能吸引想要娱乐刺激的观众。电影制片人也因此称他们构成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

主旋律大片似乎是当下中国电影的最大公约数。

观众乐于买账,电影公司也能从当中赚到钱。


现实题材电影的让步

2019年涌现的另一类电影大多都试图与现实社会问题做一些妥协。

《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作为影片的核心卖点。邓超和俞白眉联合指导了以家庭教育为内核的《银河补习班》。此外,还有背景为广州城中村拆迁的事《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计划生育历史下的《地久天长》,主角为往来深圳香港间走私的青春片《过春天》。

我对比过过去五年在市场上获得高票房的电影,可以发现这一类电影正得到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9年票房前十的电影中,有四部属于这一范畴内。此前三年的票房前十电影都仅有一部,分别是《我不是药神》《芳华》《湄公河行动》。而2015年和2014年都没有这样的高票房电影。

造成这一变化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十来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观众观影习惯逐渐成熟。

如同许多人在谈及韩国电影《熔炉》时所说,

“别的国家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国家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他们赋予了电影更多的社会意义,潜意识中,人们希望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在反应社会的同时,又能够推动问题解决,就像《熔炉》推动韩国立法保护未成年人不受性侵侵害一样。

而在物质生活提高,社会措施完善,但各种精神问题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也会相应被推及舆论更中心的位置

换句话来说,《少年的你》不就是再向《熔炉》靠近吗!

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奠定了这样一种模式。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慢粒白血病患者程勇前往印度采购价格更为低廉的仿制药,延长病友生命,但因为触犯中国药品管制规定,未获准上市销售而受到惩罚。

电影片尾用字幕显示的方式罗列了近年来中国医药方面改革的文件和案例十分形象的将国情和大众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算电影创作者意图并非如此,它也在事实上达成了与政府的合谋,成为整体宣传中的一个环节。

2019年这样的做法更为普遍。

《地久天长》展现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痛苦,契合当下鼓励生育的氛围;关注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片尾字幕也显示教育部联合多部门下发通知要求重视并治理校园霸凌现象;《烈火英雄》末尾影片注明消防员群体自武警部队划归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强调消防员职业化的改变。

我国的电影审查体系是一个庞大体系,这样的审查体系下,各个部门拥有通过电影传达自己宣传利益的能力,任何不符合他们利益的电影都可能无缘大银幕。这也使得任何触及现实问题的影片流于表面。

例如《烈火英雄》并未审视造成火灾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中国机长》描写了惊心动魄的空难,但现实中的事故调查报告仍然没有出炉。无法得知事故原因,只能在电影里“天马行空”一下。

当然,这也是时至今日观众仍无法得到满足的电影市场部分。

观众依然渴望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尖锐的反应社会问题的电影

观众期待中国能够出现《熔炉》,更多的出现能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电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将韩国电影视为榜样的原因。但若是某局管控力度维持在2019年的水准,中国的《熔炉》也仍然不会到来。

形态意识夹击下的电影市场

再来说下目前华语电影市场最多的电影品质——商业电影。

商业大片简单、轻松,他们纯粹为了娱乐而诞生。

即使偶尔谈论意识形态,但取得高票房是它们被制作、重现出来的最主要目的

自2012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华语电影高速发展趋势以来,这类电影通常都是支撑票房的主力军,如《泰囧》《心花路放》《捉妖记》《寻龙诀》 《美人鱼》《羞羞的铁拳》等。但在2019年,人们似乎无法再将他们看成是单纯的爆米花电影。

意识形态如幽魂般萦绕四周。

《流浪地球》不过是一部制作纯熟的太空灾难片,当然也是好莱坞画面十足的大制作。但从电影宣传片发布起,关于它的讨论就走偏了。

预告片中因为出现了吴京,《流浪地球》一度被嘲讽为「太空战狼」,意思是“犯我中华者,虽太空必诛。”

电影上映后,观众又就电影是否暗示只有中国人才能拯救人类争论不休。最后,相关讨论又集中于,它是否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中国具备与好莱坞抗衡的电影制作水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命运也是如此。观影后,许多人关于它的评论迅速上升到了「国漫崛起」的层面,他们希望《哪吒》的成功代表着整个中国动漫制作水准的提升。

支持《哪吒》就是支持中国动漫,反之则是在打压中国动漫。

这种形态意识在某瓣的讨论依旧络绎不绝,好像是教科书式的八股文书,是华语电影评判的唯一标准一样。

2019年中国电影频频撤档不断强化了来自上层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人忽略了意识形态要求也可能来自观众。

他们逐渐习惯于自觉地将电影放在意识形态标准下加以审视

《流浪地球》《哪吒》是被寄予厚望的电影。反例则是刁亦男执导的《南方车站的聚会》,片中使用武汉话方言作为对白,而其场景又大多聚焦于破落的城中村、混乱的人际关系。

部分来自武汉的观众指责电影抹黑武汉的城市形象。对此,刁亦男的回应——我认为电影,真实要服从于风格。

这句话足以显示了观众与影视创作者之间的分歧。

这样的声音虽然还不显著,但见微知著,在更大范围的娱乐行业中已经初现端倪。

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被观众指出一副出现在背景中的地区未将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地区纳入其中,并引发观众的抵制和举报,最终该剧被处以10万元罚款。

漫威未上映新片《上气》在年中公布将由梁朝伟饰演反派角色满大人之后,中国观众又认为满大人角色原型为傅满洲,一个被认定为种满了白人至上、种族主义倾向的角色,因此指责漫威此举涉嫌辱华。

目前来看,电影尚未受到明确影响,但若是大众的情绪继续被撩拨、被培养,以后或许也将会出现更严重的事件。

毕竟,原本已经定档的《好莱坞往事》就因为李小龙女儿认为本片涉嫌丑化李小龙而向电影局举报,最终致使电影无缘中国上映。

国庆结束以后,官方对于电影市场的掌控看似有所放松。

2019年12月,传统意义上留给中国电影的保护时间,多部外国电影宣布定档。其中,往年通常都会被推迟到1月上映,以保护国产片元旦档的《星球大战》首次与北美同步在圣诞节期间上映。此外,《少年的你》修改后复映媒体平台。撤档的《催眠·裁决》、《吹哨人》也陆续登上大银幕。受到税务风波影响的冯小刚新作《只有芸知道》也静悄悄地登陆院线。

以此判断2019年是一个特例似乎为时过早。仍需要等待更多的像《八佰》《一秒钟》《兰心大戏院》等多部电影的未来命运,才有可能得出一个初步判断。

一位不愿具名的豆瓣影评人说:

“中国电影忽然繁荣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个繁荣充满了偶然性,因为缺乏最根本的体制保障,所以一夜之间,行业前景就会被改变。据说今年前五个月,中国电影电视注册拍摄少了许多。不管怎样,大的趋势是这样走向了萧条。”

风险很快就反映在市场上。在《八佰》宣布撤档后,华谊兄弟的股价开始下跌。实际上,去年面临上市十年以来首次亏损的华谊兄弟,今年对《八佰》、《手机2》、《小小的愿望》等项目都寄与厚望,但这三部电影却都历经延档、撤档风波,使得华谊兄弟再度受到重创。

根据上半年财报显示,华谊兄弟实现营业总收入为10.77亿人民币,与同期相比下降49.26%;实现净利润为-3.79 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36.75%。

而所谓「繁荣了一段时间」,指的是三年前,也就是2015年后,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在快速成长,当时还有电影人喊出要超越全球最大的北美票房市场。

业外资金疯狂投入这个膨胀的产业;全国的银幕数、影院数急速扩增;观影人次直线上升;国产商业大片、喜剧小品也随之成长。

我们再回到《八佰》宣告撤档的那一天,贾樟柯导演曾在微博上发表一段话:电影事业,不能这样搞

著名编剧史航则说:有位导演的胡子,是我们眼看着白的。中国电影的天,也是我们眼看着黑的

当然,这两则帖子,如今也已经找不到了。

这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又面临一次转型。之前中国电影市场向好,从产业业绩上迅速上升,从文化层面上也已经开始更多的多元表达了。但最近一两年,这种开放性的确在收缩。

电影创作,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如果不开放,电影产业就会萎缩。这是最浅显的道理。

主旋律电影,必定是今后领引时代的风潮和向标。

可以总结的说,大概也就是这12个字了:

讲好中国故事,擦亮国家名片。

无论如何,主旋律电影都打断了中国电影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路径。

2019年意识形态介入了原本用以评判电影的商业标准和艺术标准。使得意识形态超越商业标准和艺术标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决定性力量。

或许从今年开始,电影周期更长、成本更高、风险更大,更容易受其影响。毕竟2019年只是这个漫长过程的开始。

其实说了这么多,你问我中国电影产业会会走向何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可以确定的说,情况没有那么糟,毕竟中国电影道路经历过高歌猛进,如今的阻力顶多是个关卡。但依然有导演陷入深深沮丧的情绪,觉得自己失去了描述产业全貌的能力。

但不管怎样,还是期待出现更多、更优质的华语电影,2020,加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1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