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终结者》:一部典型的反科学影片

《终结者》:一部典型的反科学影片

1984年,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合作的《终结者》上映,从此留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银幕系列。至今已经出了五集,其中由卡梅隆本人导演的前两集里,他用电影手法将对机器的恐惧发挥到了极致。

即使在当年,机器人造反也不是什么新题材。好莱坞早就有《福宾计划》、《未来世界》之类的电影,还有大批同题材科幻小说。甚至中国作家郑渊洁那时就写过《震惊世界的紫薇岛暴动》。《终结者》只是这波机器人反叛故事中的一个,情节也不算多么离奇然而在第一部里,卡梅隆于叙事之外,多次通过画面来宣示对机器的恐惧,这使得它超过了一般的人工智能造反,或者街头追杀的惊险故事。

比如,一辆儿童玩具车出现在特写里,突然被汽车轮胎辗压,那个镜头、凌厉、粗暴而冷酷。又比如,卡尔雷斯回到80年代,在街头睡去,梦到自己正与机器人大战。醒来后,视野里出现一部正在工作的挖掘机。导演故意通过光影效果制造混淆感,让这台挖掘机形似未来的机器人坦克。

这些镜头出现在影片里,并没有叙事意义,更多是为了制造对机器的厌恶。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该去怕的不仅是机器人,而且是全部机器!

作为人类的对手,那些骷髅般的机器人除了不怕死,很难说有什么动作上的优势。真要送这样的机器人上战场,估计大疆的升级版无人机就能打赢他们。影片中它们之所以取那样的外形,完全是为了衬托机器人的邪恶、恐怖、无人性。对比当时同类题材中机器人的形象,这一点尤其突出。相反,像《未来世界》这样的同题材电影,只是讲了个简单的阴谋故事。

拍摄第一集时,卡梅隆还在为职业生涯而战,不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宣示理念。到了《终结者》第二集,他已经掌握到顶级资源,可以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这次,卡梅隆用了双视角手法。一个是萨纳·康拉的视角,既然她从卡尔雷斯那里知道了人类的悲惨未来,当然要不顾一切阻止它到来。从科幻电影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逻辑顺理成章。

另一个则是正常社会的视角,通过警察和精神科医生来体现。在他们的描述下,萨纳·康拉是一个针对高科技公司的恐怖分子。她秘密囤积军火,袭击计算机公司,以至被逮捕入狱,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最后被鉴定为精神病患者,相信我们都不会感觉奇怪。

如果从正常社会视角来看,萨纳·康拉完全是西方反科技恐怖分子的化身。当年,诸如卡钦斯基这样的人就对科研院所进行无差别攻击,理由是科技过于发展必将毁灭人类。

当终结者T800从精神病院救出萨纳·康拉之后,她试图刺杀计算机专家戴维斯,因为此人即将研制成功的“天网”会导致人类毁灭。面对戴维斯的苦苦哀求,萨纳·康拉最后心软,没有开枪,转而用怒斥来发泄愤怒:正是你们这些自以为有创意的人发明了核武器。

从娱乐角度讲,《终结者》第二集的精彩之处就是看两个机器人打架,然而萨纳·康拉才是影片主题的宣示者。在这集里,如果不考虑她已经获知真相这一点,单从正常社会的角度去看,她正是反科学思潮的代言人。

终结者系列后面又拍摄了三集,但都不是由卡梅隆导演,人物和故事背景虽然没变,主题却改成了自我认知,甚至父女亲情,早已远离卡梅隆的初衷。


作者:郑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7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