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速激》自甘堕落之后,唯一的赛车电影,就是这部两大影帝的新片

《速激》自甘堕落之后,唯一的赛车电影,就是这部两大影帝的新片

马特达蒙,贝尔,《极速车王》。

这三个名字放在一起的违和感,我给大家形容一下。

前两个名字,是每年各大影帝提名名单的常客,是各个佳片的质量保障。

后一个名字,隔老远都能闻到一股子土味。

就像许多在及格线徘徊的美国B级片常有的译名一样——

《急速逃脱》、《急速营救》、《极速复仇》……

这种违和感,大概就是这样。

在怀着对两位影帝的信任,看完全片之后。

再次陷入怀疑。

这部好片,怎么还没人来推荐它?

《极速车王》

是的,这又是一部被译名耽误了的好片。

影帝们,不会看走眼。

各大评分网站,也不会骗人。

外网两大专业评分平台,

MTC打出81分,官方盖戳:MUST-SEE(必看)。

IMDB,5w人打出8.3。

国内,豆瓣目前1.2w人打出8.5,个人友邻平均分8.5。

在海内外收获了一致的好评。

赛车电影,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经典系列。

我不说,你也知道是谁。

《速度与激情》

但敢说的是,从这以后,在《速激》系列卖IP赚钱的今天。

赛车电影,《极速车王》独一档。

1、真实故事改编

注意海报。

FORD v FERRARI

红字福特VS蓝字法拉利。

这两个字往海报上一隔,就是一段汽车业最知名的恩怨史。

改编自此真实背景的《极速车王》,几乎把历史搬上了银幕。

这是两家调性完全不同的企业。

有一句名言:

如果说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那发明了汽车工业的就是亨利·福特。

片中的福特二世,正是父辈荣耀的接棒者。

福特的特点,就是工业、工业再工业。

​此时,正处福特的巅峰。

而对头法拉利呢,是赛车场上的王牌军,是民众心中的高端车型。

一边,是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冲量;另一边,是连年制霸各大赛车场的保质。

转化到电影中,一句经典台词展现了这个特点。

主张扩张的高管,说:

过去五年的勒芒比赛,有四年他们都是冠军。


正反打过来,另一位高管面露不屑:

他们一年生产的车都没我们一天的多。


勒芒是啥?

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与F1、WRC,并列为世界三大赛车赛事。

那,大腹便便的福特二世,是真的不在乎吗?

不,他眼红。

福特二世一拍大肚子,我们也要搞赛车!

问题是,别人专研高端车型,投入大量资金在赛车场上,才有如今成就。

是你福特说进就能进的吗?

怎么办?

你法拉利不是很厉害吗?那就收购呗?

刚好,此时的法拉利也困难重重。

因为曲高和寡,狂热于赛车场的法拉利此时已濒临破产。

两边一拍即合。

电影中,法拉利的代表,来到福特的工厂考察后,拿到双方的合同,从早上,看到了晚上。

终于,到了签约的最后一刻。

法拉利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底牌:

如果,我想参加勒芒,而福特不允许参加,那我能不能去?

说白了,法拉利的态度是,收购可以,但我要保留有自己的赛车自主权。

福特给出答案:no。

意大利人当场翻脸,用意语狠狠的羞辱了本就极为不爽的企业。

最后,意大利人带着同行去吃饭了。(这也是史实)

没得谈,那就开战。

福特二世,下令专攻赛车,目标直指法拉利的得意场——勒芒。

自此,影片的两位主角上线。

唯一一个赢过勒芒,却因心脏病转战幕后的前车手卡罗尔·谢尔比(马特·达蒙);

个性鲜明的传奇车手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

竞速,从此展开。

2、双影帝男主

只一眼,我就知道贝尔这回又捡起了“弹簧人”属性。

贝尔的上一部作品,《副总统》,体型参考这里的福特二世,200斤。

再到《极速车王》,狂减到136斤。

搭档马特达蒙评价:

他过着僧侣一般的生活。

狠,太狠了。

但我一直认为,吹贝尔的演技,如果你只看到这一点。

那也太可悲了。

一开口,完全把人震慑住。

贝尔总是能够给人惊喜的地方就在于此。

这几乎是他之前所有的角色里,也没有过的发音。

纯正的英音只是表,真正那股子乖张怪异、口无遮拦的里,才是贝尔的功力体现。

微微撅起的嘴角,永远歪着的头,永远歪着的站姿。

这些都是演员自己的设计。

对比角色更加外放的贝尔,马特达蒙的角色会更加内敛。

谢尔比的人物属性,在第一场戏就得以奠定。

这是一场内心戏。

镜头在谢尔比的脸部大特写,和赛场全景之间来回切换。

来到维修站,他一个箭步跨下车,催促着加油、维护。

不料,他背后沾了一点汽油,高温之下,汽油一点既燃。

惊惶的同事冲到他身边,大声嚷嚷着灭火。

他却要同事赶紧走开。

同事们看着他,问:你还好吗?

谢尔比身周包裹着高温产生的蒸汽,他只喊了一声:快点加油!

说完,他又跳上驾驶位,绝尘而去。

紧接着,场景来到谢尔比接受治疗,被告知再也不能赛车。

无奈之下,他坐在车里,一声不吭,一脚油门踩到底,一个紧急掉头发泄着心中无奈。

这是一个什么人?

身上着火,也只想着赶紧接着比赛的赛车狂;

被告知不能比赛,并不会大声嚷嚷“FXXK!FXXK!”,只会用油门来表达内心。

一个内敛,只为赛车疯狂的男人。

马特和贝尔,谢尔比和肯。

一动一,一水一火。

肯会为了自己看不爽的一切随时青筋暴起,破口大骂;

谢尔比立刻挡在中间,从中调停。

正如他不停在肯和福特的大佬之间斡旋一样。

不过,个人最喜欢的一场文戏,却来自于谢尔比的爆发时刻。

两人在肯家门口干架。

谢尔比来肯家,为之前的一件事道歉,肯表示不接受。

谢尔比激动的走上前,跟肯说幕后的不容易。

结果肯一记冲拳,把谢尔比打得懵在原地。

谢尔比爬起来,呵呵一笑,二话不说,两人扭打成一团。

一个细节。

谢尔比抓起地上一个罐头,想了想,又换成了一袋零食,往肯头上砸去。

肯的妻子最逗,搬一个凳子,拿一个杂志。

你俩不是要打吗?打吧。

知道肯定打不大,妻子呵呵看戏;知道罐头会真把兄弟打伤,换一包软的。

这是独属于这三个人的戳人时刻。

打完了,一人开一瓶可乐,cheers。


两个影帝的对手戏,已经足够精彩。

但对于这部影片的真正看点。

还远远不够。

3、游戏般的临场观感

如果只是有一个真实故事作为背景,再加上两个一段双男主CP。

《极速车王》达到现在这个口碑,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前文开头也说了。

从现在开始,赛车电影,看这一部就够了。

什么叫如临现场的赛车游戏般的观感?

这就是了。

如果说,莱昂内在西部片中,通过脸部大特写→手枪特写→决斗全景的剪辑,营造了影史上专属于莱昂内的调度模式。

导演无疑是成功偷师,并把其内化成为自己的拿手好戏。

就算没看过莱昂内的电影,不要紧。

《极速车王》绝对带来了这种观感——

把你和赛场的距离,无限拉近。

再加上剧组如同强迫症一般,实地取录GT40的引擎轰鸣、轮胎摩擦

相信我,这绝对是能让直男颅内高潮的观影时刻。

这种观感如何带来?

还是老办法,本办法——

全部实拍。

60年代的赛道没有?

现场搭!

真实的GT40不够?

买!再不行,找福特的工程师先装!

光线属自然光拍摄;镜头摇晃,也是真实的“摇晃”车辆带来的。

剧组把GT40,架在一个组装车上,然后再由特技车手驾驶组装车,由此带来演员特写时真实的摇晃感。

啧啧啧,什么叫工匠精神?

大概这就是了。

即便如此,个人认为,《极速车王》也远远不止是想要带来一场优秀赛车戏的电影。

影片结尾。

肯所饰演的车手,在福特二世的指示之下,故意放缓速度,和另外两名福特车手一起撞线。

为了,只是高层所谓的“面子”、“历史性时刻”。

可结果呢?

冠军被第二名拿走,理由是,“第二名的总里程最多,所以是冠军”。

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操控。

肯得知消息后,笑一笑,任由周围人潮涌动,簇拥着那个虚假的冠军。

这一刻,突然明白了导演的用意。

他是想营造一个“侠”,而不是一个“优秀车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再往前翻了一下导演的履历,《金刚狼3》。

果然,这还真是导演一贯喜欢的表达内核。

不管是大漠黄沙下,英雄末路的狼叔;

还是面对政治操控,淡然一笑的肯。

都是面对时代,我行我素的侠客。

自此,《极速车王》所想要表达的,也就彻底讲完了。

侠客也好,车王也罢。

愿赛车电影能够一如既往的轰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7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