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暖》:让我们掉下眼泪的,是来自乡间的愁

电影《暖》:让我们掉下眼泪的,是来自乡间的愁

知道导演霍建起的,大多会想到他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这部讲述乡村生活的电影,用宁静、舒缓的基调,为我们展现了世外桃源般纯粹、淳朴的乡村风貌。

虽然因为过于文艺小众,影片在国内院线遭遇惨败,甚至创下了“几乎零拷贝”的尴尬记录,但是在海外市场的大受欢迎以及专业评审的青睐,还是为电影质量做了有力的背书,时至今日,《那山,那人,那狗》依然是霍建起导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既然有“之一”的说法,就不得不提霍导2003年指导的另一部优秀影片——《暖》。《暖》中,同样有美丽的乡村风景,同样弥漫着平静、悠远的情绪,同样包含着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甚至在艺术成就和市场反响上,二者都惊人的相似。但并不是说《暖》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的简单照搬或机械重复,而是两部电影都融入了导演对乡村生活的浓浓爱意,在创作过程中,也都被印上了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

用色高手

《暖》属于典型的被名字耽误的好电影,不看简介,我们甚至很难去判别这是什么样的类型片。但是如果深究片名背后的故事,则会发现,原来这部影片还大有来头。

《暖》改编自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短片小说,原著名为《白狗秋千架》,因为电影化改编后对小说内容作出了取舍,所以选择用女主人公的名字来为影片命名。

《白狗秋千架》的故事发生在作者的老家——山东高密,那里的乡村,有北方特有的硬朗粗矿。加上电影拍摄时已经进入秋天,乡野风光难免萧瑟凋敝,与霍建起导演心目中宁静、诗意的自然氛围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剧组干脆把取景地定在了南方的江西婺源,这是古徽州六县之一,素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

霍建起导演也确实没有浪费这份绝美的景致,用设计巧妙的构图、色彩和光线,呈现出了最和谐、最原始的自然风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秋雨绵延的村落,近距离感受这个充满愁苦与哀怨的故事。

电影中有两条不断交织、纠缠的时间线——回忆与现实,导演让镜头在二者之间来回穿梭,并用鲜明、迥异的色调做出区分。

现实的故事开始于男主人公井河返乡,在外求学、工作多年的他,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乡愁的滋味,就和青梅竹马的女子狭路相逢,这个曾经十里八乡最漂亮,最能歌善舞的姑娘,变成了一个跛着脚,弓着背,满口脏话,不修边幅的村妇。

彼时,我们还不知道在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体会到男女主人公身上,透露出的满满的压抑与哀伤。

表现“现实”的画面,以蓝、灰、黑色为主,环境、布景、道具都经过的精心的打磨和设计,青瓦砖房、昏黑小巷、幽暗厅堂,把冷色调的深邃、宁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烘托整体的氛围,就连三个主要人物的衣着都是偏冷偏暗的。而最精巧的是,导演在这抹冷色之外还淋上了淅淅沥沥的秋雨,更加增添了沉重、悲凉的味道。

穿插在现实之中的“回忆”,又是另外一番景致。

暖和井河二人的回忆也是“暖”的,那是打谷场上的金黄、是乡戏台上的嫣红、是梳妆桌前的娇艳,是婚礼上的烛光。回忆中的井河还未曾远走他乡,暖也依然是众人仰慕的对象。一切的一切,都是蓬勃的、是富有生机的、是充满希望的。

导演没有给“现实”和“回忆”划下过分明显的界限,而是通过色彩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去表达人物情感,带动观众情绪,从而让荧幕内外的互动更加自然贴近,也更加和谐圆融。

割舍不掉的乡愁

井河一出场时,就用舒缓、温柔的语调念出了朴实却动人的台词:“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这让我的心中无端有些愧疚。”

井河的愧疚显然不仅仅是因为久未归乡,更是因为暖。

暖本是村子里条件最好的孩子,有希望考进剧团,走出大山,实现 “去北京,看天安门”的梦想。但她却因为和井河一起从秋千上摔落而变成了一个跛子。

井河发奋读书就是为了替暖完成去大城市的梦想,而当真正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后,他又渐渐偏离了“走出去”的本心和初衷,害怕再与暖有所牵连。

等待,对于女人来说是最残酷的过程,因为她们堵上了青春和命运,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承诺之上。不可否认,暖是一个极度悲情的人物,满怀希望的等待,总是换回无尽的失落和空虚。

而电影中,导演刻意地将残酷和伤害淡化,而将温暖和忧伤放大,他用最朴实无华的风格,最司空见惯的道具,去展现这段感情,这段已经逝去却深埋在记忆深处的伤痛。

电影中,秋千是最重要的道具,它不但是故事开始,亦是故事的终结。

编剧秋实说:“秋千是一种假想的飞翔,它快要离开的时候又会有一种离不开的纠缠。”这种观点和暖的台词也不谋而合:“你没有(忘了我),你越不回来就越是忘不了。”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秋千和情感的串联,理清《暖》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乡愁

那些割舍不掉的情与景,那些遗忘不了的人与事,其实都是家乡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们因为被打上了“家”的烙印,才会被我们小心翼翼的藏在心中,也正是这些极易引发情感反应的记忆,具化成了每个游子逃脱不去的乡愁。

充满诚意的小说和电影

原著《白狗秋千架》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但是作者莫言通过平实的语言,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款款道来,让我们看到了广袤乡村大地上,普通百姓眼中的悲喜与离合。

相较于原著,电影《暖》的改编已经柔和、诗意了很多。小说中,莫言为暖的设定是被槐刺扎进了右眼,“深深凹进去的眼眶里,栽着一排乱纷纷的黑睫毛”。

对于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来说,失去了一只眼睛的打击肯定比跛脚更加致命,可以预见,她后半生的幸福,定然随着秋千绳索一起断送了。

对于电影的改编,莫言直言非常欣赏:“我在放映室看电影时,逐渐找到了写这部小说时那种游子回乡的感觉,等片子结束后,我阻止他们开灯,我怕他们看见我的眼泪。”

感动莫言的,除了自己对原著作品怀有的情感,还离不开导演和演员们对电影的认真态度。

主演郭晓冬(男主角井河的饰演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拍摄期间,得知其父亲去世的噩耗,却未能亲自去送亲人最后一程,那段日子简直不堪回首,整个戏全在这个状态当中拍完。

日本演员香川照之(哑巴的饰演者),为了诠释好这个耿直单纯,没有对白的角色,花了大量时间去接触当地农民,拍戏之外也很少休息,想尽办法去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努力向角色靠近。

可见,从文字到画面,每一种故事的呈现方式,都倾注了主创们对乡村、对乡愁复杂又真挚的情感。正是这份情感,唤起了观众心灵最深处的共鸣。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一样,电影初看平淡如水,但是细细品味,必然会被内敛、细腻的真情所打动。

很多时候,一部作品如果经历过艰苦卓绝而又严肃认真的创作过程,那就多半会成功,这样的成功或许没有体现在反响和热度上,但是如果能在观赏过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冲击和反思,长久的感动和回味,那么这样的成功同样弥足珍贵。《白狗秋千架》是这样,《暖》和《那山,那人,那狗》也是这样。真心希望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类似的作品,也衷心祝愿,这样好的作品不会再被埋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6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