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我想寻找真正的自由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我想寻找真正的自由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

I Don’t Belong Anywhere

香特尔·阿克曼的电影

Le cinéma de Chantal Akerman

导演: 玛丽安娜·兰伯特

主演: 香特尔·阿克曼 / 格斯·范·桑特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语言: 英语 / 法语

片长: 67分钟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兰伯特采访

采访、整理 | 黑犬

编辑 | parallel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的内容不是对香特尔·阿克曼作品的学术式研究,这部电影更像一场轻盈的午后闲谈。观众可在其中窥见香特尔·阿克曼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导演玛丽安娜·兰伯特是香特尔·阿克曼的工作伙伴,更是她的密友。通过她拍摄的纪录片和这篇采访,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眼中的香特尔·阿克曼是什么样的。

香特尔·阿克曼


Q:导演自身最喜欢香特尔·阿克曼的哪部电影呢?

A:对于纪录片来说,我最喜欢的是《南方》和《来自东方》。在虚构作品里,我尤其喜欢《让娜·迪尔曼》。因为我和香特尔的合作是从《奥迈耶的痴梦》开始的,所以我对这部电影有特殊的感情在。

Q:能再谈谈《奥迈耶的痴梦》吗?

A:当时香特尔邀请我去做制片统筹,我有一年多的时间都是在柬埔寨工作。这对香特尔和我来说都是奇遇。我觉得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经历,也建立了一种默契。因为这样这部电影于我而言很特殊。

《奥迈耶的痴梦》


Q:香特尔是怎么理解东方的呢?她对东方抱有什么样的情感?

A:香特尔本身并不是很了解东方文化和亚洲文化。因为香特尔的电影中有很多很长的固定镜头,我觉得在亚洲的文化氛围中是更容易被理解的。亚洲的影迷有时候能更好地明白香特尔想表达的东西,是因为在亚洲的文化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传统在。这种文化里的人能去凝视一个东西,思考它。

Q:拍摄《我不属于任何地方》的契机是?

A:想拍这个片子也是因为我们在《奥迈耶的痴梦》中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我对香特尔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香特尔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知识分子,她不冷酷,也不希望用她的电影去传达一些对女性的反抗。她的拍摄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心,来源于直觉。我就希望拍一部纪录片来讲述香特尔真正的工作状态,还有她工作的想法。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剧照

Q:能分享一下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吗?

A:拍摄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香特尔在以色列拍东西的时候,问我要不要同行。电影中所有的沙漠中的采访和她最后走路的镜头都是在以色列拍的。第二个阶段是在美国拍的。第三个阶段在比利时,采访了《安娜的旅程》的女演员。在拍摄之前,我有一个剧本大纲。

Q:纪录片中提到,在当时,香特尔的电影并不是很讨观众喜欢。能不能就近几年欧洲的情况来谈一谈香特尔电影的受众?

A:在1975年的时候,《让娜迪尔曼》就因为戛纳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她变得很知名。在法国、纽约。一直有人很认可她的作品。其实香特尔的电影一直在电影评论里比较热门,比如说《电影手册》会花大量篇幅去谈。但是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他们会觉得香特尔的电影很无聊。

《让娜·迪尔曼》


Q:香特尔·阿克曼喜欢哪些导演?

A:香特尔并不是一个狂热的影迷。我不能完全说她很喜欢某一个电影人。比如说戈达尔,我不能确定她是否喜欢戈达尔所有的作品。包括她会受到很多默片时代的影响,像是卓别林的喜剧片。但她不是那种会用电影去致敬某个人的导演。美国的实验电影其实对香特尔有很大的影响,在去纽约的时候她认识、发现了许多实验电影。

Q:在选角的时候香特尔比较倾向于没有经验的素人吗?

A:我觉得她没有这种强烈的偏好。她的电影里有特别专业的演员,也有尚未接触过表演的素人。在拍《奥迈耶的痴梦》的时候,立面有很专业的演员,当然也有在柬埔寨当地找的完全不会演戏的素人。对于专业演员,香特尔不希望演员现场发挥,她希望演员完全按照她要求来表演。

香特尔也不是一个讲求炫技的导演,她更希望观众自内心与观众产生共鸣。

《奥迈耶的痴梦》

Q:能谈谈香特尔的长镜头吗?

A:确实,香特尔的电影中有很多长镜头。因为这样招致一些批评声,批评她的做法很无聊。《非家庭电影》的开头拍了一棵树在狂风中摇动,这个镜头长达7分钟之久。她明确不能解释她的镜头为什么这么长,她只是感觉到了。香特尔和剪辑师的合作方式是两个人在剪辑室里,一起看着镜头播放,当香特尔内心觉得这里可以了,她就拍桌子。有时候她和剪辑师会同时拍桌子。

香特尔还有一个特点是,她希望别人在看她的长镜头时能感到时间的流逝。

《非家庭电影》


Q:在对机位的选择上,香特尔也是靠直觉的吗?

A:她对机位的选择其实有很强的要求。构图方面,她喜欢对称、平衡的感觉。因为她经常和自己熟悉的人合作,对方会明白这是香特尔喜欢的,这个过程不会花很多时间。但她对取景确实有很精细的选择。

Q:香特尔和她的母亲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A:母亲是香特尔的一个很重要的灵感来源。这和她母亲的经历有关。她的母亲作为犹太人能够进入集中营又幸存下来,她的母亲是一个犹太历史的承载者,她也是家庭历史的承载者。香特尔的所有电影里,其实都有一个永恒的主体,关于枷锁、束缚、封闭的空间。人如何逃出封闭的空间,如何寻找自由。这个主题正是源于她母亲的经历。

《非家庭电影》


Q:能聊一聊香特尔在美术馆中播放的电影《来自东方》吗?

A:有一个策展人邀请香特尔在美术馆中做一些和视频有关的装置,香特尔就选择了《来自东方》中的一些场景。像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样,它是三个屏幕组合在一起的装置。这部电影比较特殊,在柏林墙倒塌之后,香特尔带着摄像机去拍俄罗斯、波兰这些国家。它是没有声音的,完全是画面。当进入美术馆,看见不同的画面共同播放,某种程度上可以加深你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Q:香特尔有受到一些文学方面的影响吗?

A:香特尔自己曾经也说过,自己在成为导演之前,其实更想做一个作家。在拍电影的时候,她有很多文学性的一面。她最喜欢的作家是普鲁斯特,她读了很多她的书,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作家。

《来自东方》

Q:能谈一谈《让娜·迪尔曼》吗?

A: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香特尔的奠基石。这是女性导演去拍一个女性,选取了很多日常琐事,这是一种非常先锋的手段。我觉得这奠定了香特尔的整个电影生涯。香特尔在她这么年轻的时候创造出了她最著名的作品,这是年轻时的灵光一闪。完成这个剧本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随意、自然地写成这样的作品。就像法国的诗人兰波,他也是在年轻的时候写出这样的好诗歌。香特尔在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她觉得当时是出于直觉,完成了这部作品,但更深地去想,这部作品与她但经历、思考不无关系。


深焦DeepFocus为今日头条号特约作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4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