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中国导演“创业”记

中国导演“创业”记

经授权转载自「一起拍电影」

作者:魏建梅

从徐克的电影工作室,王家卫的泽东电影,周星驰的星辉,再到如今娄烨的依英影视,非行的非行影视,赵薇和苏有朋的一本影业,如果说早期创办公司的导演还在少数,那行业推进到现在,“老板”导演早已分布遍野,而且越来越有“年轻化”趋向。

缔造内地影史前三甲的吴京、饺子和郭帆,便都在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之前成立了第一家公司,提前规划了自己的商业化布局。而在目前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00名背后,就有30位导演拥有个人运营的公司。当然,这还是“去重”之后的数据。

可以看到的是,开公司俨然成为导演中的一大潮流。那么,导演群体中的“创业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本属于创作领域的他们又为何接连当起了老板?在个人商业版图中,化身“商人”的导演们又有着哪些商业化布局?

导演圈的创业潮

在内地电影尚处“统购统销”,或者说毕业还包分配的时代,大部分导演都是任职于制片厂的。

比如,198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陈凯歌便被分配到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来被借调到张艺谋、何群等所处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田壮壮也曾到父亲担任首任厂长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呆了24年,直到2002年。

而这时,内地电影行业的市场化之路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制片厂地位下降,导演们也需要“自谋生路”。其一,便是与大影视公司签约。比如,冯小刚曾签约华谊,陈凯歌也与新丽传媒签订了长达7年有效期的《导演合作协议》,文牧野等一众年轻导演则被宁浩收入麾下,张艺谋、王家卫、宁浩、徐峥等则签约了欢喜传媒,并以“股东导演”的身份持有公司一定股份。

其二,如今越来越多的导演还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即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当然,签约和开公司并不冲突,上面提到的所有导演在签约之余,几乎都拥有自己独立运营的公司。

回顾当下活跃在市场上的创作者,拍sir共找到了70位颇有代表性的“老板”导演。从第五代的陈凯歌、冯小刚,到第六代的宁浩、管虎、王小帅,再到年轻一代的饺子、郭帆、毕赣等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步入商业产业链,扮演起另一种角色。创业潮,正在导演群体中不断翻涌起来。

纵观导演创业生态,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自己成立公司,另外还有不少合作创业的实例。

首先是导演和导演之间。比如闫非和彭大魔成立的西虹市影视,梁旋和张春成立的彼岸天,卢恒宇和李姝洁成立的艾尔平方。当然,这也跟创作上的紧密联系有着很大关系,由于这三组导演在创作时便经常以联合导演的身份出现,彼此搭档多年,因此在创业时也选择了绑定。

相比于此,赵薇和苏有朋牵手成立的一本影业,陈可辛和黄建新成立的我们制作,王家卫和刘镇伟成立的泽东影业则是导演之间的合体创业了。

赵薇X苏有朋宣布成立一本影业

其次,导演跟制片人联合创业也是常见现象。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可可豆动画,前身便是导演饺子和制片人刘文章在2009年共同成立的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姜文的不亦乐乎还有着马珂50%的股份;毕赣电影背后的荡麦影业,则是毕赣和单佐龙一起创办的。

姜文和马珂

另外,与大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也是不少导演的操作。比如,真·恒业电影是由导演黄真真和福建恒业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而来,刘江也与完美世界合作创建旗下子公司完美蓬瑞工作室,成龙英皇影业则是成龙与英皇总裁杨受成合资开设的公司。

从导演个体上升到公司实体,抛开行业环境变革倒逼的自力更生,从产业化发展角度而言,如今的导演们也越来越具有商业思维,很多导演甚至在初入行业时便成立公司,开启未来的商业化布局之路。

导演们为何要当老板?

导演创业开公司,说到底是一个主观行为,决定与否全凭导演自身,但当这种行为演化成一种行业现象,主观之余也便多了一些客观的必要。

首先,众所周知,电影是集体的艺术,电影创作是导演所带领的一团队人共同完成的。因此,导演如果想要拥有一个稳固默契的团队,最好的办法便是开公司,为员工提供社保、工资等保障,建立稳固的劳动关系,把人才网罗在公司之下。

今年另一黑马动画《罗小黑战记》的导演MTJJ木头,便早在2009年就开始组建自己的罗小黑战记工作室,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寒木春华的前身。彼时团队成员尚在个位数,所有工作几乎导演一人包揽,在这次大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工作室不断吸纳人才,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50多人的团队。在电影的成功下,未来寒木春华想必还会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加入。

其次,电影创作是一项高投资的买卖。面对高成本,导演可以进行个人集资,比如银行贷款,或者经常在坊间听闻的卖房、卖车等等,此外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操作,即向其它公司寻求投融资合作。这时,导演便需要拥有一家公司。这也是保障双方合作的前提。

再者,公司还可以帮创作者合理避税。前面提到,电影行业高投资,但同样高收益。试想一下,如果导演直接跟外界签订劳务合同,最终收入还要扣除以个人所得税标准收取的税费,如果收入较高,税费也将是很大一笔钱。但是如果以公司的名义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通过优惠力度较大地方的公司,其中的税费将会被减免很大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不少带有霍尔果斯、东阳横店等title的公司了,比如霍尔果斯橙子映像、东阳横店黄土地影视等等。但由于去年税务风波的影响,霍尔果斯等原本被称之为“避税天堂”的优惠地,纷纷加强税务监管,包括冯小刚霍尔果斯美拉文化传媒等在内的一批影视公司接连注销。当然,税务大地震肃清的都是很多空壳,或者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司,对于符合条件的公司还是可以正规享受国家政策的。

另外,导演若想深入产业市场,投资影视项目、公司,或者开展各种业务,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中间必须要有公司作为连接和依托。其实相比个人,实体公司的加持对于项目合作也有着很大推动作用。而从开公司这一市场产业链的第一环看去,如今导演们在市场化之路上,可谓运营的颇为“风生水起”。

导演的商业化布局

总的来看,导演创办公司后,首先会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乌尔善的世纪长生天便是《寻龙诀》的制作方,韩寒的亭东影业则以出品方的身份参与到《乘风破浪》和《飞驰人生》中,姜文的不亦乐乎甚至深入到《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的发行环节。

其次,导演携公司投资其它电影逐渐成为行业常态,这其中又主要以跟投自己参演电影的情况为最多,当然这也仅限于导演演员双身份的“斜杠导演”。

比如,年初《流浪地球》大爆,吴京“带资进组”流传为一段佳话,今年吴京参演的《攀登者》和客串的《银河补习班》背后也都有着登峰国际的身影;徐峥的真乐道自2012年成立以来便参与到出演的《我不是药神》《超时空同居》《幕后玩家》等项目中;邓超的橙子映像则出现在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和《乘风破浪》等影片中的幕后名单中。

此外,郭帆创建的郭帆文化,其实早在成立后的第二年,便投资了饶晓志导演的《你好!疯子》,抛开《流浪地球》,郭帆文化还以联合出品方的身份参与到《刺杀小说家》和《平原上的夏洛克》两部待映新片中;宁浩的坏猴子、管虎的七印象、路阳的自由酷鲸纷纷出现在了黄渤处女作《一出好戏》中,陈国富带领工夫影业也不断为电影项目保驾护航。

另外,很多导演其实并不只一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股东...导演们往往身兼多重身份,与诸多公司建立着资本联系。

比如,黄渤曾在上海和无锡注册过影视工作室,后来的他又先后在海宁、上海、北京和霍尔果斯成立瀚纳影视公司,形成自己的瀚纳体系,此外,黄渤还是春天融合、华天盈和、领骥影视等公司的股东。

2016年,黄渤还通过瀚纳影业与盛万文化联合发起了“HB+U”新导演助力计划,借个人导演公司这一平台致力于培育年轻导演。同样的还有宁浩的坏猴子影业。

2016年,坏猴子宣布推出“72变电影计划”,签约了文牧野、路阳、牛涵、曾赠等十余位年轻导演,致力于培养青年影人,自此,这家原本单属一人的“导演公司”开始向全平台方向发力,俨然有打造导演厂牌的趋势。

其实,早先的宁浩便凭借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植,执导了《疯狂的石头》这一经典作品,而后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并入围最佳导演奖,开始被大众所熟知。黄渤在谈及开展新人培育计划的原因时也称,受到了宁浩这一被发掘经历的启发。

目前,“HB+U”新导演助力计划中的《怒水西流》早已宣布开机,“72变电影计划”已经推出《我不是药神》《绣春刀·修罗战场》两部作品,均口碑不俗,《我不是药神》甚至晋升现象级,在市场掀起观影热潮。以宁浩、黄渤为代表的导演们以个人公司为平台,给年轻导演提供蓄力上升的机遇,这样的接力无疑对行业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他们商业化之路上的精彩布局。

在2016年亭东影业举办的成立发布会上,回顾过往,韩寒曾说道——“以前我觉得,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也许靠杂文,也许靠勇气,也许靠争论,后来我发现,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要让这个世界更好,更多是靠科学和商业。

发布会现场,韩寒还坦言筹拍处女作《后会无期》时,等待7年只为500万投资的艰辛。因此,他干脆自己做起了老板,想靠科学和商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实际上,电影本就是商业产品,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具备起商业思维,化身“商人”进入产业体系,恰恰从侧面印证着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而且,当新一代导演开始用商业思维头脑进行电影创作,内地电影的工业化进程无疑也会进一步加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1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