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戏子葛优:与“百亿演员”相比,他才是真影帝

戏子葛优:与“百亿演员”相比,他才是真影帝

即便葛大爷刚刚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露了个面,可能还是会有很多年轻人记不起来这家伙是谁。演员葛优的微博粉丝量不足5万,同车的00后压根没看过这人,这些无疑都显示着一个“事实”:葛优过气了。

养猪往事

1957年,葛优出生在一个演员家庭,父亲是反派演员葛存壮,母亲施文心是北影厂的编剧。因为打小就在北影大院长大,周围邻居都是全国有名的演员,所以葛优很早就开始接触电影、表演这些东西。那时北影厂还经常拍片子,葛优就常跑去现场看。到了晚上,灯光一亮,特技一上,那炫目的表演,直让葛优目瞪口呆。

让人奇怪的是,虽然在艺术环境下长大,但学校每年举办的文艺演出,葛优一直都表现得不够积极。相反,小时候的葛优老实、腼腆、胆小,北影厂的孩子都敢欺负他。

多年后,当被问及小时候做过哪些“胆大”的事时,葛优认真地举了三个例子:扔烟雾弹、偷玉米、偷自行车铃盖。

197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葛优,被下放到北京昌平的一个公社插队。当时的葛优瘦瘦弱弱的,加上不爱说话,整个人就有点“蔫”,以至于公社负责人二话不说就把他分配去养猪。当然,相对于下地种地,养猪还算轻松。挑水、喂食,19岁的葛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养了两年半猪。

年轻时的葛优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北京高校闻风而动,开始下乡招生。

葛优听到消息后,马上赶回城里和父母说自己想做个演员。然而父亲葛存壮并不支持儿子的决定。在他的人生经验中,做演员出头太难,长年累月的跑龙套生活不是谁都能坚持住的。

葛父不想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但一向老实的葛优却在这个关口选择了不妥协。

说服父母后,葛优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让人沮丧的是,因为长相不达标,葛优在第一项测试中就被刷下去了。之后葛优又继续报考了几所艺术院校,但结果都不理想。

正当葛优准备回去接着养猪时,一位邻居叔叔告诉他,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也开始公开招生了。葛优不想放弃这最后的机会,在老演员父亲的指导下,搞了个“喂猪”的小品,准备报考全总文工团。“喂猪”这事对于葛优来说,当然是再熟悉不过了。最终,葛优凭借生动逼真的表演打动了评委,顺利进入全总文工团。

那一年,葛优22岁,刚刚踏进演艺圈大门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前路马上茫茫一片。

《顽主》成名

进入文工团后,葛优开始跑龙套,只是这一跑便是10年。10年跑龙套生涯,葛优最重要的戏便是《山的女儿》——那是他第一次演配角。但葛优的努力并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父亲葛存壮也认为儿子在《山的女儿》里的表演“非常僵硬”。

《顽主》主演:葛优、张国立、梁天

长达10年的籍籍无名,让葛优的父母对儿子的表演事业很是担忧。当时儿童电影制片厂刚成立,母亲施文心就想让儿子去做摄影助手,走条正路。而葛优虽然此时已经31岁了,但他还是相信自己也会有出头的那天。

让葛优一朝成名的是电影《顽主》。

《顽主》由峨眉山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轮到选角的时候,葛优的一名同事想去成都试镜,于是就按导演米家山的交代,先寄了张照片过来。不成想,这张照片还是张合照,米家山没有注意到葛优的同事,反而被里面的葛优吸引住了。

多年后,米家山曾回忆道:第一眼看中葛优就是因为“他长着一张很逗的脸”。

就这样,葛优替代他的同事,被米家山邀请前往成都试镜。那是葛优第一次坐飞机,因为之前没坐过,所以一点儿也不害怕。只是后来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国民影帝非常害怕坐飞机。

最终,葛优试镜成功,开始出演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顽主》

这部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的电影,不仅成了“对冯小刚影响最大的电影”,也让第一次当主角的葛优获得了金鸡奖影帝的提名。多年以后,在戛纳斩获影帝头衔的葛优,仍然不忘给《顽主》的导演米家山发短信,表达谢意。在葛优看来,“《顽主》就是我的转折点,米家山就是我的恩人”。

葛优出演《卡拉是条狗》

《顽主》之后,葛优接下了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当时《红高粱》刚上映不久,张艺谋还身陷与巩俐的绯闻之中,根本没多少心思筹备大作,所以《代号美洲豹》其实拍得不是很认真。可对当时的葛优来说,那是他第一次与张艺谋、巩俐合作,此等大好机会,怎能不好好对待呢?

结果效果一出来,连张艺谋都感觉对不住葛优,大夸他“天生适合演反派”。后来二人又合作了《活着》,只是彼时葛优演的是正派“福贵”。

编辑部的故事

以前国外有个影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要给演员分等级的话,那么拔尖的只有10%。

从《编辑部的故事》开始,葛优开始意识到那拔尖的10%应该有自己一席之地了。

1989年,在北京友谊宾馆的客房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召集了七八位编剧,开始创作《编辑部的故事》。主创团队中除了总编剧王朔,还有日后成为名导的冯小刚。不过当时的冯小刚还只是王朔的“小跟班”,经由王朔推荐,后来《编辑部的故事》编剧名单上才有他的名字。

但对于葛优来说,冯小刚从一开始就是他的“贵人”。

因为之前看《顾主》时被葛优的演技击中,导致冯小刚在看剧本的过程中,脑子里一直闪过葛优的身影,他觉得剧本中的“李冬宝”简直就是为葛优量身打造的。但当时导演金炎想找的却是奶油小生,冯小刚为难了,只好把葛优推荐给了郑晓龙。

葛优、冯小刚、王朔、赵宝刚早年合影

郑晓龙对葛优在《顾主》中的表现还是很认可的。得到满意的答复后,冯小刚就拉上王朔去北影厂找葛优面谈。

葛优看过剧本后被打动了。只是在此之前他已经接下来了另一个片约——出演全总文工团同事张小敏的《大冲撞》。葛优怕得罪同事,就准备拒绝。冯小刚马上便问他:“王朔也是你的朋友,你就不怕得罪他?何况你去张小敏那,只是演个小配角。你来我们这,就是绝对的主角。”一番权衡之下,葛优最后还是选择了《编辑部的故事》。

事后,郑晓龙主任还开玩笑说:“他如果不来,我们就封杀他。”

毫无疑问,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对葛优本人,对冯小刚,对中国影史,都是如此。

《编辑部的故事》一经播出,便在大江南北引起广泛热议。全国人民都记住了”李冬宝“这个角色,甚至连小孩都拿“李冬宝”当偶像。影片外,葛优自如、幽默的表演,也让父亲葛存壮再也挑不出毛病了。

后来葛优去桂林金鸡百花电影节领奖,观众们一看到他便喊“李冬宝”。葛优哪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一时间便害羞红了脸。

姜文在纽约看过一集《编辑部的故事》后,不无赞扬地说:“李冬宝这个角色的确非葛爷莫属。我要当评委,条件只有一个,就是看这个演员演出这个角色是不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什么叫最佳?,最佳就是非他莫属。”

葛优曾经特意在字典上查过“著名演员”的解释,演过李冬宝,葛优非常确认自己已经“著名”了。

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后,当郑晓龙导演再次邀请葛优客串新版《编辑部的故事》时,葛优没答应。郑晓龙为此还在剧中调侃葛优身价太高,请不起了。

戈玲与李冬宝

凭借《编辑部的故事》和《大撒把》中的突出演技,葛优先后拿下金鹰视帝、金鸡影帝两座大奖,一时声名大振,找他拍戏的人瞬间便多了起来。不久,《围城》和《老店》同时找上门。为了留住葛优,两个剧组签下协议,同意葛优北京、上海两头跑。

黄金时代

1993年,对于很多电影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陈凯歌拍出了“此生再难超越”的《霸王别姬》,张艺谋也在开拍个人的巅峰之作《活着》。幸运的是,中国影史的两部巅峰之作都有葛优的身影。

《霸王别姬》群星璀璨,在张国荣超凡演技的衬托下,内地演员个个黯然失色,只有葛优没有被张国荣盖过风头。遗憾的是,葛优演的“袁四爷”戏份并不多,所以后来《霸王别姬》在戛纳斩获金棕榈大奖时,葛优只是个沉默的看客。

葛优被誉为最懂张国荣的演员

一年后的同一个地方,葛优坐在台下默念:“这次该我了吧。”

那一年,张艺谋拍出了《活着》,但在国内无法上映,原因是“内容不健康,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张艺谋不甘心自己这部呕心之作被埋没,就托人私自送去了戛纳。临近颁奖,张艺谋害怕自己重蹈第六代导演的命运,考虑再三还是没去。

最终,《活着》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葛优登上戛纳影帝宝座,而巩俐在台下喜极而泣。

第二天,葛优打电话回家报喜,父母还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当年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嘎”,有一天能成为“亚洲第一”。

拿下戛纳影帝,葛优觉得自己可以挑挑剧本,尝试点新角色了。

之后几年,葛优先后出演了《秦颂》中的“高渐离”、《寇老西儿》中的“寇准”等历史人物。然而结果并不理想。两次古装剧演出接连扑街,葛优遭到观众的一阵痛骂。有次葛优去医院看望父亲,一名老太太喊住他,劝他“还是不要演古装剧比较好”。

葛优与巩俐在戛纳

后来葛优也想通了——自己只有高中文化,对历史也不熟悉,还是不要瞎掺乎,老老实实演些小人物为好。

1997年,《甲方乙方》上映,观众熟悉的那个葛优又回来了。《甲方乙方》成为那年贺岁档的头牌,尝到甜头的冯小刚随后又邀请葛优先后出演了《大腕》《非诚勿扰》《私人订制》等一系列喜剧片。“葛冯搭档”成功开创了“贺岁喜剧片”这一概念,他们的黄金时代终将如约而至。

戏子葛优

2018年,"手机风波“发生后,冯小刚、范冰冰、刘震云等各圈大佬接连被小崔炮轰,唯独”有一说一”的葛优躲过一劫。后来当被问及个中原因时,小崔只说:“葛优是个好人。”

事实的确如此。即便已经获得巨大成就,葛优还是总爱替别人着想。以前刚成名时,葛优碰见时不时要签名的影迷也会烦。后来渐渐明白自己现在是个腕儿了,就开始学着多拿出点耐心。有次碰见一个没有照相机的影迷要合照,葛优就在原地等人回家取照相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与游戏。葛优明白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大概是过去了。他已经不怎么拼了。电影《白鹿原》曾经找过葛优,后来他一听说要在陕北那地方呆5个月,就连忙拒绝了。在他看来,自己只要保持住那个位置就足够了。

成名绝技“葛优瘫”

葛优总爱称自己就是一个“戏子”,叫别人甭把自己当回事儿。在我看来,葛大爷身上有股老派演员的味道,那可能是他的父辈留给他的。这股味道就如一坛老酒,不会过气,反而历久弥香。

正如《甲方乙方》的台词所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每念及,总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施文心《都赶上了》

《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59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