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我活得太累了…”一小学生留字条坠楼身亡

“我活得太累了…”一小学生留字条坠楼身亡

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才会如此绝望?


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小区内,一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



孩子留下这样一封信:

如果你看到了这封信,我大概率已经死了。我不得不说,我活的太累了。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老师对我的失望,同学“开玩笑”般的话语,为你们我早已绝望。现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对了,中山公园那幢楼的书房抽屉里,有些东西要给你们看。

——恐惧并绝望的**


目前,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查,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通报。


小学生写着这么重的话,很难想象平时他受到了什么样的压力。这个事件一发生,很快就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


网友纷纷表示痛惜,


现在很多孩子承载了太多压力,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生活里,


如果缺少外界理解开导,


又没有强大的内心化解,


确实会非常累。




更有网友发声: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该要得到重视了!


就在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中九年级一学生因被母亲扇耳光跳楼,送医后宣告不治,令人惋惜。当天下午,该同学因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请家长,后在五楼走廊被母亲扇了两耳光后乘人不备跳楼。


#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跳楼#事件后,博主@迎十里发布的一篇文章引起许多网友转发。


今年3月31日,山西一初三女生在家中坠亡。

还有类似事件,频频见诸报端:

4月7日晚上,江苏南通市如东民生银河湾,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不幸不治身亡;

3月24日,河北一名9岁小学生,从15楼自杀身亡。据悉,男童父母工作忙碌,将孩子交给姥姥照料,因为无人辅导和监督,多次没有完成网课和作业,被老师公开点名批评,因承受不了压力,孩子选择跳楼自杀。

去年,上海的17岁男孩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在高架桥上面对母亲的批评,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跳下桥,捶地痛哭。

  这个男孩年仅17岁,但在跳桥那一刻,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


2017年1月26日下午,甘肃兰州市安宁区一位8岁男童家中自杀身亡。有网友爆料称,男童疑因写作业问题遭家长斥责自杀。


一个"可怕"的数据暴露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严峻局面,在上海市科委和卫生部门的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儿产医院和上海少教科院普教所的一项调查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另一份报告显示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类:师生冲突
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由于老师羞辱学生引发的自杀有14例。这一类型的自杀纷争最多。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第二类:家庭冲突
在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在分数指挥棒下,家长同样是被压迫者,但同时也在压迫着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身已经充满了压力,在这之上来自家庭的加压稍有不慎就会压垮他们。
第三类:学业压力
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中国孩子的学习任务是超负荷的,这必然引发思维短路、冲动、脆弱。这三者是“自杀”的向导,将中小学生带入死亡。
第四类:相约自杀

对死亡的无知、生死界限的模糊是中国中小学生自杀的另一种类型。


怎样才能保护孩子的花一样的生命,不让他们过早凋零,值得整个社会的思考。一个孩子的世界崩溃,绝不是一天发生的。如何看待小学生自杀?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种对生活的绝望一点一点地出现,他们的家长最应该注意这种变化。但是,父母经常关心的只是学习成绩,填空问题的错误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但是不得不说只关心孩子的心理疾病是非常悲伤的。


前天,常州一幼儿园开设“死亡教育”上了热搜。

→幼儿园开“死亡课程”让网友吵翻!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这样的教育刻不容缓。


许多网友表示,死亡教育应该被普及。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顾晋说,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年轻人,甚至高中生,因为小事就轻生。这样的恶性事件让人非常痛心。这让我们感觉到,对生死这个概念、对生命的尊重在我们的教育方面还有一定欠缺。我认为应该从中小学生就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活着的时候很精彩,去世的时候要有尊严。


生命教育的缺失,会使一些孩子走上极端,容易漠视生命。日本学者谷口雅春曾说: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最可怕的人,就是对生命没有敬畏。死亡教育,不仅是爱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


孩子的各种教育

都需要父母一起面对

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父母不能漠视

不要将矛盾和隔阂变为惨剧

请记住

你们是孩子最爱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9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