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花季少女因救人牺牲,19年后,被救之人判处死刑,他临终提出请求

花季少女因救人牺牲,19年后,被救之人判处死刑,他临终提出请求

引言

战争年代,无数的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烈士中最小的是年仅八岁的“小萝卜头”。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今天我们才能生活在如此太平盛世,我们应当感念这些烈士,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些革命先辈的影响下,有人毅然的传承了这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其中值得我们铭记的还有池越忠——新中国成立后年龄最小的女烈士。“红烛小,见真心,流着泪。燃自身,平时闪亮不为己,只求照他人”。这是她记在自己日记本上的一首小诗。

01

池越忠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家庭,认识她的人都夸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自上学起,池越忠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老师也都评价她是一个“聪明刻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的友爱、老师的青睐、父母的期待,小池越忠也越来越向往长大后的美好生活。但是天不遂人愿,她牺牲的时候年仅十五岁。十五岁,多么美好的芳华,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却悄然离去......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02

1983年12月9日,几个贪玩的小学生想将公园结冰的湖面凿穿来捞鱼。或许是因为力道没有把握好,冰层突然断裂,最前面的一个叫余斌的小男孩一下子就掉入湖里,同行的王锐为了救他也不慎掉入其中。路过此地的池越忠一看到眼前这般紧急的情景便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搭救他们。不幸的是,冰层再一次发生断裂,池越忠也掉入的湖里。才十五岁的池越忠自己也不过是个孩子,即便内心也是十分慌乱害怕的,但她表现得却十分镇定。她一边呼叫救援,一边尽力地安抚两个孩子并用自己的身体支撑起他们。

当时公园的工作人员王志胜在群众的帮助下先后救起了这三个孩子,但是最后被救出的池越忠由于在冰冷的湖水中浸泡得太久导致体温过低,在医护人员极力抢救数十个小时后,仍旧无力回天。在得知女儿的死讯后,她的父母悲痛欲绝,大家也都为她见义勇为的不幸亡故而感到惋惜和哀痛。年幼的余斌听到救助自己的姐姐离去的噩耗,痛哭流涕,在接受采访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要向池越忠学习,不会忘记救命之恩。这番稚嫩的誓言令许多人为之动容。为了纪念池越忠烈士,人们在她牺牲的湖畔为她树起了一尊雕像,薄一波同志也盛赞她“红烛虽小,精神永存”。一些感念她见义勇为的人都纷纷去她的雕塑前缅怀悼念这个小英雄。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池越忠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当她再一次被人们提及的时候,却已经是二十年后了。当年那个还懂得感念恩情的余斌长大后因为参与恶势力犯罪团伙危害社会被批捕,最终被判处死刑。这样的结局真是令人哗然,余斌践踏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人们在慨叹池越忠死得不值的同时也在谴责余斌的忘恩负义。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在于,当年获救的余斌回家后,险失爱子的的余斌父母又惊又喜,对于劫后余生的孩子更加溺爱。每每调皮捣蛋的余斌犯了一些小错,总是一昧的袒护。阿德勒说过:“一个宠坏的孩子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余斌也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恶习,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锒铛入狱的余斌突然醒悟,被判死刑后多次失声痛哭,或许他回想起了当年那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女孩不顾一切过来救他和一直在冰冷的湖水中托起他的场景。临刑前他嘱托父母再去替他看看池越忠,并为她献上一束花。

结语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是没有节制的宠溺容易使孩子在生活中迷失。为人父母在孩子的启蒙时期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他保护好自己,更要帮他正确地认识到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会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教育影响。无论如何,都希望大家对每个孩子都存有善意。

图片来源与网络


有人说早料到余斌是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池越忠当年为了救他而牺牲真是不值当。但是池越忠只能救起他的生命,却拯救不了他的灵魂。也有人说救人也要视自己的能力而行动,仅凭一颗热心有时候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近些年来不再宣传像池越忠这样的英雄人物,初衷是提倡不必要的牺牲,但这并非就是抛弃否定这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我们这个时代恰恰缺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如今,人们越来越乐此不疲地去追逐物质利益,渐渐忽视了视内心精神的需求。池越忠的雕塑已鲜有人再去凭吊,而她牺牲自己所拯救的孩子在成年后却又犯下弥天大错,被处以枪决。这些社会的伤痕一直在提醒我们应该寻回那些曾经的精神。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池越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8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