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中国青年报"点赞",1.2亿人关注,中国"最美"高校就在东北

中国青年报"点赞",1.2亿人关注,中国"最美"高校就在东北

一到冬天,似乎所有人都在默契的等待一场大雪。冰雪,洁白无瑕、晶莹剔透,正因为有它的存在,冬天也变得浪漫了起来。日前,《中国青年报》点赞了中国30所颜值与实力并存的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就位列其中。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哈工程的冬天当然也充满惊喜。

越冷越燃——四季有色

今年雪花特别多,2020年的第一场雪,让哈尔滨工程大学变了模样,遮天的纯白,漫天的雪花,一处处的青檐,一抹抹的碧瓦,都在白雪的装饰下显得更加灵动惊艳。

冬天的哈工程"越冷越燃","校园雪雕大赛"、"冰雪嘉年华"总会如期而至,双人躲避球、仙人指路、雪地对对碰、雪橇竞速等多种雪上竞赛活动,展现了北国冰城的魅力。国际雪雕大赛当然也不会缺席,比赛至今已举办了12届。12年间,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86所高校参赛,创作雪雕艺术作品680余件,5800余名中外大学生曾在哈工程播种智慧、洒下汗水,创造冰雪作品,传播冰雪文化。

雪,被称为冬日的精灵,而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中文系还有一位在雪中舞蹈的"精灵"。白雪之上,足尖轻点,与企鹅相伴,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阿娜,舞姿曼妙,步履轻盈。

白雪,青砖,哈工程的冬天可以如水墨画般淡逸;白雪、红墙,哈工程的冬天也可以如油画般明艳。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最美的存在,都会让人欣然忘归。

位居北方,四季有色。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美不在一时而在四季,春日杏花,夏日济海,秋日枫叶,冬日雪雕,一季有一季的惊喜等待你挖掘。

"双舰合璧"——砥砺前行

2019年12月18日,哈工程军工操场上演了一场"双舰合璧",为庆祝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学校船舶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400余人,用5个小时在白雪覆盖的军工操场,"造"出两艘航空"雪舰"。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等媒体纷纷点赞,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达到了1.2亿。

作为唯一获得"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的高校,哈工程能做的当然不止这些,"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是它的价值追求。

早在2012年,中国首艘入役的航母辽宁舰中,哈工程就集合船海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优势,组织6个学院百余名教师和大量学生投入到与航母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成为我国参与航母研发最为深入的地方高校,并多次参加航母试航实验,在参与航母的研制工作当中,为军方决策和工业部门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学校研制生产的100余台套设备在航母上安装使用。

到了2019年山东舰交付,作为航母建设单位代表,哈工程1979级校友、全国人大代表、大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征;1981级校友、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副所长卢永锦;1985级校友、中船重工第七〇三研究所所长林枫等就在现场。

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哈工程2001届校友叶聪正是其背后的人,他长期从事载人潜水器的研究、设计和研发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后来,他又主动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作为主驾驶员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是叶聪和同事们的努力,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2017年9月,在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孙大军教授主持完成的深海高精度水声综合定位系统引导下,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3500m深处仅十分钟就快速找到预定的海底目标,实现了"大海捞针",这标志着我国在深海高精度水声定位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8年10月,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通车,哈工程82级船舶工程系校友、武船重工集团钢桥专家黄新明就是奇迹的创造者之一。8年时间,黄新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凝结在这座拥有多项世界之最头衔的跨海大桥上。

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到如今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从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到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世界第一的桂冠。建校67载,哈工程人砥砺前行,不舍昼夜。

松树常青——孜孜以求

冬天,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唯有松树常青。在哈工程的校园里,四季常青的可不只是这些常年屹立的松树,还有师生们在科研道路孜孜以求、从不言弃的创新精神。

60多年来,从哈工程先后走出了200多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以及一大批蛟龙号、华龙一号、国产航母研发等国家重大科研技术成果的参与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我国著名的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他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的研制,领导研制并完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长期从事水声工程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防急需的矢量声呐、潜艇声隐身技术,尤其是潜艇振动噪声测量、噪声源识别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他研制成功中国首套矢量声呐,让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国家。

"80后"青年长江学者赵玉新教授,带领他的船舶导航"国家队",在惯性导航技术、航海导航系统技术以及海洋环境测量技术等方向上取得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突破,为船舶和海洋平台装上具有"中国精度"的"眼睛"。

动力学院杨铁军教授,在主动减振技术领域深耕数十载,他带领团队积极推动主动减振技术成果转化,与东菱公司合作研发成功的智能减振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动减振产品,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禁运和封锁。

哈工程的学子也当仁不让,他们虽然年轻但也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非凡成绩——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加廷,3年发表34篇SCI,他的这些原创性成果,为设计合成肿瘤和光响应诊疗纳米试剂带来了新思路,为提高肿瘤诊疗效率做出了贡献。

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黄玉龙,利用信息融合技术提出新颖方法,使得水下无人潜航器可以在任意运动状态下进行导航系统重启,大大地降低了对水下无人潜航器机动性的限制,同时提高了水下自主导航的可靠性和精度。他做出的这些原创性成果,被应用于我国海军导航装备的自主定位和姿态测量,为提高海军装备性能、提升海军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此外,还有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哈军工三期校友王泽山;"华龙一号"总师、哈工程83级校友邢继;致力于中国"芯"的北京耐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哈工程1989级自动化学院校友杨云春……一代又一代的哈工程人,他们传承着"哈军工精神",创造着无愧于时代的智慧人生。

朝暮复始,轮转更迭,新的一年翻开崭新的一页。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肃然又充满活力。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斗中梦想成真,奋斗中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最美!

部分素材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官微,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9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