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明日冬至!看福建人的花样冬至民俗

明日冬至!看福建人的花样冬至民俗

N海都记者 夏雨晴 见习记者 罗丹凌

冬至吃饺子,还是吃汤圆?

临近冬至,社交网络上的“南北方抬杠大戏”再次上演。大部分北方人,遵循的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风俗;南方人则多延续着“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传统。

作为典型南方的福建,每到这一天,少不了“搓丸”这一活动,只是不同的地方搓出了不同的花样。但无论如何搓,终究离不开“团圆”这一大主题。今天的《谈天说地》,就聊聊福建各地的冬至民俗。

“丸”分甜咸 全年圆满

说到老福州的冬至日,离不开一碗“米时”(福州话念“细”)。这一天,一家老小会围坐在一起搓米时。

和包馅的汤圆不同,米时的“馅”在外头。将米浆压干,搓成丸子,表面再沾上炒花生、炒黄豆等研磨的细粉。有的福州孩童,还会一边搓米时一边用方言唱儿歌:“搓细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娶)依嫂,依弟单身哥。”

许多福州人还把冬至过成和拗九节一样的“孝顺节”,已经出嫁的女儿会在冬至这一天,给娘家父母送上亲手做的米时表孝心。

而在福州琅岐,搓米时时,还会在桌上放一个竹箩,箩中放两个红橘子、十双筷子、两朵纸花,点一对红蜡烛,意为团圆,并祈求来年的好运。小孩们还会用干米浆捏出几个尾梨(荸荠)、金银元宝的形状,摆在竹箩中。福州话里“梨”与“来”谐音,寓意“时来运转”“金银财滚滚来”。

莆田的习俗中也有类似的习惯,不过莆田人是在冬至前一夜,红柑要堆成小山,最顶层插上“三春”,即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

平潭人也吃米时,却是“咸米时”。地瓜粉为皮,馅料则是鱼、肉以及当地的海鲜。厦门人也搓丸,纯糯米无馅的、有馅的、有色的,还有鸡、鸭、猪、金银锭等多种形状的,把搓丸“搓出了花”。

还有漳州的冬节圆,南平的糯米汤团,叫法虽不同,内里却一致。泉州人则叫做甜丸汤,在冬至的早晨,以甜丸汤为早餐。一般先煮一碗敬奉祖先。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扫墓祭祖 一家团圆

除了糯米类的各色汤圆,冬至也是个进补的日子。不少福建人,在这天依旧会买上几斤羊肉,炖一锅羊肉汤补身体。

厦门人冬至则吃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炖煮,特别滋补。

在闽南部分地区,过去还流行着“做冬”的习俗,即每年冬至时,家族中选一名已婚人士来操办宴席,中午请全家族的已婚者来“吃冬”,肉要大块,菜要管够。

“冬至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在冬至这天,闽南和莆田等地不少外出的人还要赶回家敬拜祖宗。

莆田人还要在这一天扫墓。至于这种做法的由来,有的人说可以避开春耕,不会耽误农活;也有传说是因为古代农民粮食少,清明前后无法办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后则是秋收后粮食充足的时候。

编辑:郭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4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