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古村惊现隋朝大墓,石椁浮雕惊世骇俗,墓主更是古粟特优秀外交家

古村惊现隋朝大墓,石椁浮雕惊世骇俗,墓主更是古粟特优秀外交家

村民清理便道竟发现隋朝大墓,出土一具汉白玉石椁惊世骇俗

1999年夏季的一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中一位名叫“王秋生”的村民正在清理自家门前的便道,不曾想,随着他不断地挖土,无意间,他竟然挖到了一座已经沉睡了千年的隋朝大墓。

大墓被发现后,当地的考古人员即刻赶到现场对墓葬进行整体性发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之后,终于将整座墓葬清理出来,该墓葬为砖砌的单室墓,有一条带斜坡的墓道,整个墓室平面呈弧边的方形,在墓室当中发现了残存的汉白玉石椁、八角形汉白玉石柱和石雕供养人头像等文物。

而在墓中出土的诸多文物当中,最让考古人员感觉“惊艳”的便是那具汉白玉石椁,这座石椁不仅材质精良、装饰精美,更重要的是在精美的的图画当中包含了极为丰富且珍贵的考古信息,而这些考古信息的发现震惊了中外考古界,也让这座石椁成为了让世界瞩目的一个重大发现。

汉白玉石椁

那你可能要问了,你上来就说这具石椁,连墓主人是谁都没说,这座石椁怎么就震惊考古界了呢?又究竟是谁能够拥有这样的一具石椁呢?

那我们就先来说一说这具“石椁”,它采用的是一种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主要由椁座、椁壁和椁顶三部分组成,椁顶为歇山顶形制,椁座下四周各垫两个兽头,面部朝外,背负椁座,当然,仅从建筑形式和构成方面来讲,这具石椁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而它之所以能够令世界瞩目,主要是因为在椁座和椁壁的四周,布满了以宴饮、狩猎、出行、宗教仪式等为主要场景的浮雕图案,而且,图案之上有的还施以彩绘,有的还做了描金处理,而细看之后,考古人员更是发现那些浮雕图案当中所出现的人物、服饰、器皿及花鸟等纹饰竟全都带有极为鲜明的“中亚民族文化”的特征。

石椁上浮雕

熟悉墓葬考古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一般情况下,在墓葬当中所发现的壁画或者是浮雕等,所展现的都是墓主人生前所经历的一些场景,而这些场景除了对生活的描绘之外,还包括对丰功伟绩的再现。

既然是这样,那么疑问就又来了,这座墓葬是在山西省境内被发现的,但是,在描绘墓主人生前场景的浮雕当中却出现了大量的“中亚民族文化”元素,这是不太合乎常理的。

要知道,山西在隋朝时位于版图的中心区域之内,即便放到现在也属于“内陆中心区”,而“中亚”的话,熟悉地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主要指的便是与我们国家的西北地区毗邻的几个“斯坦”国家集中的那一片区域。

中亚地区(公元1882年)

如果说这个墓葬是在新疆或青海地区被发现的,继而出土了这具带有浓烈“中亚民族文化”的石椁,那就算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因为毕竟无论古今这两个地区都是跟“中亚地区”接壤的,那么,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就会更“频繁”一些。

但是,现实已经摆在了眼前,这座隋朝大墓的墓主人可以断定一定是来自当时位于“中亚地区”的某一个国家,而至于这位墓主人究竟是怎样来到中原并且在这里安葬的,这就要再次说到这座墓葬以及那具汉白玉石椁的考古价值。

在与这座墓葬相关的很多专业的考古报告当中,关于“考古价值”方面,说的最多的两句话便是:该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发现的惟一经过科学发掘,同时拥有准确纪年,并且还反映了中亚文化的古老资料,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另外,对研究北朝、隋代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和古晋阳城的历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丝绸之路

而在考古学家们所给出的“价值总结”当中,有一个词是用来解释这座墓葬“奇怪”之处的关键,那便是“丝绸之路”

要知道,“丝绸之路”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并且逐渐地兴盛起来,而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而在明清两朝之时,很多位帝王都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丝绸之路”逐渐地衰落。

而纵观整个“丝绸之路”所触及的区域,首先贯通的便是中原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交通线,所以,在隋朝一统天下之后,中亚地区国家的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到中原,死后又葬在了中原地区就说得通了。

丝绸之路

墓志记述墓主为古粟特优秀外交家,同时揭开其长眠中原之迷

说到这里,关于这座墓葬的“奇怪”之处,算是解释清楚了, 下面就得揭晓“墓主人”的身份了,前面我们已经判断出来了,他是来自于“中亚地区”的某一个国家,而再结合墓葬的规模以及墓葬当中所出土那具精美的“汉白玉石椁”的话,我们至少能够知道,这位“墓主人”必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要知道,汉白玉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极为名贵的建筑材料,在这座墓葬当中不仅有汉白玉石椁,其他的随葬建筑也都是用汉白玉打造而成的,很显眼,这位墓主人不是“富可敌国”的商人,就是位高权重的官员。

而想要揭开墓主人的“身份”很容易,只需要找到“墓志铭”即可,幸运的是,通过清理,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十分完整的“墓志铭”。

虞弘墓墓志铭

通过对墓志铭的研究得知,这座隋朝大墓的墓主人名叫“虞弘”,而且他所生活的时间跨越了北魏至隋朝。

根据墓志铭和史料当中的记载,他的先人曾在西域“鱼国”的尉纥驎城做官,尉纥驎城就是现今新疆的伊吾县,说到这里,就跟前面的“中亚地区”对上了,因为,从西汉以来,西域地区所指的便是现今的新疆、青海以及继续向西以及西北延伸到的中亚地区。

而且,正由于在西汉时期,西域地区便分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政权”足有三十六个之多,因此,便有着“西域三十六国”的说法,而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地区,从汉宣帝时期便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石椁浮雕

说到“鱼国”这个名字,相信列位跟我一样,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而且,隋朝时期在西域出现的这个“鱼国”也无法从西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当中去寻找和对应,那么就有必要来交代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前面我也已经交代过了,墓主人“虞弘”所处的年代是从北魏到隋朝,而“鱼国”恰恰就出现在杨坚建立隋朝一统天下之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其实“鱼国”真正的名字叫做“赫连夏国”,当然,之所以要在“夏国”之前加一个“赫连”的前缀,主要是为了区分在历史上所出现的其他“夏”政权。

石椁浮雕

“赫连夏国”是由当时南匈奴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都设在“统万城”,“赫连夏国”从公元407年建国算起,直到公元431年,北魏的属国“吐谷浑”俘获了“末代国主”赫连定为止,仅存在了24年。

而且,在当时的“夏国”之中,还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那便是国人全部都姓“鱼”,所以,又被称为“鱼国”。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虞弘”是“鱼国人”,那为什么他却不姓“鱼”呢?关于这个问题,考古界有一种说法是,鱼国其实原本应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而在鱼国灭亡之后,虞弘的祖先极有可能被当时的“柔然政权”所役使,而后又辗转进入到北魏政权的范围之内,为了避免麻烦,于是,他们便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更改成为了“鱼”或“虞”。

石椁浮雕

除了“虞弘”的身世背景,墓志铭上也详细地记录了他的生平,总结来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奇迹”的一生,按照史料当中的说法是“翱翔数国,勤诚十主”

当“虞弘”出生的时候,“赫连夏国”早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他肯定是不会出生在前面所说的那个地方的,而究竟是在哪里出生,史料当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而结合“墓志铭”和“史料”,关于“虞弘”最早的记载便是他“初仕柔然”,并且在年仅13岁的时候,代表“柔然”出使了波斯、吐谷浑等国,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还未少年的“虞弘”便展现出了他在“外交”方面的卓越才能。

石椁浮雕虞弘形象

“虞弘”之所以能够代表国家出使,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在柔然和北魏政权时期都曾在朝中任职,而且官职还不低。

而自从他首次代表国家出使之后,便开启了他持续一生的“外交生涯”,在成为“外交官”之后,他长期居住在晋阳,从事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并且管理“粟特人”的聚落,除此之外,他还连续在北齐、北周和隋朝三个时期担任官职,历任直突都督、轻车将军、凉州刺史、仪同大将、检校萨宝府等,这也正应了“精诚十主”的说法。

这里有必要重点说一下“检校萨宝府”这个职位,从职能上来讲,主管的便是西域诸国的商人前来中原地区经商的各种事宜,这对促进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维护中原地区的商贸秩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石椁浮雕

而当历史的车轮来到开皇十二年,即公元592年的十一月十八日时,几乎一生都在从事“外交”事业的“虞弘”溘然长逝,终年五十九岁。

“虞弘”死后,便被葬在了西周时期晋国的始祖“唐叔虞”之墓以东三里的位置,就是在文章一开始我所说的那个地方。

而关于“安葬”,无论哪一个民族都讲究“落叶归根”,然而,“虞弘”的故国早就已经不存在了,而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在晋阳依然成为了他真正的家乡。

虞弘墓石椁浮雕

不过,为了体现他的故国,为了说明他是“鱼国人”的身份,他便让后人为他打造了一具带有鲜明“中亚民族文化”的浮雕图案的石椁,也向后世之人展现了他生前的种种场景,与此同时,在墓葬之中,也体现出了“中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而恰恰是他的这份“思乡”“思国”之情,为现在对古代“中亚民族文化”的考古研究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图像资料。

最后,再来纵观一下后世之人对“虞弘”的种种评价,我想其中分量最重应该就是:他是粟特人中极少且优秀的“外交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18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