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全国第一趟进京的“慢车”,30多个小时到沈阳,已与共和国同龄

全国第一趟进京的“慢车”,30多个小时到沈阳,已与共和国同龄

吉林至北京的Z118/Z117次列车从1949年开行至今,已连续行驶了70年。它与共和国同龄,有一个很亲切的名字,叫做“群众号”。

资料图:1950年吉林至北京列车外貌

这是“群众号”刚开始运行时的样子。1949年,由于此前战争频繁,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铁路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交通运输、更好地服务群众,“群众号”诞生了。

“群众号”的前身是一列破旧的旅客列车,经整修后“换新颜”,担当吉林至沈阳248/247次列车。车厢全列为木板“硬座”,没有卧铺和餐车;车厢内没有电灯;因此用瓦斯灯代替灯泡照明。列车上第一次设立了播音室,这也是想为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

资料图:1950年吉林至北京车厢内部的环境

但每到冬季,“群众号”的乘坐体验却并不十分友好。

从吉林站始发的这辆绿皮车冬天时经常是银白色的,车窗上结满了厚厚的霜,有时还粘连并不容易消除的积雪,车窗不那么严丝合缝,寒风就从缝隙中倒灌进来,在极寒天气中着实难以忍受。

更重要的是车轴常发热。吉林到沈阳就需要30多个小时,到北京全程则需要耗费60多个小时(编者注:如今高铁仅需6小时51分)。

即便如此,“群众号”依然是当时人们的首选列车,它肩负起了恢复交通运输的重大责任。

资料图:1949年群众号开行之初,首任列车长李静华

1950年12月1日,吉林列车段在248/247基础上开行吉林至北京102/101次“群众号”直达旅客列车,也是全国第一个进北京的慢车。

资料图:列车长李静华工作中

“群众号”的首任列车长名叫李静华,任列车长时他才27岁。李静华将列车进行“升级”,将列车分为母婴车、餐车、服务车,还设立了巡回书库、救急药箱等。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列行走在铁轨上的“房车”。

资料图:1980年,列车员在列车前合影留念

70年间,“群众号”见证了新中国铁路变迁,也为祖国建设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时它刚刚成为171/172吉林至北京的列车,地震发生后,它停靠到昌黎,与其它的救援列车共运送抢救约1500名伤员。

1983年,照片里的这对妙龄少女当时在“群众号”担当列车员的职务。

资料图:李秋平(左)与蔡金玲1983年合影

当乘坐“群众号”的她们毕生首次抵达北京时,激动无以言表,于是在北京站留下了这张满溢着兴奋、喜悦的照片。

资料图:1980年,吉林至北京列车员在软卧车厢内合影

后来,“群众号”升级了,蔡金玲和李秋平服务于“群众号”时,这列车已是国产22型绿皮车

座席加装海绵和人造革,是当时的“豪华列车”,同时也提速了,吉林到北京由原来60多小时减少到30多个小时。

(1985年,运行中的吉林至北京列车)

1985年,铁路是交通工具中的顶级流量。在一些老列车员的记忆里,“群众号”的超员率常年保持在80%,因此列车员想要从车头走到车尾,心路历程一定是:“我要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越人山人海”。

(1985年,列车长在站台上帮助携带孩子的旅客上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群众号”列车成了当时的“网红”列车,不仅列车的硬件设施是按照最高标准配备,经常获得乘客的5星好评,“那时乘客的表扬信真的是像雪花般接踵而至”。

这是来自一位多年与“群众号”并肩作战的老员工的回忆。你们能认出来,下面这张图中两位姐姐是谁吗?↓↓↓

2019年9月,李秋平(左)与蔡金玲36年后重聚“群众号”。

她们就是前面提到的1983年在北京站留影的妙龄少女。

时隔36年后她们在同一个位置,与同一辆列车留下了同一种喜悦满溢的照片。她们视它为同事、伙伴“我们希望它就这样一直跑下去。”

16把不同年代的火车钥匙是一部中国铁路的变迁史 。

从1949年至2019年70年间,“群众号”列车经历了12个车次的历史变迁。吉林至北京的运行时间也由60多小时缩减到了现在的11小时01分。车体由绿皮车、硬座车换成了现在的空调车、卧铺车,由慢火车变成了直达特快车。

2018年,吉林至北京Z118次第五乘务组列车长郭海涛在清理卫生

“我也不知道是第几任车长,这趟列车与共和国共龄。”

42岁的郭海涛是“群众号”的现任列车长。郭海涛和自己的大多数同事一样,因“群众号”而倍觉荣耀。

2019年,Z118次第三乘务组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

每天晚上21时35分,“群众号”准时从吉林出发驶向北京,所有值乘过“群众号”的列车员都见证了发生在这趟列车里的故事。

2019年,Z118次第四乘务组列车长赵紫岩询问携带孩子的旅客是否需要帮助

37岁的赵紫岩从2004年工作之初就在“群众号”列车上,“这趟列车老弱病残居多,进京看病的也多,所以更需要乘务人员的细心照料。”

赵紫岩理解的“群众号”代代相传的精神就是更好地服务于旅客。

今年46岁的何亚光是“群众号”的老乘客,自1996年考取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后,他就与“群众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那时候我记得车是红色的,在当时绿色的火车中很扎眼,特别拉风。”

如今,何亚光已留在北京工作,但逢年过节回吉林老家他还会选择“群众号”。他说,“上了这趟车,就像回家一样。”

2019年,“群众号”已伴随着共和国七十年的风雨不断成长。

虽然外表变了,但使命未变,“群众号”仍然在路上。

你想来乘坐一下“群众号”吗?

来源:中国新闻社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王沛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18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