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终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每天水煮青菜,父母再见已不相识

终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每天水煮青菜,父母再见已不相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个人深居山林,只有明月与孤影相伴,又有谁知道呢!似乎每一个隐士都是想远离人世的纷争,去到一个幽静的山林,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在古代,这样的例子,似乎并不在少数,在朝为官,怀才不遇不能得到重用,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只有归隐自然,恬淡心境。

前言

隐居在现在这个社会似乎不太现实,一方面是对环境的开发,已经没有可以归隐的条件,一切都在商业化,利益化的范畴下进行开发。

还有一个就是,物欲横流,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涉足社会,让自己没有时间去真正的静下来,去另一个内心世界,找寻自我,但是这个泱泱华夏,总是不缺少那种世外之人,就像终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每天水煮青菜,父母再见已不相识

一、桃源深处有人家

置身大山深处,不去想繁琐的事情,就静静地听听蝉鸣,听听流水过隙。这样的归隐之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头发斑白,左手执书,右手撸着胡须,腰间还别着一壶老酒。他们满脸的尽是从容与洒脱。


世外桃源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可是却做不到的。在古代,并没有现代人这么复杂与纷扰,他们想去就可以放下所有,不用就接受任何道德层面的谴责。

在以前,归隐山林的人大都是这两种人,一个是诗人,再一个就是被贬异乡,怀才不遇的人。在我国最早的一位归隐田野的诗人是陶渊明,他也曾身居官场后,解甲归田。不想再在官场上明争暗斗,只想做一人君子,享受自然。还有一个就是能掐会算的智者诸葛孔明,他久居深山,刘备三顾茅庐这才请他出山。

他们在这种极其静谧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大都体现的是自己内心的苦闷惆怅与孤寂之感,还有就是体现的就是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但是现在那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了踪影

二、现代最佳的归隐地点

总会有人在抱怨着,这个偌大的世界上都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但是现在有很多的隐士都会去往,地处秦岭地界的终南山这里环峰缭绕,时常有“仙气”缠身,置身其中,仿若仙界中人,这里还保存着自然的那份纯真,没有得到开发。没有夹杂着商业化的气息,这似乎是一个幸事,引得众人前来归隐。

终南山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只是现代人眼中的最佳归隐地点,在古代同样也是。像道教的宗师老子,还有大家熟知的愿者上钩的姜子牙等等,他们都曾在此地隐居“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

三、脱离尘世的隐士

古代的隐士数不胜数,现代真正的隐士却屈指可数。在终南山有这样一位隐士,久居深山30多年,日月以水煮菜进食,他就是但侯大师。他离家三十多年,最初来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岁,到现在已经年过半百,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留在了这个叫终南山的地方。

让世人费解的是,二十多岁,一个花一样的年纪,怎么能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日出打坐念经,阅读书籍,下午便锄作,“带月荷锄归”,结束一天的工作。自己的吃穿用度,都是自己双手,自己无师自通学会了医术,以防万一。

他简直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每天早上以露水为饮,中晚餐的菜肴便是自己种的卷心菜。他与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与现代基本的生活用具。终日陪伴他的只有一间小草屋,一块农田。一切的都是那样称心如意,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日子。

四、父母相见不相识

对于种种归隐生活,有了不同的呼声,一种是不承担社会责任,没有赡养自己的父母;还有一张就是现在的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剧本,是否具有真实性。

对于这两种呼声,其实没有真正的答案。当然他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但是他对自己的责任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应该是他自己的私人问题。三十年的岁月蹉跎,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痕迹,以至于父母站在他的前面却已不相识。

结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理会那些苍白的评论,我们终究过的还是自己的日子。放下一份恬淡,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一份安静。

参考文献:

《道德经》

《竹里馆》

《归园田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7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