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三月三(一):儿时的故乡

三月三(一):儿时的故乡


玉兰

清晨,温暖的阳光洒满桌案。窗外薄雾轻扬,五楼的玉兰若隐若现。

小时候,对三月三有一种执着。三月三到了,可以去挖荠菜。一群半大孩子,提着篮子出城撒欢儿。野地里遍地都是,细细长长的茎叶,一窝一窝连成片,闻起来一股青青的味道。荠菜是好东西,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三月三的最肥,回家煮荷包蛋是过节的必备,淡青的汤色翡翠般诱人。包饺子更香,比速冻的新鲜无数倍。蒲公英也行,正是满口香的季节,要踩着露珠趁鲜下手,晚了就老了,也失去了春天的滋味。这有点像端午的艾草,节日之前的都行,节后立马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中药材的采摘非常讲究节令时效,马虎不得的。

槐花和榆钱,也是孩子和老人的最爱。撸一把在手心,塞进嘴里,有说不出的幸福。常见的吃法是粉蒸,清洗干净裹上面粉,蘸蒜汁或辣椒酱吃。其口感绝不亚于香椿芽。冬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不能再去田地疯跑了。杏桃樱李次第接近尾声,落英缤纷,端的是花褪残红青杏小。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海棠像粉嘟嘟的婴儿面,杏腮吐蕊,渐入佳境。

三月三是要踏青的,小孩子记得最清楚。过完二月二就要准备春游的家伙什了。当然,风筝是必不可少的。舍不得买,都是自己动手做。临到日期近了,大人有时候也帮忙。因为准备的太早,更多的是自己偷偷忙活。一改拖拖拉拉的一贯作风,早早写完作业,拿刀劈开毛竹,削成细细长长的竹条,反复打磨。想起来也就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自己舞刀弄棒,手划伤了是常事,当时大人孩子也不觉得有什么。现在七八岁的孩子,估计家人连刀都不让摸。可学的样式不多,只学会了“双鱼”,糊上纸,鱼鳞鱼眼都是自己用墨水画上去的,黑的红的都有,应该很淳朴。纸是油纸,也要提前准备。其他的都可以自己做,线是要买的,钱攒了很久,一直舍不得花。一卷白净的细尼龙绳,很结实,存好了,能用几年。

挎上水壶,带上干粮,背上风筝,排队出发。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各色风筝争奇斗艳,自己的虽然简陋,但比大部分没有的骄傲很多,挺直腰板往前走。目的地是叫五里堡的地方,过桥出城,向南5华里就到了。这里是一片浅山丘陵地带,漫山遍野的野草,跑起来尘烟狼藉。一会功夫,鞋子裤子都是厚厚的尘土。老师们也一改往昔,放下架子,欢呼雀跃。三角、菱形、燕子、金鱼、蝴蝶、仙女漫天飞舞,甚至还有蜈蚣和龙,大型的风筝是学校请来助兴的。

迎春

玩够了,一个个花着脸,残兵似的往回走。背上的风筝还在,大部分仅剩下骨架,有的衣裤也破了,依旧兴高采烈。年年做风筝,除了没有成功放飞过,一如既往,乐此不疲。大把的童年,一点点的挥霍。

大学时,有次回去正值仲春,路边一树雪白,铁青色的老干虬枝横溢,托着迷幻般的梨花,模糊成一团又层峦叠嶂、次序分明。全树没有一片绿叶,蜜蜂上下翻飞,花瓣在风中微微颤动。长途车飞驰而过。脑海中的这些细节,始终不能忘记。这是我记忆里,最美的春天。

儿时的故乡是活泼泼的,是沉静的。童年的故事,就在课堂窗外斜射进来的光影里,狂乱飞舞。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暗夜从来不聊故乡,聊也装作毫不在意,就像当年打死不承认自己喜欢的姑娘。现在理解作家了,攀谈起来,绘声绘色,全是别人的故事。

连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4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