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朱自清,乱世之中一抹荡人心弦的清泉

朱自清,乱世之中一抹荡人心弦的清泉

#朱自清,文人缅怀

清晨,山间一抹清泉穿越万千奇石,跨越重重险阻,敲击着两岸青山,发出“滴滴答答”轻灵悦耳的轻音乐,伴喝着,热闹着,顺流而去。露水从嫩绿的枝叶尖尖上缓缓滑落,带着不舍与向往,“啪”一声在泥泞的土地上开出璀璨夺目的水晶之花。那是一种清澈的自然,也如那黑暗中找寻光明的人心。

阳光透过窗的时候,窗台的那一朵含苞的荷花不再甘愿羞涩,深情怒放。阳光倾泻,均匀地铺洒在床边一张干净的单人床上,床上酣睡的人儿缓缓睁开眼帘,歇开被子下床。每一天似乎都是一样的,时间匆匆而过,他心里默默计算: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他的文章我读起来总是悲伤的,像是满满的心事,如水覆满杯,欲落为落,总在心中悬着,令人压抑,毛线团一般,缠绵纠结着,挠心挠肺,无边的痛苦…

《匆匆》一文作于1922年,正处于五四运动的落潮期,当时的有志青年们深受腐朽政治环境的压迫,在黑暗中迷茫,彷徨,却依然在冷静地思考后,重拾信心,迈步向前,继续追寻解放的道路。而当时的朱自清就是这众多青年中的一个。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在《匆匆》中,他通过对燕子,杨柳,桃花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他寄情于文字,丝丝入扣,是对情感的宣泄,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抨击。

他的文章,结构清晰,线索明确,每一个文字都像是一个个鲜活跳动的生命,直击人心。我开始好奇,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孕育出这般玲珑心的人呢,我开始寻找他的足迹。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因此未曾走上革命的道路。在清华任教时,他曾亲历了“三•一八”惨案,也对此写文进行控诉。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他的一生,恰逢中国最乱,急需变革与自救的年代,他痛苦过,迷茫过,却最终转变思想,始终行走在革命道路的途中。即使最后生活清苦,满身病痛,也拒绝接受美媛面粉,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祖国的坚守,展示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精神气节和爱国情怀。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铸就了他的文笔,传阅世人,成为不朽的佳作呢?我个人认为,首先,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也不会有支撑他表达内心的介质;其次,环境塑造人心,当时的社会,人心惶惶,千穿百孔,人人自危,有志青年们不得不就此站出来,把手中的笔杆当做武器,为人们内心树立一道坚实的防线,与那有形的敌人作着无形的斗争,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以情作文,缺乏感情的文章是空荡荡的,没有支撑,也经不住时间的验证,因此,情感是文字的灵魂,是文起之缘,文成之魂。

清泉从陡崖上一瞬倾泻,却在阳光的烘烤下蒸发,回到山顶,有开始新的旅程。如此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就如他那自然流露的文章,精致揣度的文字,传颂人世,千古不朽,如他红色不灭的精神品质,成了万人敬仰学习的模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28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