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中师,是我生命过往中最重要的一处驿站

中师,是我生命过往中最重要的一处驿站

原题:辽师·一生的记忆

作者:贝洪波


一、

人到中年!

忙碌地日子里是难得能静下心来追忆过往的。

前一阵子,闲暇间微信中偶遇一篇关于中师生的文章,文辞中肯,感情真切,深为感动。

不经意间再次拨动尘封的记忆,那一帧帧已被岁月蹍磨成黑白色的青春倩影,回味起来依然使人感动、亲切、美好。

每一次忆起,便有一股温情在浑身流转。

二、

依稀记得那是九四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晴朗的日子总能让人心情畅快。

吃过午饭不久,我的一位小学同学来到我家,捎给我一个牛皮纸信封。

我打开一看——辽源师范录取通知书,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但当接过通知书的那一刻,心中仍然漾起一阵小小的狂喜。

谢过同学,我一路小跑去给地里干农活的父亲报喜。

得知喜讯,父亲兴奋地顾不得地里的农活,乐滋滋回家,一路上朴实的父亲把“我儿子真行”不知说了多少遍。

我也不知是哪来的“冲动”,决定做一次饭。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打饼,(迄今也不超过三次)。母亲在一旁做技术指导,我边学边做,有模有样。

这是全家人吃得最香的一顿饭,从父母脸上堆满地幸福的微笑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久违的喜悦和欣慰。


三、

幸福过后愁苦便上了门,七千多元的学费对于我当时的家庭,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为了给我筹措学费,父亲毅然把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在去牛市的半路上就三千元卖掉了,又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借,终于凑够了我的学费。

父母兑现了“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上学的承诺。

当时的窘困,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丝丝甜意在其中,每一次忆起,便有一股暖流温暖全身。

四、

在急迫的期盼中,终于等来了开学的日子。

那天我是和同期考上辽师的五位同乡,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学校报到的。

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未出过远门、坐过火车的农村娃,第一次走进辽源这样的“大城市”,踏进院区“宏大”的辽师,心中除了喜悦和憧憬,更多的则是忐忑和茫然。

十七岁的年纪,幼稚与无知,腼腆与羞涩,自卑与胆怯,清高与自傲,就这样矛盾的混杂在我的身体里,让我躁动、迷茫和不安。

入校后的第一个晚上就是一个难眠之夜,平生第一次体会到想家的滋味。

于是,开学后的第一个双休日我便跑回了家。


五、

辽师是培育小学教师的摇篮,更是催发生命拔节的能量场。

四年的辽师洗礼让我蜕去怯懦与青涩,生命里多了生动和彩色。

四年的学习时光算不上轻松,但也并不紧张。

受师哥师姐们“六十分万岁”论的影响,对学习投入的热情不自觉中淡退了许多,加之“一进师范门,就是国家人”的政策保障,中学时代的进取心也悄悄溜走了不少。

学习俨然成了一件自在轻松的事。

现在回想起当初在学业上“荒废”的时光,心中不免有些许的遗憾。

年少不羁,青春懵懂,也许这就是向青春交的学费吧。

四年里最大的收获要算是练就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课上不学,考前“开夜车”,没了老师教,过关只能靠自学。

我现在的自学能力就是那时打下的“良好底子”。

师范教育,知识求的是广博,但对粉笔字、简笔画、口语表达等各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却是严格把关,我们自然是不敢怠慢,认真投入,专注训练,这为我们日后走上三尺讲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要说在辽师的四年究竟学到多少东西,刚离开辽师时头脑中是模糊不清、没有概念的,甚至觉得所获不多。

真正的体会和认知是在走上教师岗位多年后才慢慢理会到的。

可以说辽师的四年,滋养了我的品格,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习得了广博的知识,练就了较为扎实的业务功底。

为人、为事、为师,都深受教益,让我受用至今,也必将受用终身。

在辽师的四年里我怯懦的个性得到了“解放”,我的很多第一次都发生在辽师:第一次抽烟(十二年后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戒掉了)、第一次喝酒、第一次留长发、第一次写情书......

辽师是我生命蜕变的开始,让我从一个青涩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

六、

辽师,是我生命过往中最重要的一处驿站,最美好的一段旅程,最难忘却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回眸过往的脚印,审视当下的自己,发自心底的感恩辽师,感恩辽师的培育,感恩师友的陪伴。

曾经年少萌生过的选择辽师的后悔之意早已随风而去,虽然“中师”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但心中“末代中师生”的自豪之情至今依然。

在辽师的四年里,我收获了为师的知识,练就了从业的技能,收获了同窗情谊,更收获了一生的爱情。

遥望四载辽师岁月,书生意气不在,但同窗真情更浓。

人到中年,曾感叹人生如过眼云烟,但终究有些记忆是难以忘却的,辽师就是那个频来入梦的地方。

辽师,四年光阴聚首,留下一生真情!


作者学号:辽师九四级二班27号

工作单位: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横道河镇中心小学

(本文选自《我们曾是中师生》一书。该书由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刘鹏飞教授编著,吉林出版集团2019年4月出版。文集浓重的“中师生情结”,将青春记忆汇粹成集,为全国400万中师生多年的漂泊情感找到了托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22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