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智能家电 > 大咖说科普 | 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距离我们有多远?

大咖说科普 | 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距离我们有多远?



《大咖说科普》是四川出版集团●班豆联合成都市龙泉驿区科学技术协会为未成年开辟的知识科普型栏目,我们会定期邀请人工智能专家、早教专家、农业科技专家等为孩子们带去新鲜有趣的科普知识讲解,重点宣传科学普及知识,传播创新思维理念,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做新一代强国少年。

科幻电影自始至终在人们的影单中占有一席之地。

《Humans》《AI》《三体》……

华丽的特效,对未来世界的直观呈现,似乎都在科幻电影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但当我们看完一部精彩纷呈、脑洞大开的科幻电影,不禁要问:

什么时候才能过上科幻电影中的生活呢?

现在我们的人工智能又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呢?

关于这些问题,本期我们请到了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波士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中心助理研究员;DateCastle数据城堡联合创始人——张千明老师,一起为大家解开这个谜题。


撰文 | 豆奶

图源网络 侵删

“科幻电影里面的那些人工智能们”

电影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呈现可谓百花齐放,人工智能按照科学家的目的和意图,也随着时间不断进化。总结起来就是在“骗人的把戏”和“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必将灭亡”之间摇摆不定。

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部电影叫《2001太空漫游》,在这部影片中应该是初次出现人工智能这样的概念,当时对于人工智能的设想,还不能像现在这样拥有人类的特征,当时的设想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帮助人类控制飞船,且具有非常完美的对话能力。

随着时间前移,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已经不仅仅限于完成危险的任务,而是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超能陆战队)和扩大深空探索。《Her》强调了提供个人陪伴的兴趣。像《太空旅客》和《异型:契约》这样的电影:主要任务的特征是提供专业的帮助,以及先进的技术,比如现实生活中的Kodomoroid机器人和Geminoid-F女机器人模型。

在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常常是被拟人化的——导演斯皮尔伯格2001年所执导的电影《人工智能》也许是大多数人对这个新名词的第一印象了。他把整个故事设定在21世纪中期,当地球上的城市因温室效应而被淹没,人类所创造出的A.I.机器人就是应对恶劣环境的重要手段。

再往后走,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又有了情感陪护的期待,小机器人大卫,他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也有自己的性格,在这部影片中强调了人工智能也有人类的情感,他可以去感知人类到底是开心,还是生气,还是愤怒,这些影片中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机器人总有一天会有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距离电影中所设定的21世纪中期越来越近,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科幻主题依然乐此不疲。去年令全英民众无法自拔的科幻迷你剧《Humans》则更具体地描述了人与机器人纠葛的未来。

在《Humans》所描述的平行时空中,人工智能的载体被称之为“合成人”,他们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也能够替代人们完成一系列如收银、检票、卖报等日常工作。当它们成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帮助人类解决琐碎的日常问题,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不断与人类发生情感关联。关于机器人与人类,不同群体本身的认同感,相互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作为人类博爱的价值观继续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总结来说,科幻片中人工智能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情感机器人,具有感情,有嫉妒心理;为了渴望的爱,可以抛弃一切;另一类是服务机器人,也是当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些人工智能,比如智能家居,语音识别对话;但科幻片中更突出其较强的格斗能力,能欺骗人类,即便在有机器定律限制的条件下仍然会违反人类命令,攻击人类。

它们通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与人正常对话,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机器人知道自己是机器人,且反面的机器人会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主宰,人类都是低一等的生物。

二是与人有相同的触感,可以骗过人类的视觉系统,让人类误以为自己也是人;其实机器人觉得自己就是正常人类,也会产生情感;但总有一天,机器人会觉醒。

现在我们的人工智能发展到哪个程度了呢?

如今AI、智能已经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似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实现已经指日可待,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从类人的外观来看,现今最具代表的机器人索菲亚,远观我们看着还是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类,但是近了看呢,会发现还是会有一些表情上的坚硬。

最近有公众号宣称已经接入了微软小冰的聊天功能,在对话中让人觉得它没有用心说话,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像这种聊天机器人,目前为止还不能做到我们在科幻影片中看到的那样,能够与人类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

说完聊天能力,在看看现在人工智能的行动能力,可以发现这类机器人很容易被撞倒,这类机器人是我们在各类比赛和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平衡感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这当然也是双足机器人里面的一个难题。

在当前比较先进的领域,双足机器人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呢,之前已经到了一个可以流畅通过三级台阶和完成后空翻的阶段,据波士顿动力研究所昨日公布的最新消息,双足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腾跃、倒立等较高难度动作,被亲切的称为“跳体操的机器人”。但是这类机器人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距离真正被大众接触到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还有自动驾驶技术,这门技术因为百度总裁李彦宏在无人驾驶汽车中开会而被带入大众视野,不过因为种种原因,现在还不能真正投入使用。但这项技术在飞机航行中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坐的飞机,很多时候也会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呢?

目前我们距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有非常远的距离的。当前,科幻小说和科技爱好者们将不得不满足于享受他们的iRobot扫地机器人。出门旅行在酒店过夜,那里的机器人可以把行李运送到单独的睡眠舱。

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是能够感知,可以“看”,比如自动驾驶,知道哪些路能走,哪些路不能走,也可以去听,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它也可以去思考,比如人工智能会通过分析现实环境和自身状况,去评判是否会有接下来的行动。

而怎样来实现机器人的感知、行动和思考呢?就是通过编程,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程序做到让机器人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行动。

通过前面所说的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以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人工智能”的结论。

艾伦·麦席森·图灵认为:如果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电传设备与人展开对话,并且会被人误以为它也是人,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

而李开复对于人工智能则给出了以下的定义:

定义1: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2: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3:与人类行为相似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4:会学习的计算机程序

定义5:根据对环境的感知,作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

可以看出,当前对于人工智能没有统一的定论,人们只是倾向于认为“根据对环境的感知,作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

当科幻电影还在不断用想象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爱与平等,学术界依旧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严肃讨论不断,就在分秒之间,人工智能其实已经悄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从艺术创作、时装趋势到出行方式……显然它的智能,它强大的系统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我们实现了更多的不可能。

下一节课我们会谈论一个更加好玩,更加有趣的问题——在当前人工智能充斥的环境之下,哪些是真的人工智能,哪些又是伪人工智能呢?下期不见不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21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