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务分化,渠道为王:互联网财险这几年

业务分化,渠道为王:互联网财险这几年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前言:当保险遇上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的根本理念依旧没变,这从互联网车险的兴衰过程中可见一斑。


在经历了2015年与2017年两次商车费改之后,互联网车险能否找到破局之路?突飞猛进的互联网非车险还蕴藏着多少可能性?


互联网财险:总体增长下的分化


3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2014-2019年互联网财险市场分析报告。


从总保费来看,2014-2019年间,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经历了上升发展、下滑萎缩、调整回暖几个阶段,在2019年实现保费收入838.62亿元,同比增长了20.60%。如果参照银保监发布的《保险业经营情况表》数据,2019年全行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11649亿元,可以计算出,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比约为7.2%。


细分来看,互联网车险与非车险业务进一步分化。互联网车险业务发展趋缓并持续走低,2019年保费收入为274.52亿元,同比减少了25.55%,仅占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总收入的32.74%。事实上,整个车险业务近年来在财险总保费中的占比都在减少。2016-2018年,车险业务收入占财险比重从2016年的73.76%下降到了2018年的66.64%,下降了7.12个百分点。


与之相反,互联网非车险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业务规模快速超过了互联网车险业务规模。2019年其保费收入为564.09亿元,业务占比高达67.26%,同期增长率为72.69%。业务渗透率呈现明显的上升优势,2016年为4.29%,2019年上升至11.72%。


互联网财险迅猛发展的同时,各销售渠道的占比也在发生变化。总体来看,第三方业务已经超过保险公司自营平台业务。根据中保协数据监测,2019年,第三方业务占比上升到68.89%,其中第三方网络平台占45.78%,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占23.11%,保险公司自营平台业务持续下跌。



对于互联网车险业务渠道,从保险公司PC官网向自营移动端的转变尤其明显。保险公司PC官网业务逐年急剧萎缩,2016年-2019年业务贡献度从80.02%降至5.78%。而移动APP、微信为代表的保险公司自营移动端迅速崛起,成为了互联网车业务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互联网非车险的业务渠道主要以第三方为主,其中首要的是第三方网络平台,2019年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为357.17亿元,业务贡献度为63.32%。其次是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费收入为137.73亿元,业务贡献度为24.42%,而保险公司PC官网互联网的保费收入为33.79亿元,贡献度仅为5.99%。

车险与非车的较量


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截止2019年共有70余家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在保险公司积极布局互联网渠道的背景下,标准化程度很高的车险,理应更适合互联网渠道,为何销量与占比都在下降?


这一情况一方面和车险市场的整体表现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互联网车险自身一些特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商车费改等监管政策的出炉以及新车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车险的价格被打压,出单量增长也趋缓。


2014年以来的新车销量、汽车保有量以及车险保费变化如下图,可以看到,新车销量在2017年达到顶峰后,2018与2019年出现连续两年销量下降,车险总保费的增长也在过去两年突然失速,增速由2017年的10%降低至4%~5%。

在商车费改之前,由于互联网车险的产品信息更透明,消费者选择空间大,而且线上渠道相较于线下渠道可优惠空间更大(网销渠道普遍存在的15%优惠空间),价格更低,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客户来到线上。


2015年与2017年两次政策出台导致商业车险网销渠道的价格优势不再,线上、线下价格趋同。这种形势下,线下渠道在网点分布、信任建立以及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重新突显出来,吸引了一部分客户开始从线上向线下“回流”。


另一方面,自从2015年后,没有了价格优势的互联网车险,成交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PC端网页。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PC端用户量出现断崖式下跌,用户通过PC端网页进行购买的行为必然大量减少。

在这种情形之下,保险公司即使积极将用户引导到自有APP和公众号中,但线上车险依然面临客户缺少服务、缺少场景、缺少用户数据的尴尬问题。



互联网车险下滑的另一面是互联网非车险的蓬勃发展,已经在互联网财险中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份额,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健康险业务。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健康保障不断增加,健康险市场也迎来了爆发。


短期的健康险、意外险因为单价较低、产品比较标准、销售场景性强,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难度也比较小。根据报告披露的数据,2019年意外健康险的保费267.39亿元,占互联网非车险总保费的47.4%。


这里我们可以拿众安作为案例进行参考。昨天众安公布了2019年业绩,显示在健康生态领域实现总保费48.1亿元,核心产品尊享系列(包括尊享e生和支付宝好医保系列)保费达43亿元,健康生态已经成为众安最大的业务板块。

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保险已有的业务流程,诞生于互联网的新业务、新风险也为保险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例如,为了满足电商、消费金融等互联网业务的保障需求,退货运费险、账户安全险、保证保险等产品覆盖面以及普及性不断扩大,其中退货运费险保单是保单数量最多的险种,总保单数达到150亿张。2019年中国快递总数量630亿个,也就是说,将近有四分之一的快递都投保了退货运费险。

绕不开的渠道问题:流量仍然是王道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渠道。线下渠道中,保险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强大销售网络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但在互联网财险中,淘宝等第三方渠道成了主角,贡献了68.89%的保费。


保险是典型的流量生意,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就是巨大的流量池,与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相比,本身在流量方面已经占得先机。互联网财险通常标准化程度较高,这就意味着更容易和用户在线上建立信任,而且在销售和售后过程中对需要针对性服务的过程相对较少,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要去较低。


所以,尽管第三方平台在保险专业上没有优势,但还是能凭借流量、运营手段的优势成为互联网财险销售的主要渠道。


此外,互联网财险低价、高频、与场景融合度较高的特点也和第三方渠道的优势比较匹配,所以我们看到淘宝等电商平台的退货运费险、携程等出行平台的航延险、旅游意外险等产品在具体场景下如火如荼的销售景象。


互联网巨头们显然也看到了保险在互联网上的前景,争相布局保险行业。不久前滴滴入股现代财险,成为现代财险第二大股东,吸引了行业内不少关注。目前滴滴有注册司机5000万人,乘客规模总计超过4.5亿,这背后是大量的车险、意外险的潜在投保需求。拥有这么庞大的保险资源,卡位互联网车险是很自然的选择。

进击的互联网保险,未来仍然大有可为


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时间和空间对传统保险的影响。互联网让保险产品信息变得更透明,消费者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比不同公司的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支付方式也推动了互联网财险市场的发展。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线上的流量和销售场景是新的流量池,不仅基数大,而且突破了低于限制,节省了很多传统线下展业中所需投入的成本。


保险科技的发展也为互联网财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获客意外,核保、支付、理赔等几乎所有环节都可以在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互联网完成。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大型保险机构也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了战略高度。


以中国平安为例,其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智能保险云,主要包括两个产品:智能认证与智能闪赔,在为客户建立档案、理赔方面做出了创新。截止到2018年末,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了9021例,累计12051项。保险科技全球融资总额在2019年达到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2%,创下5年来的新高。



不可否认,互联网保险也有它的劣势。监管的不确定就是互联网财险发展之路的一个障碍,例如关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边界划定。之前腾讯旗下的保险平台微保以及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保险,都在经营区域上受到比较大的质疑,这也成为了互联网保险监管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通过什么标准界定?标准如何设立?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互联网财险相比线下财险确实快捷方便了许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互联网之上,客户对保险的信任也面临着挑战,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在接触互联网保险,但还是有不少消费者仍然抱持怀疑态度。除了无法面对面沟通之外,互联网财险的服务不周也是造成客户不信任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就包括为客户解读保险条款、理赔等服务。


未来,我们相信随着消费者保险观念的转变、科技对保险赋能的加强、线上服务流程的优化等方面的进步,还会有更多的财险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在此过程之中,保险业也必然会针对现在互联网保险的劣势进行改善。


同时,借助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可能出现的互联网新业务及相关风险,互联网财险也将会推出更多的定制化产品,使保险变得更有针对性、人性化,以此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

寻求行业交流、预约采访、业务合作

请添加小编微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4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