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中外对城墙的理解差异,无意中体现在《部落冲突》游戏中

中外对城墙的理解差异,无意中体现在《部落冲突》游戏中

《部落冲突》是一个全球火热的战争策略类游戏,老少咸宜。

在游戏中,城墙是必不可少的防御措施,但又是令玩家苦不堪言的资源消耗大户,刷墙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在游戏中,可以通过打仗抢钱,不少玩家刷一个墙都要抢好久才够。

玩游戏之余,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古代冷兵器时期,在东方和西方的战争中,城墙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这个游戏,对比中外的城墙,可以联想到东西方智慧的差异。

《部落冲突》中的城墙,建造时需要大量的资源,不同等级采用带来的防御效果不同,类似于采用不同材料来建造。资源的存储有上限,当仓库充满后,继续打仗,抢夺来的金钱则会溢出,白白的浪费掉。如果去建造城墙,等到建筑物需要资源时,又会发生资源短缺。

《部落冲突》最初是由芬兰人开发的,它借鉴了西方的传说和历史。而西方历史中最重要的城墙甚至不在西方,它们环绕着现代城市伊斯坦布尔,即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城墙

在部署得当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堡城墙在任何中世纪时代的围攻下都坚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尔人、阿拉伯人、罗斯人、保加利亚人等的围攻下保护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国。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现,使得君士坦丁堡城墙不再是神话般难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军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门,并非城墙被突破。

狄奥多西城墙塞律姆布里亚城门处的复原部分

由上述记录可以看出,西方的城墙就只有简简单单的防御功能,这个不显著的缺陷,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中国的军事家、建筑家发现被完善。

伍子胥

早在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之命建造国都阖闾大城,就做了更周密的规划。

在公元前四八四年时,夫差不听伍子胥的主张起兵攻齐,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伍子胥却忧心忡忡而且,他预料自己有杀身之祸便对身旁的亲信说:「我死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没有粮食吃,你们就到象门城牆下挖三尺,就可以找到吃的东西。」过了不久,伍子胥果然被奸臣害死。当伍子胥死后不久,越国趁机进攻吴国,夫差连吃败仗,被围困在京城内,城中军民都处于粮尽援绝的困境,此时,伍子胥的部下记起他生前说的话便带领军民们去象门挖地,果然挖到了许多可以充飢的城砖。原来象门一带的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后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后来吴国就靠着这些城砖度过了难关。

在建城的时候,伍子胥就富有远见的为将来的困局做准备,他意识到,阖闾城可以建造的非常坚固,易守难攻,但是,一旦敌人实力强大,战争陷入相持阶段,守城方被长期围困,己方的形势就非常危急。只依靠城墙的高大坚固,并不能维持长期的战争,更不用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而采用糯米粉建城,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墙的坚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绝境中的一线希望。

伍子胥建城是传说故事,历史上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但根据建城的记录,有一定的可信度。

《宋会要》载: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修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米粥调灰铺砌城面兼楼稽,雄壮,经久坚固。”

《天工开物》

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对于糯米用于建造,也有阐述。

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对糯米灰浆的组成、制作方法和性能都有详细记载:“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限于古代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能够想到把糯米用于建造,已经足以让人敬佩古人的智慧。

董安于

无独有偶,十余年后,即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建造的晋阳城,采用了周密的建造方案,为城池的防御体系提供了额外的必要保障。

城周长4里,青石砌基,夹版夯土筑墙,墙内加荻、蒿、楚(类似芦苇、野草、荆条之类植物),使其坚固。墙基厚丈余,高4丈。城四周各开一门,青铜龙饰城门。城四周开挖壕沟,犹如一道护城屏障。城内有宫室、家庙、粮库等。宫室建筑的柱子均为铜铸(见《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晋阳城墙体内为什么要加荻、蒿、楚之类的植物?宫室柱子为什么要铜铸?一方面是为了坚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备战。当时晋国规定,卿大夫不允许拥有武器,否则,要犯灭族之罪。但为了防备不测,赵简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办法,一旦有人攻打晋阳,楚等荆条之类植物,可以做箭杆,铜柱溶化后可以做箭头。晋阳城先后在董安于、尹铎多年苦心经营下,变成了赵氏稳固的根据地。

董安于不只是考虑到城池本身的防御功能,更考虑到长期作战时需要资源储备,在规划时,便为日后的战争做好了准备。否则,即使城墙再高大坚固,缺少反击的手段,只是坐而待毙。董安于用他的智慧,充分展示了城墙建造的多种可能性。

除了在建造城墙时,中国的古人极大的拓展了城墙的功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们更是将城墙的概念运用得出神入化。

例如,211年,曹操与马超激战于潼关。娄子伯给曹操提出建议,可以沙筑墙,再用水浇灌,当时天气寒冷,一夜之间,沙墙冰冻成为坚固的堡垒,帮助曹操立足,曹操再趁机用精兵反击,使得马超兵败西逃。

后汉书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十六年秋九月庚戌,曹操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遂等大败,关西平。《曹瞒传》曰:“时娄子伯说操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比明城立。超、遂数挑战不利,操纵虎骑夹击,大破之,超、遂走凉州。”

面对敌人,没有筑造坚城的时间,娄子伯能想到利用寒冷的天气,凝水成冰,的确是出人意料的奇谋。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中,为了抵抗机动性强、对步兵威胁打的骑兵,还发展出了用战车结阵的方法。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于是大将军( 卫青 )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 匈奴 。”《后汉书·舆服志上》:“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者,为先驱。又为属车轻车,为后殿焉。”

对抗骑兵最好的方法是依靠城池,但在部队行军时,离开城堡的庇护,被骑兵攻击而溃败的危险增大,利用战车就成为有效的对抗手段,甚至还出现过用粮车围护的案例。

对城墙功能的理解,也反映了不同思维的差异。以西方思维看来,城墙的作用就是阻挡前进,没有想到发挥更多的功能。而用东方的思维,中国人却想到它不只是一堵墙,中国古人对于城墙用途的理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把古代人们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日本的织田信长,也发明了用栅栏阻挡骑兵的战法。

接触了东方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遇到同样情况,就会想到可以利用的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打开了思路。

《部落冲突》的思维,只是限定在墙本身的功能上,建造墙的资源花费了,很难再次利用,都没有想过可以作为资源的存储:需要用到资源,把墙拆了,资源退回,岂不是更好?

-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x/22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