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风雨飘摇:《现代战争》内外的美国使领馆

风雨飘摇:《现代战争》内外的美国使领馆

《使命召唤》系列一直深受 FPS 玩家们的喜爱,《现代战争》系列更是谈论《使命召唤》时绕不开的一个部分。不管是游戏本身的品质,还是单机剧情中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和人物,还有那些架空的现代战争故事,总会被玩家们提及。

因此,当人们得知 Infinity Ward 将开发全新的《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之后,游戏受到的关注和期待可想而知。本作的剧情大量借鉴和影射当下世界局势的现实情形,并还原了很多近些年来的热点焦点事件,引起了相当多的讨论。并且由于现在处于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因此对于其中一些争议事件的讨论热度,也前所未有的热烈。

这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于游戏中使馆攻防这一关卡中的部分内容。不论是关卡名字,还是关卡内容,几乎都明晃晃指向现实中同样惨烈的美国使领馆遇袭事件,它发生于2012年9月11日的利比亚班加西。这里,笔者也简单说一说,这起距离今天并不遥远,然而争议很多,影响深远的袭击事件。

利比亚的困局

我们在《现代战争》中见到的是一个架空的故事,不过显然,这个架空的故事在非常努力的告诉每一个玩家,现在的中东很乱,并且几十年来一直很乱。游戏中的国家名字是虚构的“乌兹斯坦”,然而一个虚构的中亚气息浓厚的名字,却难以掩盖这里发生的故事都有着浓浓的西亚与北非风范。

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有出现和发生在阿富汗、叙利亚、也门、突尼斯等地的元素和故事原型,罗列出来的话,每一条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点。游戏中以整整一个关卡展现的使馆攻防,就是发生在利比亚这个北非国家的故事。

利比亚近年的境遇令人唏嘘不已(与同样令人唏嘘不已的埃及、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等等同列),自内战爆发以来,利比亚一直持续在动荡和混乱之中,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在一切开始的2011年,受“阿拉伯之春”的波及,利比亚在当年2月开始了反卡扎菲当局的抗议示威活动,而抗议活动最终演化为激烈的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冲突。

随着战事的拉锯和发展,北约多国联军很快也加入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之中。内力外力合力作用下,利比亚卡扎菲当局彻底被击垮。而2011年10月20日是标志性的一天,这一天里,反对派在战斗中抓获了卡扎菲并将其处死。卡扎菲的死亡标志着利比亚一个时代的彻底落幕,各国官方对此事件的看法也都大同小异,用中国外交部当时的发言来形容就是“利比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很遗憾,也如同很多人所预见到的那样,这历史新的一页,成为了苦难日渐深重,混乱日渐加深的一页,并且目前为止,翻不到尽头。

卡扎菲当局彻底被击垮以后,利比亚迅速陷入到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武装派别互相攻击的境况之中。这种情况下,反美势力永远不会缺席,不论因美国干预利比亚国内事务不满的人,还是因极端宗教因素天然对美国没有好感的人,都在蠢蠢欲动。

每国政府对于利比亚的态度又格外的热心,既送去了空袭与制裁,又在卡扎菲倒台后很快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设立了中央情报局(CIA)的秘密情报据点。另外,尽管没有公开的证据证实,然而三角洲部队(SFOD-D,简称D队)在培训和帮助反对派武装推翻卡扎菲当局,是广为人知的情况。

美国时任驻利比亚大使约翰·史蒂文斯自2011年开始被派驻到利比亚,从一开始,史蒂文斯就展现出了很强的行动力,他为美国政府与利比亚反对派之间的联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在卡扎菲被推翻之后,继续担任大使职责。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将自己的所谓“好意”强加给别人的行为,更不用说很多本来就是恐怖分子的人早就与反对派一同起事,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现在,他们即将在暗夜之中对西方势力伸出自己的手。

时间来到2012年,此时的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正处于混乱的漩涡之中,各路民团公开互相交火,恐怖分子、激进组织与旧利比亚政府军军人们的身影活跃在其中。倒台的利比亚政府军流出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威胁性很强的肩扛式地对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等。

此时 CIA 在班加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当地各路民兵武装中收集这些流失的武器装备,将其销毁掉防止构成威胁,或者如同一些匿名人士指出的那样,将其中一些武器通过特殊渠道送到叙利亚反对派的手上——当然,对于这一点,美国政府并不承认。

这一年里,史蒂文斯大使受命来到了班加西,进驻位于班加西的临时领事馆。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希望将这个临时领事馆变成美国大使的永久住所,以扩大美国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的影响力。然而如此一来,将班加西的领事馆升级成为大使馆级别是势在必行的安保措施,在利比亚的安全形势下尤为如此。

史蒂文斯大使很明白这个道理,并向国务院发过去了以百为单位的报告,要求按照标准增加安保并加固班加西领事馆防卫措施。不过我们看到的是,在希拉里·克林顿的支持下,班加西的领事馆并没有变化,而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安保人员数量甚至还因此下降了。

一个又一个不祥之兆,都在预示着之后的惨剧即将发生。

使领馆的深夜

从2012年4月开始,各种针对驻班加西外国外事机构的袭击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因对前雇主不满,两名当地出身的前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的警卫,把土炸弹扔进了领事馆的围墙里。尽管土炸弹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损失,但如果土炸弹能被扔进去,其他威力更大的东西也可以被扔进去。

6月份,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圣战旅在互联网上放出影片,表示他们对6月6日美国领事馆被炸弹袭击事件负责,事件中领事馆围墙被炸开一个大洞,这同样是一次没有人员伤亡的事件。此事给当地的美国外交人员震撼很大,他们继续向美国国务院发送要求加强安保的报告,因为武装分子们甚至留下了传单,宣称更多的袭击会继续发生——然后一如既往,要求增加安保与加固升级安全措施的报告都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同样是6月,英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遭到袭击,大使从武装分子发射的 RPG-7 火箭弹袭击中侥幸逃脱,然而两名英国护卫人员受伤。英国人察觉到情况不对,立马全面从班加西撤离。6月18日突尼斯领事馆同样遭到了袭击,种种迹象显示,袭击的确还在继续。

2012年9月11日,这一天也是举世震惊的911事件纪念日。此时的班加西,美国领事馆内有包含史蒂文斯大使在内的几名美国外交工作人员与三名外交安全局的安全人员。距离他们的驻地不远,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班加西的一处被称为 Annex 的秘密情报据点。在这个情报据点内,则有数十名中央情报局(CIA)雇员和不超过10人的中央情报局全球快速反应部队(GRS)安全人员。

此外,美国人同样雇佣了一些当地的“安保力量”——实际上就是一些亲美国(或者说亲美元)的当地民团成员。谁都知道他们不可靠,但至少对于美国国务院里的一些官僚老爷们来说,这比更合乎标准的安保力量与措施要来的便宜。

9月11日的早些时候,领事馆的警卫发现有身穿利比亚警察制服的可疑男子在用手机拍摄领事馆建筑物照片,警卫们拘留了这名男子,然而没有证据证明他有其他不轨行为,因此该男子很快被释放。美国领事馆的资讯管理主任肖恩·史密斯意识到,这是一次事前侦察行动,武装分子有可能会在接下来发动袭击。

这位美国空军的退伍老兵与通讯专家是一个铁杆的游戏爱好者,他是一位 EVE 玩家。在目睹了这一情况之后,肖恩给自己的 EVE 工会成员发送了一条信息,主要内容是“希望我能活过今晚”——他没能做到,当晚,肖恩在袭击中身亡。

夜里8点30分,史蒂文斯大使完成了当天最后一次会议,送走了与他会面的土耳其外交人员后,返回自己的房间。然而到了夜里9点40分,大量来源不明的武装分子出现在了领事馆周边,这些人身穿宽大的丘尼卡式服装,并以各种方式遮盖住自己的面部——这是恐怖分子的标志性特征。他们带着火箭筒、突击步枪、轻重机枪,从四面八方涌现,口中高喊着宗教口号,对使领馆展开了围攻。

袭击的进展很快,数量众多(几十人到上百人)的袭击者很快进入了领事馆。安全人员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华盛顿和位于的黎波里的美国大使馆都接到了消息。然而即使华盛顿接到消息,的黎波里知道情况,也无法阻挡袭击者的脚步,大使、肖恩·史密斯、外交安全勤务局工作人员斯科特等人一路撤退到领事馆的避难室内避难,这些人在领事馆的主建筑内,与其他安全人员被分隔开了。因袭击者来势甚众,安全人员对被围困的几人无能为力,只能看着袭击者闯入领事馆主建筑物内。

袭击者们目标明确,他们直接对紧急避难室展开进攻。在将紧急避难室的铁栅栏门窗破坏掉后,并不急于破坏防爆门,而是找来了成桶成桶的燃油,洒满建筑物地板与家具,并直接点燃纵火。在浓烟和烈火的逼迫下,被困在建筑物内的几人前往浴室避难,然而浓烟很快蔓延了进去,他们再次被迫逃走,在烈火与浓烟之中穿行。这期间,斯科特与大使和肖恩两人失散了,他从窗户逃生,然而大使和肖恩并没有跟在后面。

此后,斯科特多次返回火场试图找回大使和肖恩·史密斯,然而并没有成功。当其他安全人员与斯科特会和后,他们找到了肖恩·史密斯,此时的肖恩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他成为了当晚第一个被发现死去的美国人。

在袭击发生的第一时间,中情局秘密基地 Annex 就收到了领事馆遇袭的消息,GRS 的战斗人员们第一时间进入了状态。这几名 GRS 人员都是退伍老兵,退役前来自海豹、三角洲和游骑兵等部队,他们希望立马集结出发,去拯救陷入围攻之中的美国外交人员。然而这些承包商们自发的救援行动受到了迟滞——由于一名中央情报局当地最高官员的指令,他们被要求原地待命,按兵不动。

回忆过往的 GRS 承包商提到,他们只被允许透露称呼这名官员为“Bob”,Bob 一直要求 GRS 成员按兵不动,而不是第一时间展开营救行动。平心而论,拯救美国外交人员的确也不是这些 GRS 人员的份内工作,然而在他们自发行动的情况下,中情局官员禁止他们行动而坐视美国领事馆被围攻的原因,至今也难以被人理解。

最终,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GRS 成员们听取了任务简报,并于10点出头出发展开营救行动。几个人乘坐装甲汽车来到领事馆,找到并运载了肖恩·史密斯的遗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大使的下落。运载着死者遗体和生还者回到中情局的路上,他们遭遇了轻武器射击,尽管装甲汽车轮胎爆裂,但一行人还是在午夜前返回了 Annex 基地。

此时,隶属于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的快速反应部队集结在西西里岛上的西哥奈拉基地,然而这些军人并没有被派往班加西——在袭击发生后的13小时里,唯一的外来援军,是 GRS 部队从的黎波里赶来的五名军事承包商,和两名跟他们一起行动的三角洲队员。

顺带一提,平时在全球大杀四方,风光无限的 JSOC 特种部队们,之所以没有及时被部署到班加西参与营救行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国务院的官僚们和军队决策层的领导们,对于这些军人们到底应该穿着什么样的军装参与行动意见不一,导致他们在部署的路上换了四次军装。等到四次军装换完,他们依然没能抵达现场。

时间来到了后半夜,袭击者们很快将矛头对准了新的目标:中央情报局 Annex 秘密基地。

喋血班加西

时间来到班加西当地2012年9月12日零点,据当事人描述,武装分子开始照进攻大使馆的模式,开始进攻中央情报局 Annex 基地。此时在 CIA 的“黑色据点”内,有包括美国国务院外交人员、中央情报局工作人员等三十人,由数名 GRS 带头进行抵抗。

攻击者的具体数量已不可考,但相比之前对领事馆的猛攻,这些攻击者的攻击目标显然从“攻入建筑,杀死美国人”变成了“外围射击,远远放炮”。暗夜增加了攻击者的劣势,而放大了 GRS 作战人员们的夜视器材优势,并且 GRS 人员在一些位置上故意布置了高强度的定向强光灯致盲进攻者。参战 GRS 布兰登·韦伯与杰克·墨菲在之后出版的书籍与记者采访中提到,在战斗中他们击毙了数十名武装分子。

然而,GRS 们非常了解,一旦太阳升起而袭击依然继续,那么他们的部署就将完全暴露,且夜间作战优势也荡然无存,更不要说连夜战斗带来的疲倦对战斗力的毁灭性影响。好在到了清晨5点钟,从的黎波里出发的 GRS 与三角洲队员赶到了班加西,这些人还带来了一架小型客机用于撤离行动。

当非武装的30余名美国政府雇员们被撤离后,武装分子开始对基地进行火力打击——他们搬出了迫击炮。炮击非常精确和猛烈,数发炮弹直接命中了 GRS 们部署的位置,葛兰·多赫提与泰隆·伍兹在炮击中死亡。

激战过后,美国人还是成功撤退到了机场,并完成了撤退行动。到此时为止,一共有四名美国人被杀,多人受伤,并且最关键的,美国大使死亡,遗体还没有被找到。

当美国大使的尸体最终被发现时,交火已经停止一阵子了。一群利比亚人进入了领事馆,并在一间被锁上的房间里发现了大使。民众们把大使从窗户送出去,先进行了急救,有目击者声称当时美国大使似乎还能够轻微动弹一两下,可能一息尚存。当地人将大使送往医院,在进行抢救过后,大使被宣告死亡,死亡原因是吸入过多的浓烟导致窒息身亡。几经周折之后,美国人得到了大使的遗体。

惨重的袭击与伤亡事件背后,舆论媒体的质疑,以及美国朝野的愤怒纷至沓来,矛头直指美军指挥机构、国务院领导人物、民主党人士和中央情报局的大小官僚。质疑从为何大使向国务院打过数以百计的报告要求增加安保,国务院视而不见?为何美军和国务院在第一时间得知事态的情况下,支援力量却一直没能到位?为何当晚10点钟美军无人机就已经开始监视现场态势,然而任何实质性的空中武力支援都没有到来?

而质疑的焦点无疑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事件中很多环节的主要负责人就是这位资深政客。最早,一些媒体机构试图将黑锅甩给影片《穆斯林的无知》上,认为该片引发穆斯林群体愤怒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不过人们显然不买账,希拉里·克林顿最终还是出席了班加西事件的听证会。

希拉里·克林顿从听证会上全身而退,而最终的班加西事件报告出炉,也对美国军队、政府的一系列疏失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仿佛那一夜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情合理的一样。美军特种部队在后来的特种作战行动中抓捕了一些嫌疑人,而利比亚,则在愈演愈烈的民团冲突和宗教矛盾中,彻底跌入了内战的漩涡。

结语

实际上在笔者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美国媒体、杂志文章、个人社交网络上,对于《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剧情的一些讨论,很多讨论延伸到了对于包括班加西事件在内的一些现实事件的讨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一些传媒的声音时,会选择辩证看待和思考,而不会盲从,对于游戏中的一些内容同样也是如此。

这是时代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同时游戏本身也成为了一些现实问题讨论与讲述的载体(不过很多时候,对于客观现实的描述是来自于对游戏内容的讨论,而非游戏内容本身),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相信这也会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人倾听,更多人去讨论一些现实中的事件与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x/20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