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天津大悲寺 及它经历的数次改建

天津大悲寺 及它经历的数次改建

  在中国很多寺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着数次变迁改建,其中天津大悲寺就非常出名,吸引很多游客前去参观,如果你也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天津大悲寺的相关资料。

天津大悲寺

  天津大悲寺

  天津大悲寺是一座古庙,座落在河北西窑洼,全寺原分东西两院,西院为旧寺,东院为新寺。

  简介

  西院地势不大,原是三进,前殿为山门,当中为大殿,再进为后殿,供奉千手观世音等佛像。另有一座藏经阁。这座旧寺是经浙江嘉兴府武进士曹斌任天津守备(清顺治十四年至康熙四年)时首建的,康熙八年重建。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历史。建寺的当时,它地处白河北岸的一片旷野,人烟稀少。清代嘉庆庚申科举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有咏大悲院诗一首:“大悲旧院几重修,朱(朱竹培)记初碑可尚留。欲向窑洼寻故迹,芦花野水四围秋。”又,蒋和吟的《沽河杂咏》云:“大悲院在北门外,河北窑洼楼一层。几度登临始眼望,开窗但见满河灯。”从这两诗中可见昔日大悲院的滨水空旷景象。

  这座西院大悲院,建成后曾经多次变化。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也曾重建过一次。当时,他所带领的淮军,原驻扎天津旧城的南门外,清同治十一年因闹水灾,移驻於大悲院,并在寺东修建了一座“镇海楼”,高五级,週六面,卓立如宝塔,充作军事隙望之用。因嫌恶“大悲”二字不吉祥,把大悲院名改为大胜寺。但淮军去后,大悲院名仍流传至今。

天津大悲寺

  光绪庚子后,淮军营垒已废,而镇海楼仍存,只不过改做为消防队的隙望塔了。

  清政府在寺旁设立铸钱厂,光绪年间的“宝津制钱”即铸於此。

  辛亥革命后,大悲院僧侣四散,寺院荒废,至一九四○年,倓虚法师到大悲院作住持,他为復兴大悲院,募款在寺东重建一座新庙宇,仍是三进殿堂,青砖灰瓦,宏伟庄严,后来居上,胜过西院旧寺,虽称为大悲院东院,但已成为大悲院的主体。现在谈起大悲院来,就是指这座新建筑。

  寺庙历史

  但这座新建的东院大悲寺,距今也已六十多年。据说,五十年代初期,又进行过重修。而今,这座大悲院已成为天津的佛教活动中心,寺内保存有许多古老的雕塑佛像,由天津殷墟文字专家王襄题写“古剎大悲禅院”横额悬在山门上。

  前有旧友赵君自天津来,谈到近这许多年间由於中央贯彻了宗教政策,地方政府又对大悲院作了进一步维修,寺内供奉的雕塑佛像请天津美术学院师生重新作了雕塑加工,殿堂重新油画,佛像庄严慈祥,还增加了佛教的法事设备,每逢佛教重大节日,都有拜忏讲经活动,为佛教信徒所感戴。

  上面内容为天津大悲寺的详细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有兴趣的朋友们,如果还想知道有关的信息,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a49245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