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暑期档全面落败,港片的黄金时代哪里去了?

暑期档全面落败,港片的黄金时代哪里去了?

2019年的暑期档已经落幕,今年最大的赢家自然是叫好又叫座的《哪吒:魔童传说》。

比起一骑绝尘的《哪吒》,“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四部港式警匪片愣是没一部能打?!

一众大咖主演的《追龙2》、《扫毒2》、《使徒行者2》、《沉默的证人》接连上映后,换来的不仅在口碑一片低迷,票房上也是差强人意。

都说港片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港式警匪片一直走下坡路呢?

是“雷同”。

首先,是剧本设定的雷同。

众所周知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是70至90年代,而香港的警匪片已经有着50年多的历史,几乎见证了香港社会近现代的变化与融合。

在如此长时间的打磨和沉淀下,警匪题材已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剧本体系:一警一匪、一黑一白的双男主模式。双男主的设定往往是一动一静、一个外放一个内敛,两者之间常常互为猫鼠,不仅有效促进了戏剧的冲突效果,更增强了人物关系的张力。

固然双男主的模式是很好用,但不代表警匪题材就一定要选择这种模式。看看这四部暑期档上映的香港警匪片,哪一部不是采用了双男主的设定?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双男主模式”成为了香港警匪电影的天花板时,剧本设定上难以突破原有的局限,缺乏符合时代的创新时,就很容易让观众看到了开头、猜中了结尾。

其次,是内容元素的雷同。几乎所有的香港警匪片都少不了以下六种元素:兄弟情义深、枪战追车戏、必须有卧底、嚣张的反派、配戏的女主角。

依托于香港成熟的电影工业,警匪片已经一种成为了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将六大元素堆砌进电影里,在出厂的时候就可以堂而皇之打上“警匪片”的标签。

流水线生产虽然有利于产品快速占领市场,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上映4部同题材电影。但缺少精耕细作和耐心打磨导致了剧本BUG不断,不仅沦为了半部好戏,口碑评分也徘徊在及格线上下。

更糟糕的是这四部电影里有三部是续集作品,吃着“老本”的同时还不断消耗IP的生命力,一不小心就容易将金字招牌砸在了手里。

再者,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演员,演技再好还是给人一种“演谁都是演自己”的感觉。

在这四部电影里,劳模古天乐一人先后与梁家辉(《追龙2》)、刘德华(《扫毒2》)、张家辉(《使徒行者2》)携手演出,而张家辉也出演了两部(另外一部是《沉默的证人》)。

如此高的出镜率,不仅让演员所演绎出的角色形象趋于雷同、缺乏辨识度,更暴露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香港男演员的断层。

目前活跃在港片银幕上的男演员,几乎都是中生代的老面孔。50后的成龙、周润发、梁家辉、任达华,60后的刘德华、郭富城、刘青云、吴镇宇、张家辉,70后仅剩下了古天乐。

与古天乐同为70后的冯德伦、张智霖、林峰,不是鲜有作品就是在内地发展。被给予厚望的80后影帝谢霆锋早就沉醉于钻研厨艺不能自拔,再到90后就近乎没有能叫得上名字的新生代演员了。

反观内地,90后涌现不少鲜肉演员,其中黄景瑜、张一山等在警匪题材上尤为突出。

就算一众大咖老戏骨们轮番上阵,可没有了新鲜血液的香港警匪片,不仅在角色塑造上难以带来新的亮点和看点,更将变成断了源头的大江,迟早要干涸枯竭。

最后,是题材之间所运用的讲述方式高度雷同。

这四部电影的题材分别涉及“绑架”、“毒品”、“人口贩卖”和“打劫”,但它们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警匪片作为故事的表达方式。

警匪电影固然是香港电影一张尤为重要的名片,但也不能“万物皆可警匪片”啊!

在短短三个月的暑期档接连上映,一方面让市场和观众出现了严重的审美疲劳,风格相近的主海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断重复”而非“新趣好奇”。另一方面如此密集的程度更分散了票房吸金力。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同一个类型和题材的电影,是不可能短时间重复购票进场的,根据市场口碑和朋友间的推荐选择一部口碑较好的即可。

正因为如此,这四部香港警匪片中除了《扫毒2》卖出了12亿的票房外,其他三部的票房在暑期档这样一个量级的档期中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毋庸置疑香港电影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看到了这一代香港电影人的坚持和努力。坚守成熟的体系固然没有错,可时光向前、岁月在变,当其他人都在求变、当后来者居上的时候,更不能顽固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哪怕创新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仍然需要用勇气去尝试一番,说不定哪天就能跟“哪吒”一样逆天改命,重新迎来新的辉煌。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锐影Vanguard作者 | 冷子墨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9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