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不好意思,中国没有《深夜食堂》

不好意思,中国没有《深夜食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深夜食堂。每个深夜食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

这是中国版《深夜食堂》的第一句话。

哦,说的不是两年前“黄小厨”操刀的剧版《深夜食堂》,这部剧在豆瓣有十万人打出2.8的超低分,咖爷已无需多言。

(“日版”小林薰和“中版”黄磊)

这不,伤疤还没好全,又来了个不怕“死”的。

电影版《深夜食堂》,由香港影坛的标志性人物梁家辉导演制作,上映不到一周。

四夺金像影帝的梁家辉,试图在演艺圈开拓新的疆域,时隔两年半,终于诚意满满地拿出了他的导演处女作。

之所以相中《深夜食堂》,完全是出于粉丝心理。

谁能想到,今年61岁的梁家辉,竟然还是一位深爱日本漫画的热血大叔。

《深夜食堂》这个IP的起源,正是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的系列漫画。

尴尬的是,观众对于情怀并不买账,换了老板和城市的《深夜食堂》,仍是一部套路满满的商业片。

虽然比剧版好点,但豆瓣评分仍然没到及格线,吐槽不断。

早在日剧《深夜食堂》热播时,梁家辉就曾在非官方票选中被认定为最适合出演“大叔”的演员之一。

事实上,他的形象确实也很贴合“食堂老板”的形象。历经沧桑,不苟言笑,仿佛一个眼神就能把你看破。

既然形象立住了,那是原版故事太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导致90分钟的电影一口气说不完吗?

也不是。

日版《深夜食堂》也拍成过电影,照样把三个故事讲得细腻而感人。

这部已经开播十年的老牌日剧,即使换了屏幕来看,还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仅是小林薰饰演的老板那一句“欢迎光临”,就能让早已熟悉这小小酒屋的观众释然不少。

而到了中国,开场之后,看到的不是热闹的大街小巷,也不是柔情的万家灯火,而是上海繁华夜景的航拍。

倒是让人想起了那句“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一开始没有夜归人的共情,倒是多了几分紧迫感。视角定位没打好,根基不牢靠,治愈的力量自然少了几分。

日版《深夜食堂》的主场地是居酒屋,这是基于日本文化的设置。

居酒屋是日本社会的小缩影,在居酒屋能看到日本社会的各种礼节和文化,透过这些顾客的小故事,可以一窥日本社会的文化和社交关系背后的秘密。

比如:变性人、黑帮大哥、脱衣舞女、人妖大叔……深夜里这些边缘人身上的温暖故事,让我们见识了黑夜里的另一面,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么的丰富、妙不可言。

然而,我们的改编不管是剧版还是影版都有的通病,就是直接照搬,沿用“居酒屋”的场地。

没有文化作为奠基,这个居酒屋的设定,让人分分钟出戏。

要知道,无论是行为习惯、社会结构,我们国家都和日本差别太大,根本没有办法全然复原其中的淡然与温馨,这就是所谓的“小脚和西服”的不合拍效应。

还是一位网友的说得好哇:

我们的深夜不是谈心的食堂,而是啤酒烤串和大排档,还不如看看人生一串。

而在《人生一串》第二季,烧烤摊老板斌哥曾说过一句“他晚上自己一个人跑来吃什么饭”,虽然无心,却一语中的。

形式上的漏洞技术可以弥补,但是剧情上的老套,注定了翻拍的失败。

日版故事里的小林薰起到的只是穿针引线的功能,用食物做钩子,勾出最动人的市井小民的温情故事。

反观翻拍剧情,基本就是搬来了几个原版当中的故事——

电视剧里的名场面,莫过于把原版中的“茶泡饭三姐妹”换成了黄小厨手下的“泡面三姐妹”。

吴昕小姐端起泡面喜形于色的表情,至今堪称表演课上的反面教材。

是小龙虾不好吃,还是麻辣烫不够接地气,闺蜜间的深夜狂欢竟然只落得一碗泡面,对得起一天的劳累么?

电影版中,梁家辉显然吸取了教训,采用龙井虾仁、炒蛤蜊、糖藕、蛋饼之类的中餐,比剧版煮方便面要有诚意多了。

但是故事依旧是软绵绵的,像是一拳打进棉花里,没有对击感,无从嵌入自己的情感。

比如,杨佑宁和金燕玲饰演的母子亲情的故事:

妈妈酒馆装醉,让儿子过来接自己,借此母子二人一起吃了一份炒蚬子。

儿子做拳馆陪练,上拳台被人打得鼻青脸肿,紧要关头,他竟然因为想起了童年时母亲带他去吃的炒蚬子,轻松打败三届冠军。

现实生活没有大力水手,一份炒蚬子并不能提升人的身体素质,这样的强凹剧情,不仅没有感动,还会让人生厌。

其他几个故事也无一例外都很俗套单薄,哪怕是一众的演技派演员也演不出治愈系的日常,被网友说成是“廉价鸡汤合集”。

事实上,盲目照搬国外爆款IP,没有专心打磨剧本,完成真正的本土化,注定只会重蹈覆辙。

(2017年的《解忧杂货店》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年,其实中外互相翻拍的作品非常多,因为珠玉在前,翻拍总是会被更加苛求。

最大的一道坎就是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若能把经典拍出新的韵味,依然能为IP注入新的血液。

比如《十二怒汉》的翻拍《十二公民》,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十二怒汉》的精彩之处在于冲突设定:

杀人之后在“法庭”上激烈智斗——关于12个男人,从开始的1票比11票到最后12票全部通过,一场关于法律的对话过程格外吸引观众。

《十二怒汉》(1957)

但是在中国尚未有陪审团制度,所以创作者大胆做了更改:

政法大学家长组成的模拟陪审团,最后发现韩冰饰演的角色真实身份是检察官,让整体变得更加可信。

在国产改编中,还添加了地域歧视、文革、考研、商贩、网络语言暴力、刑满释放人员再次回到社会等等一系列敏感事件。

这种改变更适合我们的国情和当下的情况境遇,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切实思考了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消极。

《十二公民》拿下了当年罗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作为一部没有流量明星卡司的电影,竟也拿到了1391万的票房,豆瓣评分已经高达8.3分,20万人评价,成绩斐然。

同样是翻拍,《重返20岁》在内地更是拿到了3.6亿的票房,超过80%的观众在豆瓣打出4-5星,27万人观看,完全不输韩国原版《奇怪的她》。

可见,翻拍绝不是扑街的魔咒,真正的魔咒永远都取决于制作方的用心程度。

回到《深夜食堂》。

古人云:“食色,性也”,足以窥见口腹之欲乃人最初的悸动。人们对美食的狂热,自然也催生了影视剧“美食产业链”的狂热。

陈晓卿曾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里这样说道:

“日本的夜食文化和中国的宵夜文化,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日本是以酒馆为主,然后会有这种酒馆之后的深夜食堂,但深夜食堂它不是果腹,它更重要的是要品尝美食。那中国的宵夜更多的意义在于,交往social。”

诚然,中国人的“深夜食堂”,应该是《人生一串》那样,在嘈杂的街道,有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

是叫上朋友去吃烤串、去喝酒碰杯,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相比之下,中国都市的夜归人若能寻到一处小酒馆疗愈身心,反而显得过于精致了。

并不是说翻拍《深夜食堂》,就非要在广场支个摊位,大摆长龙,烟雾缭绕。

《深夜食堂》也好,《人生一串》也好,其实都是借着美食的外衣,讲述都市里的人情冷暖。

也就是说,它讲的还是人的故事。

我们之所以不认同那些扑街的翻拍作品,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壳,却看不到社会和文化的灵魂,人物的故事自然也无法共情。

从情节构造,到主题核心,甚至连人物造型,《深夜食堂》说白了,不过是捡拾别人的东西。即使“好吃”,依然会“水土不服”。

电影泰斗周传基教授曾经提到,现在全世界承认日本有他的民族电影风格,连好莱坞都反过来学习他们。

而从近几年的本土电影来看,有过好莱坞电影的宏大叙事,也有过日本电影的治愈风格,却很难总结我们自己独有的风格。

还是引用周教授的一句话:

我的愿望就一点,中国能真正拥有全世界都承认的民族电影风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9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