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使徒行者2》:香港电影靠兄弟情支撑价值观还能撑多久?

《使徒行者2》:香港电影靠兄弟情支撑价值观还能撑多久?

香港电影有没有价值观?

有的。没有价值观的电影肯定是不存在的。

但香港电影的价值观,肯定是要忽略掉某些其它国家电影里很自然地存在的东西的。

这是香港电影的软肋。

有香港导演意识到了这种软肋,所以,这些香港导演在北上大陆拍片的时候,在这些影片里加注了一点任何国家电影里都必须有的价值观,立刻让这些电影品位激增,火爆炸裂。

比如香港导演林超贤在《湄公河行动》里,依然重复了“卧底”的港片旧套,但电影里有一个国家体系与背景的支撑,这是林超贤之前电影里所没有的,所以,这部电影相对而言,虽然人物塑造比较平面化,对话量明显较港片偏少,但它扼止了之前林超贤在港片阶段拍摄日趋黑暗化的倾向。到了《红海行动》里,影片中的国家背景更加突出,也推动了这部影片创下了林超贤导演生涯中票房最高的纪录。

《使徒行者2》里的价值观是什么?

港片能够祭出的价值观,最放之五湖四海而皆准的就是“兄弟情”了。

实际上,《使徒行者1》里,就用了这个“兄弟情”作为电影里的幕后支撑。

在《使徒行者1》里,古天乐与张家辉也是惺惺相惜,虽然阵营不同,但他们的口头禅是“做兄弟,在心中”。

《使徒行者2》虽然声称在情节上与《使徒行者1》没有关联,但是前后集之间,却有着一种有趣的对应。

在《使徒行者1》里,是两个卧底之间的“兄弟情深”。

到了《使徒行者2》里,电影将“兄弟情深”的核心价值观,转移到了“警察”身上,不过,这两个兄弟之间,有一个是“黑警”,正如《使徒行者1》里,两个兄弟之间,有一个是警察的“卧底”。

可以看出,《使徒行者1》与《使徒行者2》里,兄弟情的核心是不变的,不过,“兄弟”身处的地理位置是不同的,第一部是兄弟身处“卧底”身份,第二部是身处“黑警”身份。

而“卧底”与“黑警”,是警匪片里两两相对的存在。“卧底”的特点是表面上看是黑帮,但骨子却是警察;“黑警”则相反,那就是表面上看是警察,背后却是黑帮。

港片中的警匪片系列基本就是在“卧底”与“黑警”之间绕圈圈,转弯弯,耍花枪,万变不离其宗。

这样就形成了港片的套路。港片先拿出一套明星,然后把这个明星分配到“卧底”与“黑警”的角色定位,一部影片的框架就成立了,接下来,再按照投资的多少,将打斗与枪战场面放置到哪一地方就成了。

比如古天乐在《扫毒2》里演黑帮,一路黑下去,而刘德华则是良警,一路好下去,最终对决就在他们之间完成。

《扫毒2》里古天乐的坏坏的笑与阴森的面孔,还在记忆里犹新,转眼间,到了《使徒行者2》里,他的笑便显得亲和而浮夸,甚至让人对古天乐的笑,有一点接受不了。

不过,在《使徒行者》1、2集两部电影里,古天乐与张家辉的形象是一致的,都是由不会衰减的兄弟情支撑着的男人关系,但是他们的站位不同,或同时站在“卧底”的位置,或同时站在“黑警”的位置。

而且两部电影里,有一些元素还是相同的。

比如,古天乐与张家辉都是好兄弟,他们都面临着身份暴露之后如何对待对方的问题。

两部电影里,都有兄弟反目时,持枪对准兄弟的脑袋的镜头,然后都开了火,不过,都用的是空包弹,结果自然如出一辙地虚惊一场。而空包弹以及偏离方向的射击,都是透露兄弟情深的一个重要戏码。生死关头,手下留情,方才洞见兄弟本色,这是《使徒行者》1、2集里情节转折、凸现身份真相所使用的共同的套路。

而且两片中都有魔方的出现。不过,在《使徒行者2》里,魔方的作用更大一些,它在电影里,还承担着传输信息的职能,可以说创下了魔方在间谍片中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之巅峰了。

两片中都有一个小女孩,第一集里,古天乐有一个养女,第二集里,古天乐有一个真正的女儿。而女儿在两部片中,都成了黑社会要挟他人的一个人质。

《使徒行者2》的故事架构,基本是按照《无间道》的构思路线进行打造的。

电影故事的开始时间是在1987年,一对少年时的好朋友,因为黑帮的介入,而各奔东西,转眼之间,已经是32年之后。这两个少年长大成人,年龄大致在四十岁左右,都进入了警察队列,而他们的身份却相迥然有异,因为有一个少年,曾经被黑帮培养成了特工,潜伏到警察队伍里,成为“黑警”。

问题是,这一对少年在警察行列里,早就有过接触,影片里,明白地介绍过古天乐与张家辉曾经在一次行动中有过面对面,但那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却没有被揭开,而到了影片故事的发生时间即2019年,两个人突然之间,因为一起案件而揭开了他们之间的旧情内幕。

在32年的时间里,有多少的可能,让两个人再次重逢,但因为电影镜头没有对准他们,所以他们视而不见,形同路人,一旦电影里的故事时间线开始了,他们的过去便被揭开了。

这反映出电影运用过去的童年记忆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设置手段,其目的是为达到电影里说教式表达出的兄弟情,而坐等角色年龄增长,直到电影里需要的时间段出现,才会让尘封的兄弟情,被拎出来,揭开过去的真相。

可见,电影里为了达到它所需要的兄弟情这一价值观的表达,一直把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兄弟分隔作为一个地雷埋在那里,由此我们能够明白,电影为了它的中心理念,是费了多么大的周章。

实际上,童年时的朋友,按电影里的角色判断,应该在七八岁左右,多少年之后再次见面,应该不会毫无印象,但电影里愣是让两个人见面不相识,让兄弟情的桥段掩藏着、直到刀光剑影之时才会崭露无遗,这反映出电影在设定它的兄弟情的主题之后,是如何让人物与事件变成“绕指柔”地服务于它的中心题旨的表达的。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使徒行者2》的构思思路:它能够拿得出的兄弟情的核心主题,是不能变更的,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让一对童年时的朋友,在成人之后,处于对立的位置,严峻地考验着有着历史积淀的兄弟情深。

考验这种兄弟情深的视觉平台,就是港片里大显身手的枪战场景了,于是,在电影里,分别设置了两场发生在缅甸与西班牙的“枪火”场面,完成了电影里的兄弟情展演的烤炙平台,最后,兄弟情深,战胜了立场的不同,共同对付了幕后黑帮。

值得注意的是,兄弟情深要能够成立,就必须在兄弟之间消除任何可能的利益冲突。古天乐扮演的井进贤,自小被黑帮培养成人,但他心中向善,被迫从事“黑警”的原因,是他的女儿的生命受到黑帮的威胁,从而不得不走上与黑帮相傍而行的邪路。可见,他并没有原始的动机,与“红警”为敌,完全是被逼无奈,才不得不成为一名黑警。

所以,这样的设置很快扫清了“黑警”改邪归正的障碍,这样,在电影里的最终对决时,古天乐的“黑警”与张家辉扮演的“红警”并肩作战,联手行动,共同面向幕后黑手,完成了电影里需要的对兄弟情的讴歌。

只是兄弟情深的主题立意也决定了香港电影的小家子气,使港片难以拥有更为宏阔的精神内核。

如何支撑港片中的兄弟情深?

那就是香港电影至今仍支撑着台面的七零八落的天王、频繁亮镜的男神在这些影片中的轮番作业,密集出现。这些年龄在四十岁奔上的男星,以他们所向无敌的帅气形象,游走在“卧底”与“黑帮”的身份轮换中,不断地表现他们在兄弟情的“无间道”里遭受心灵的激荡与考验。演员本身的元素成为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的最大魅力,但是也要看到,一旦这些明星本身过气之后,不具备吸引观众的关注,那么,这样的港片就会落得一个票房惨败的命运。

比如,今年春节公映的《廉政风云》,虽然有《无间道》导演执导,但主要演员刘青云、张家辉的号召力并不强大,所以,这部影片反响冷淡,在春节期间电影中,票房垫底。同样合理想象一下,《使徒行者2》里如果没有古天乐的号召力,是很难引起观众的关注的。

因此,香港电影现在就靠着立意上不思进取的陈辞烂调与大同小异,让人对它失去期望值,它唯一依恃的资本就是帅哥明星的市场号召力在那里顽强地支撑着港片的苟延残喘。

有意思的是,北上大陆拍摄电影的香港导演,都放弃了香港电影里翻来覆去那么几副老面孔,反而能够在票房上大获丰收,这是因为走入大陆更为广阔的电影市场之后,主题立意上跳开了港片只能局促在兄弟情深的老套路,而获得了更为博大的精神空间,使港片焕发了新气象。

像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的市场反响明显要高于他后来重新回归的武侠题材影片,林超贤的《红海行动》更让我们看到港片有了开阔的价值观之后,给予影片带来的一股全新的气韵与力道,支撑了影片创下了港片望洋兴叹的市场人脉与票房辉煌。

可以看出,港片应该如何前行,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8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