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姚晓峰:《爸留学》极致的情感关系之下,是严肃的中国式亲子话题

姚晓峰:《爸留学》极致的情感关系之下,是严肃的中国式亲子话题

都市生活剧永不过时。

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纵然如今能在荧屏上选择的内容更加多元,但描绘家长里短、喜怒哀愁的当代家庭剧,凭借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度透视、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依然是荧屏之上的热宠。《带着爸爸去留学》便是如此。

《带着爸爸去留学》自6月13日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播出以来,不仅收视率、网播量一直稳居同档期电视剧榜首,更揽获双台收视率破1的傲视成绩,猫眼热度、微博热搜持续处于领先位置,热度、话题度刷爆各大网络平台。


开播之前,影视独舌曾专访过该剧的导演姚晓峰,聊到过《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独特的“中国式家庭群像”,他自身对新时代亲子和家庭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原生家庭教育观的反思。

如今《带着爸爸去留学》播出过半。随着形态各异的四组家庭的次第展示,剧中所涉及的热度话题也在荧屏之外激起观众的争相探讨。有人说,在这部剧中见到的是真实的父母孩子相处日常,剧中的黄成栋浑然“和自己的家长一样”;也有人说,在强情节、高节奏的剧情发展之余,有着“刻意”的雕琢与“闹剧”的身影。


导演姚晓峰

面对着热度与口碑的两重分化,影视独舌再度专访《带着爸爸去留学》的导演姚晓峰,同他聊起剧中的故事架构、人物命运,以及家庭、亲子、夫妻、成长等高话题性的社会问题,并听他讲述着自己对于“中国式家庭”的深切理解与自身故事。

年轻化语境下的新创作

变化。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姚晓峰反复提到一个词语——年轻。和过去相比,他的导演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似乎走入“顿悟”的时代。这是他一直以来在思考、求索的新东西,一种希冀通过潜入年轻人思绪、进而观照年轻人群体的新变化。


“现在我的语境发生着新变化,希望更能符合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抖擞姚晓峰十年前的作品,多数是《夜深沉》《叶落长安》《唐山大地震》等具有浓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剧作。

而近几年,他更愿意换一种年轻化的语境来讲故事,从《虎妈猫爸》到《小丈夫》,再到《带着爸爸去留学》,执导作品的过程,也是他导演生涯中不断前进、不断成长的过程。

“过去喜欢一本正经地说故事”,姚晓峰坦言,随着娱乐形式多元化、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如今的观众兴趣和审美诉求也在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内容的创作也要紧跟受众群体。“得先让年轻人看进去,然后再在里面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加入你想表达的东西,才能有的放矢。”


“年轻化的另一个表现特征是好看。”他觉得,倘若说“剧本轻松化”是年轻化语态的第一层面纱,节奏快、情节强的多线叙事则是内核与底蕴。以前的几部作品,包括《大丈夫》在内,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的脉络发展演进,“现在看来这种节奏太慢了,观众看得不过瘾。”

于是,一部题材轻巧、道理有趣、故事曲折的《带着爸爸去留学》跃然荧屏之上。姚晓峰的目的很纯粹:找一个载体,讲一个留学的故事。这个故事要幽默、活泼,要能轻而易举融入年轻群体,透视他们异国生活的喜怒哀愁;更要是一部类型化的情节剧,将各种各样的题材、类型、元素杂糅其中,从而迸发出超越普通生活的酣畅爽感。


是留学之旅,更是家庭“成长”

真实。

对于姚晓峰来说,拍摄都市生活剧的首要准则就是真实。近几年他所执导的作品,大多脱胎于自己的情感历程与人生命题。《带着爸爸去留学》也不例外。姚晓峰的陪读之旅始于2016年,当时他的孩子求学海外,姚晓峰在国外一住就是半年。


陪读期间,姚晓峰发现,国外有许多家长在孩子求学过程中不曾离开。不过,他也看到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留学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家庭矛盾。“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有些陪读家长,尤其是陪读母亲,为了照顾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正如剧中的刘若瑜一般,等到孩子成年之后,又以“牺牲者”的姿态,对其进行道德绑架。

“在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能不能创作一部留学题材的影视作品”,出于导演的敏感天性,姚晓峰思绪万千。究其原因,在留学题材的复杂、包容之外,他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说是留学,其实本质是想探讨我们国家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留学是一个载体。”


诗穷而后工。从念头伊始,到剧本初成,再到正式筹拍、成功播出,姚晓峰“磨”了五年才水到渠成。不过,即使时间久远、创作漫长,他的初心依旧不变。从2015年的《虎妈猫爸》,到2019年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姚晓峰始终将目光聚焦在家庭之中,关注着青春期孩子如何与父母健康相处、茁壮成长的点滴故事。

所以,姚晓峰在剧中为观众展现的四组家庭颇具典型性、代表性。


黄成栋与儿子黄小栋的关系,在打破中国传统父子严肃格局的同时,也在侧面融入着姚晓峰自己的身影;武丹丹与朱露莎,两个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女孩子,前者面临着重组家庭的隔阂和困境,后者则无法挣脱父母用爱与希望编织的桎梏;陈凯文与刘若瑜的关系则更加剧烈,在歇斯底里的争执背后,是姚晓峰对于“丧偶式陪读”的深度思考。

“放手”与“独立”。


在戏剧化的剧情背后,姚晓峰希望观众能够在欢笑之余,停下来想一想,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之路应该具体向何处前行。“不仅孩子要成长、独立,家长也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放手’,我们称之为‘断奶’。孩子的确需要陪伴,但更需要健康的‘摆脱’,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

争议之外,是追逐本心的坚毅

争议。

《带着爸爸去留学》开播以来,收视成绩与网络流量一直居高不下。但在高涨的热度面前,也在口碑方面引起些许观众的争议。对于记者的疑问,姚晓峰云淡风轻:“以前我比较在意,现在就看得比较淡,拍摄出的作品只是想让更多的观众愿意看、愿意讨论。”

在过去,姚晓峰经常翻阅豆瓣在内的一些评分网站,他发现其之前创作的那些历史感浓重的作品,获得的评分很高,可是荧屏上播出之时,观众的收视率往往不会很高;而近几年执导的都市家庭剧,又出现着收视不错评分走低的现象。


“我觉得这也算我的一种追求”,习惯开着弹幕看剧的姚晓峰语气坚定。他提及,有人说这段“留学之旅”不真实,而在他看来,《带着爸爸去留学》的重点在于片名的前半句“带着爸爸”,去留学只是一个背景。本剧在留学陪读的背景下,将家庭关系里的种种问题集中表现出来,在陌生世界的设定里激发原生家庭矛盾的凸显与爆发。

现实生活中孩子叛逆、婚姻被插足、婚姻重组等家庭问题并不少见,剧集里集中展示的故事正是因为源于真实所以痛楚;源于真实所以尖锐。“我们常说批判现实主义,何为批判现实,就是先把问题找出来,再给予解决方案。治病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

由巧合构成的戏剧化是《带着爸爸去留学》的一大特色。在国外机场大巴上随缘遇到的旅客,阴差阳错之间成为好朋友、好兄弟;离车暴走的黄小栋,兜兜转转之间又上了武丹丹家的车;异国他乡连只言片语的外语都不会的黄成栋,又凭借着一手奇妙的修车技术,给老外帮上了忙,故而得到帮助一起寻找儿子。


这样的设置,也来自于姚晓峰独特的导演理念。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仿若两条轨迹,有相交的时刻,也有平行的日头。而生活其实远远高于艺术,高于艺术创作者的想象。所以,这些机缘巧合的“偶然性”,正是他对于生活戏剧性的攀仿,也是对剧作维度的拔高。

随着《带着爸爸去留学》的火热播出,未来的创作计划也随之提上日程。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创作,姚晓峰表示将来会对两部作品继续发力。其一是以同学会为相关素材,阐述老同学的美好故事;其二则是俯身过去,透过漫长而又悠久的大运河,思索我们的文化长影与生命征程。

【文/冯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5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