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吸猫电影《无限》:做人太辛苦,不如放弃人生做只猫

吸猫电影《无限》:做人太辛苦,不如放弃人生做只猫

日本电影善于放大人物最细微的情感,大多数日本电影中都藏着日本文化属性,藏着日本人复杂又细腻的精神世界。

2020年,日本著名导演佐藤顺一和柴山智隆联合执导、“日本青春情感动画掌门人”冈田麿里担任编剧的青春爱情片《无限》,又名《当我想哭时戴上了猫面具》被引入中国。

影片讲述了青春少女美代的奇幻恋爱故事。绰号叫“无限”的少女美代意外获得一副戴上后就能变成猫的面具,借着面具她变成猫接近暗恋对象日之出,却不想真的变成猫,日之出在猫咪黄豆粉的引导下深入猫岛解救无限,两人一猫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冒险。

与以往的爱情电影不同,《无限》将故事设定在人与猫之间。为了追爱而放弃人生变成猫的少女无限、为了陪伴主人渴望变成人的猫咪黄豆粉,人与猫互换身份就能得到自己渴望的幸福吗?冈田麿里通过《无限》告诉我们:逃避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影片通过猫这一动物,向我们展示了生而为人的辛苦和挣扎。在影片中日本人对猫的喜爱,对爱情、亲情的渴望跃然纸上,进而使电影成为继承、创新、传播人本文化、揭露社会现状的载体。

日本人独有的猫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01 日本猫文化的形成过程

在艺术作品中,猫一只是多变的,日本传说中的猫也是如此,它们丰富多彩、不一而足。对日本人而言猫是独特的存在,日本人通过与猫的长期相处,创造出了关于猫的语言、传说、民俗、文学作品等,形成了独特的猫文化。

因此,日本的猫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日本文化中猫的多样性其实代表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

最初,猫在日本文化中是女性的化身,“猫女人”的故事就是代表,在故事中猫变成女人与庄稼汉相亲相爱,普了一出人与异类通婚的爱情故事。这时的猫是温顺的、善良的、知恩图报的,它们勤劳能干、温柔善良、敢于改变现状同命运抗争。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求。

到了沪江时代,猫不再美好,出现了猫妖附在人身上作祟的故事,此时的猫是迷信、偏见的代表。人们对于猫的存在褒贬不一,猫不再是人格化的象征,而是开始神话,代表日本人民对神的畏惧。

江户万治年间,吉祥物招福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招财猫)开始出现。讲的是藩主井伊直存在狩猎途中经过豪德门寺,被显灵的白猫搭救免去被雷击的危险,为了报恩,在猫去世后,井伊将其厚葬,并为其修建猫冢,常供香火。自此,招福猫便出现了,成为生意人祈福的吉祥物。

从最初的猫女人,到猫妖再到招福猫,猫在日本文化中的不同形象,象征着日本人不同的理想和追求,折射出日本人不同的内心精神世界。

如今,猫已经成为人们寄托情感、放松内心的象征,爱猫、吸猫已经成为日常。猫咖啡厅、猫道、动漫机器猫、凯蒂猫、猫咪站长等不断出现,甚至还将每年的2月22日定为“猫之日”,以此来宣传猫文化。

02 动画《无限》中猫代表了日本人的报恩性格和两面性。

在动画《无限》中无限的继母熏小姐的宠物猫黄豆粉是一只一心想要报答养育之恩的猫咪。它与熏小姐自幼相识,陪伴熏小姐度过了学生时代,见证了她的婚姻,在黄豆粉的心中熏小姐不是主人而是朋友。

遗憾的是,猫的寿命是有限的,它能够陪伴熏小姐的日子越来越短。为了让熏小姐开心,黄豆粉与肥猫平分了无限的寿命,让自己变成无限,实现自己长久陪伴熏小姐的梦想。

黄豆粉放弃猫生成为人的初衷在于报恩、陪伴,这正是日本人的报恩性格的体现。在《菊与刀》中提到: “难以报恩与万亿”,恩情是一副重担,“恩情的影响力”总是凌驾于个人好恶之上的。这种传统的的报恩文化影响着日本人一生,在电影中熏小姐于黄豆粉有养育之恩,因此它会变成无线报恩。

此外,无限因为父母离异,而对世界失望,但是作为女儿,她乖巧听话,报了父母养育之恩。男主角日之出喜欢陶艺,可是为了不给母亲增加负担仍旧选择支持关闭陶艺工坊也是报恩。

电影除了体现日本人的报恩文化,还体现了日本人的两面性,也叫二重性。在日本人身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忠贞而又善变,勇敢而又懦弱。

这种性格的两面性在对立中藏着统一。影片的男主角日之出一方面渴望完成陶艺梦想,一方面又不忍辜负母亲的期望,在煎熬中,他既黑暗的希望世界就此消失,又割舍不下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美好。黑暗与光明在日之出身上忽隐忽现,因此他戴上猫面具后仅仅是手变成了猫爪,在日之出的身上有善良的美好,也有压抑的黑暗。

而猫屋中那些放弃人的生活变成猫的人类,则是既渴望人类的生活,又害怕生而为人要担的责任。在生活面前他们是懦弱的,但是在面对胖猫时他们又是勇敢的,渴望着回到人类世界,又害怕自己无法适应为人的辛苦,很好的诠释了当下社会中人们矛盾、疲惫的生活状态。

纯爱甜美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极致的孤独

心思细腻的日本人总是对纯爱电影格外偏爱,1995年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上映,让日式纯爱风席卷东南亚,之后的出现了大量青春爱情片,如《四月五月》《天使之恋》等。《无限》延续日本电影一如既往的纯爱风,利用人猫变化设定、夏日焰火、庙会、猫岛等日系美好动画意向展示爱与孤独的主题。

01 纯爱不仅是爱情,更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情感的体现。

1995年,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上映,激发了日本青春爱情电影市场,为日本电影开创了全新的“岩井”模式。电影带来的纯爱风不仅在日本盛行,更是迅速席卷整个东南亚。大量纯爱风电影被搬上荧幕。

这些电影注重描绘恋爱前的暧昧与美好,将爱情来临之前主角内心的纠结和试探作为主调,注重体现男女主人公恋爱前的微妙心理。将被婚姻折磨的成年人,拉近被美化的初恋中借此来减轻他们的压力,重新唤醒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然而,日本电影对于纯爱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爱情,这些影片擅长描绘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的感情,友谊、亲情、爱情都是纯爱的体现。例如《花与爱丽丝》《下妻物语》《娜娜》都是描述亲密无间的友情。

日本人擅长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这些纯爱电影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社会乐于将这种纯爱理念由爱情发散至其他情感领域。通过电影,可以很好的修补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情感空洞,通过电影中的爱与梦境,可以安抚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伤。这就是纯爱电影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02 《无限》延续纯爱叙事风格,添加孤独内涵

2000年以后,日本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平静之中,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再是主流,人们渴望从都市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逃离,为此他们宁可与世隔绝。电影在表达温暖与爱的同时,更加注重折射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电影《无限》以青春少女无限的暗恋为引子,讲述了青春期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每一次幻想、每一次心动、每一次似是而非的接触都充满青春的甜美。再配以烟火、干净的城市、粉色的云朵,将初恋的朦胧、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影片却没有止步于此。影片中的少年少女有着未成年人的善良和纯洁,同时也有成年人的压抑和黑暗,将青春的美好与成年世界的压抑、残酷相融合。

无限、日之出作为尚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也承受着来自成年人的伤痛。无限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再娶,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打破了无限对亲情的向往,内心孤独的她学会了用张牙舞爪的笑来掩饰内心的孤独。

而日之出则承受着家庭未来顶梁柱的压力。他渴望陶艺,却只能在母亲期盼中中埋头苦学,他承受着家人的未来,父亲去世作为父亲的责任被母亲压到儿子身上,在现实的束缚下日之出变得沉默、孤独。

在影片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而这无奈却又无法表达。因此,才有人产生了“如果不做人就好了”的想法,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他们选择成为猫,可是成为猫之后心灵的束缚、内心的孤独依然如影随形,不曾消失。

最终,无限与日之出在猫岛与胖猫的抗衡中明白了现实生活的两面性——生而为人固然苦,可是在生活中爱与孤独一体两面,爱从未消失。

写在最后

卡夫卡说:“我们唯一能够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无限》通过人与猫互换人生的体验告诉我们,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生而为人的责任、烦恼、孤单不是世界消失或是不为人就能够消散的,只要我们存在,它们就会一直存在。

但是,生活是一体两面的,有时候我们看到黑暗面并不代表光明就不存在,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就会发现爱与光明如影随形。如果寄希望用逃避来让自己解脱,只会让自己像猫人一样陷入两难之地。

学会享受生活的喧嚣与孤独、痛苦与快乐、自由与束缚,才不枉经此一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