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绅士们》是不是盖.里奇的重复之作

《绅士们》是不是盖.里奇的重复之作

提起英国导演盖.里奇,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的成名作《两杆大烟枪》享誉全球。

搞笑的黑色幽默桥段,清晰的多线叙事和充满悬念的视听效果,这些都属于盖.里奇的独特标签。使他和埃德加.赖特等人,一同成为近年来好莱坞人气颇高的英国导演。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电影界早已经功成名就的盖.里奇,终于又带着他的犯罪类型片《绅士们》回来了。


那么,这部电影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传统黑色幽默,个人特色的节奏感

盖.里奇引领的黑色幽默风格,重点在于让观众处于全知的上帝视角,笑看电影里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角色们。

《绅士们》运用了戏中戏的嵌套结构,同时对这种模式进行调侃,通过剧中的剧本来带出整个故事,对观众隐瞒了很多关键信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自反性,才有了像枪杀等这种幻想细节,才有了后来的反转和惊喜。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剧本中的对白演示,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依旧延续了盖.里奇的传统风格,但是同时还增加了很多新鲜的、有创意的元素。

作为拍摄商业广告和MV出身的导演,盖.里奇除了经常在他的电影里售卖钙片生意外,节奏感强烈的影像风格也被根植在了他的电影中。

“节奏感”是盖.里奇电影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在影片故事高潮来临之前,始终让观众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兴奋剂。

在他以往拍摄的MV中,大多数画面都是为音乐服务的,影像变化的动机也是为音乐而起,而在他的电影中,类MV风格的段落却能很好的和电影本身的情节融为一体。

在电影《绅士们》中,盖.里奇直接拍摄了一段MV放入了剧情中,观众看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突兀,而是有一种顺其自然,甚至是惊喜的感觉。

影片中,当教练的学生们发现Mickey农场的位置后,他们拍摄了一段类似唱跳的视频,还将整个过程剪辑成MV放到了网上,快速的散播了出去。

有趣的画面、流畅的剪辑、舞蹈式的打斗,将之完美的与电影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酣畅淋漓的视听体验。

除了这段有创意的MV式剧情,盖.里奇也擅长通过音乐来把控电影的节奏。

影片中低沉的提琴声伴随着黑暗中晃动酒杯的手逐渐出现,在迷幻的音乐中急速向后退去的摄影机,擂台铃声作为音桥实现场景的转变,钟表的滴答声作为控制节奏快慢的节拍器。

盖.里奇把这些声音控制的很自如,各种不同的音乐烘托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以及场景的切换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声音是烘托氛围的工具,在尖锐的声音中,气氛变得激烈紧张,在低沉的音乐声,说教变得义正言辞,在双方冲突爆发时,犬吠声变得愈发急促。

对音乐和声效的掌控,是盖.里奇运转电影节奏的秘密之一,也代表了他的个性标签。


多线性叙事结构,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多线性叙事风格是盖.里奇电影中最大的特色,他喜欢将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及事件融合在一起,最终汇集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多线性叙事则需要有足够的情节疑团作为基础,这样才能烘托出紧张的氛围,让观众处于紧绷、疑惑的探索心理。

那么,盖.里奇是如何在《绅士们》中制造紧张的悬念,又是如何消解的呢?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概念,即叙事人称和叙事视点。

法国电影理论家雅.奥蒙,在《视点》中对“视点”下了以下定义:

视点首先是指注视的发源点或发源方位,指与被注视的物体相关的摄影机的位置,也指从某一特定视点捕捉到的景物本身。

叙事性电影的画框总是会再现某一方,或是作者取自人物一方的注视,所组成的整体又最终受某种思想态度的支配,它表达了叙事者对于事件的判断。

在著名叙事学理论家托多洛夫和热奈特的基础上,影视叙事视角有了一个基础的分类,即人称叙事和非人称叙事。

人称叙事又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及多视点人称叙事。

电影《绅士们》,盖.里奇的叙事风格通过不断变化人称视点得以体现,从而使观众时而被蒙在鼓里,时而又领先于人物,这也是非线性叙事的本质之一。

在影片开头,盖.里奇选择了从故事外部视点下的第一人称叙事出发,第一人称叙事能够增强角色的重要性,让观众对于角色产生一种信赖感。

当观众得到的信息是主角被“杀害”了时,达到了悬念优先于观众的目的,使得接下来的反转更加顺畅,而Fletcher的出场,则是盖.里奇借他之口讲述了Mickey的发家史。

此时,变成了故事外部视点下的“第三人称”叙事。虽然Fletcher只是角色主观的描述,但对于一部分缺少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就会对他提供的信息全盘接受,导致了其中错误的信息造成了信息差,所以观众就会被蒙在鼓里。

盖.里奇不断利用不同人物之间的叙事视点,和人称错位的信息差来造成对观众的蒙蔽,从而完成反转的效果,让观众领先人物时达到瞬间的惊喜感。

当片中Fletcher交代了自己为什么要索要2000W美元的原因时,此时的视点就转化为了故事内部的视点,盖.里奇也是靠这一点合理性去欺骗观众。

虽然,Fletcher的故事中不存在教练这个人物,可他却是本片故事走向的最大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所有关于教练的镜头,都没有任何Fletcher画外音的出现,而Fletcher也称自己不认识教练。

那么,在故事内部视点下的第三人称叙事中,教练为什么要出现在Fletcher的叙事当中?

其实,教练的出现提示我们,全片不只是故事内部视点下的第三人称叙事,而是穿插着其他的叙事视点。

从Raymond的眼神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早就已经认识教练了,而与教练有关的画面,则是Raymond人物视点的闪回。

当故事脱离了Fletcher的视点,变成故事内部视点下的非人称叙事,这一条叙事线是在向观众提供信息,此时,观众得知的信息已经比Fletcher更多。

“教练”这个角色的存在,就如同拼图中缺少的一角,是影响剧情走向的重要一环。观众跟随Fletcher的视点,得到了正确的信息和缺失的信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剧情猜想,才有了真相大白的悬念消解感。

在类型片中,尤其是叙事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的电影里,叙事人称和叙事视点的改变,就是编剧在剧情中设定的陷阱,让观众产生迷惑,最后再反转结果,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通过场面调度,制造充满悬念的视听效果

盖.里奇的电影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昆汀,他也曾被称作来自英国的塔伦蒂诺,尽管两人在创作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是在场景内制造悬念、紧张氛围方面,他们的方式又及其相似。

在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中,当Jules和Vincent前往嬉皮士的公寓里,要取回老大丢失的箱子时,这与《绅士们》中Raymond进入公寓找人,在剧情上有所雷同。

但是,在《低俗小说》中所设定的第一层阻碍却与《绅士们》不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延长冲突的爆发原因居然是时间未到。

而这个有趣的设定,一下就加强了人物的形象,而面对入侵者的到来,两组人物也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一个是直接开门,另一个是保持的警戒,表现了不同人物性格上的差距,也影响了视听层面的布置。

《低俗小说》中从入侵者来到公寓内部到场景中的一个定场镜头及人物的布局,显而易见的是人物之间的高度不同,而高度的不同决定了谁在画面中享有主导地位。

“SIT DOWN”一词在《绅士们》的一段对话中屡次出现,这是在人物的台词上强调了权利的配给,此外,还有肢体的动作也加强了人物所处环境中优劣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入侵者,《绅士们》中的Raymond进公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房间,这也是编剧做出的符合人物性格设定上的细节。

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人物之间也产生了走位调度,不同的人物被安置于前中后景三个层级,虽然此时场上的人物之间还没有爆发直接冲突。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入侵者遮挡的幅度越来越大,直至随意在镜头左右出入,遮住了可怜的嬉皮士们,最后完全掌握了画面的主动权。

运用镜头的调度来制造情节中的紧张感,使得观众感同身受,心里也会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期待接下来的故事走向,这是盖.里奇在《绅士们》想要通过镜头传达给观众的。

《低俗小说》里Jules询问起了有关早餐的问题,而《绅士们》中Raymond则谈起了他对美国人卷烟方式的鄙夷,看似毫无意义的对白,实际上掩藏了台词之下戏剧矛盾累积的过程,埋下了后续剧情发展的导火索。

优秀的导演处理剧本的视听想法,总是有一条他们的基准线,昆汀和盖.里奇处理这条线时所选择的视听想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但又不尽相同。

很多人认为《绅士们》仍是盖.里奇的一部自我重复之作,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部坚持初心的作品。

其实,盖.里奇在影片中有了很多新的尝试,例如对元电影叙事的探索,戏中戏的结构安排,让叙述者对故事可信度进行分辨,以及对间离感的尝试等等。


最后还是那句话“那么,最后怎么样了,我需要一个结局,不,你需要的是一个续集。”

虽说这部电影可能很难超越盖.里奇之前的作品,但能够在有限的观影时间内,实现故事中剧情的一再反转,就像是在跟观众玩游戏一样,可以说,《绅士们》这部电影算得上是用心之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