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控方证人》:眼见一定为实吗?你需要看到真相背后的复杂人性

《控方证人》:眼见一定为实吗?你需要看到真相背后的复杂人性

每当提起悬疑、推理小说,大家首先会想到东野圭吾、福尔摩斯系列,对这方面有更多喜爱的小伙伴应该还知道阿加莎·克里斯蒂,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之一,当之无愧的侦探女王。很火的英剧《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翻拍自她的作品。

(注: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的另外两位是英国的阿瑟·柯南·道尔和日本的松本清张)

阿加莎·克里斯蒂

今天想与大家分享一部震撼人心的黑白电影——《控方证人》。这部电影,于1958年2月6日在美国上映,根据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的原著改编。这部作品并不在阿加莎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里,但抱过六个奥斯卡小金人的导演比利·怀德与阿加莎联手让其大放异彩。

《控方证人》海报

一部半个世纪前的黑白电影,目前依旧在烂番茄网站上保持了100%的好评率、在豆瓣上获得9.6的高分,许多人称它为悬疑推理系列中的巅峰之作!

影片中,穷小子沃尔被控谋杀富婆以图染指其巨额遗产,他一再表明自己的无辜。顶级刑辩律师威尔爵士决定帮他辩护,可沃尔的妻子克莉丝汀却出庭指控沃尔杀人。正当沃尔陷入绝境之时,一位匿名女郎提供了克莉丝汀做伪证的证据,因此沃尔无罪释放。然而庭审结束后,律师却发现克莉丝汀是牺牲自己作伪证替丈夫摆脱杀人控诉,沃尔就是杀人凶手!

比起大家津津乐道精彩的反转结局,我更想聊聊影片中那些“表里不一”,颠覆、冲击大众认知的人物形象。你看到的、大家都认同的,就真的是对的吗?善恶难辨、事情的真相也难以看清。

悬疑片的背后其实蕴含了很多对于事实真相、对人性的复杂的思考。虽然是半个世纪前的影片,却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控方证人》剧照

用人物形象的冲突告诉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真相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

  • 首先,借由狡猾伪善的沃尔这个角色,批判人容易同情外表弱者和从众心理的思维误区。

沃尔,顶级的伪装高手。影片一开始,一位律师带着他上门求助于伦敦最好的刑辩律师威尔爵士,希望其能为当事人沃尔做无罪辩护。沃尔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英俊、干净、眼神明亮,对当下即将被控诉“杀人罪责”,言语之间带着一副“我问心无愧”的坦率。带着他去找威尔爵士的律师看上去比他还着急,他则不紧不慢的告诉大家,他相信法律不会伤害一个无辜的人。

他在剧中,把所有人耍的团团转。影片中一幕,威尔爵士用眼镜反光照射沃尔的眼睛,以此考察沃尔是否真的没有杀人。相信大家都见过影视剧中,警方会用光照射犯罪嫌疑人的眼睛,来观察嫌疑人是否在撒谎,无辜的人在受到质疑时,眼神不会躲闪,更急于为自己辩解!

沃尔当时的表现真是无懈可击,眼神中带着被怀疑的诧异和无辜,通过了威尔爵士的考验。能用伪装骗过这样一位聪明、能力超群的律师,可见其狡猾。

他用这幅无辜的形象获取了审判团的同情,最终无罪释放。为什么沃尔的伪装能成功呢?这背后也源于英国法律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12名成年公民组成,由他们来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人人都会犯的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从众心理”的偏误,片中可以看到庭审时,在“同情”的驱使下,陪审团的多数人脸上都是替沃尔揪心的表情,所以即使在沃尔没有任何可以证明无罪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做出了错误的审判决定。

《控方证人》剧照

  • 其次,聪明善良、业务能力超强的律师角色与狡猾的沃尔相对应,“先入为主”的思维偏误让聪明的人也会被蒙蔽。

威尔爵士,伦敦最著名的刑辩律师,对刑辩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业务能力超凡,所以当沃尔这个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自己无罪的棘手案件出现,业界内的律师立刻带着沃尔去找威尔爵士,表明只有他才能打赢这场辩护!

可就是这样一个业务能力精湛又聪明的律师,也被沃尔所蒙蔽。他费尽心思保护的当事人, 就是杀人凶手!为什么聪明的威尔爵士也没看出沃尔的伪装?原因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偏误。首先,在影片开头,同样是律师界内与威尔爵士相熟的律师,带着沃尔上门寻求帮助。在一位相熟、能力不差的律师背书下,沃尔的无罪显得更加确定了。其次,由于威尔爵士大病初愈,医生禁止他抽雪茄。但沃尔在与威尔爵士相谈时,不仅递上了打火机,还偷偷关上了门。一种带着“偷偷让你松快一下”的善意,也让威尔爵士觉得这个人很友善。不得不说,威尔爵士被这先入为主的思维导向给带偏了。

什么是“先入为主”?那就是先将事物设定成某种性质,然后再去找理由去证明和支持这种事物性质设定的合理性、正确性。这是一种误导性思维方式方法。威尔爵士对沃尔也进行了考察,但这个行为是基于他在找理由去证明沃尔是无罪的。试想一下,如果他反过来去考察沃尔有罪,他也许就不会被真相蒙蔽了。其实人都是感性的,但遇事唯有“客观”,记住凡事皆有可能。当你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也要反过来去寻找反驳这个观点的论证,才能更好的摆脱“先入为主”。

《控方证人》剧照

  • 第三,牺牲自己拯救丈夫的妻子角色,让人恍然大悟:原来“爱”会掩盖它本来的面目。

沃尔在第一次提到自己的妻子克莉丝汀时,就说:“她是个很好的演员。”是的,她的演技太好,以至于直到影片最后一刻观众才发现“冷漠、淡定甚至恶毒”的外表下,是一颗用爱包裹的炽热的心,她宁可引来万人唾弃与刑罚也要保全丈夫。克莉丝汀理智、聪慧又高傲,年轻时在酒吧卖唱被一群男人撕开长裤也不哭哭啼啼、去律师所见威尔爵士也一脸淡定、庭审后被旁听者推搡指责也能自顾自的整理仪容,细心地涂上口红、即使威尔爵士提醒她做伪证是要坐牢的,她也淡定的回答说:“是吗?又不会坐一辈子牢。”

这样一个可以用演技骗过所有人的聪明女人,为什么会被沃尔蒙骗?可以说她的疯狂皆是为了她的爱情,她与沃尔就是选择爱情与选择金钱的两个极端。她可以用作伪证的方式,用自己的坐牢换取沃尔的无罪释放,也可以在知晓丈夫出轨与抛弃自己后一刀杀了他。

在我看来,克莉丝汀为爱疯狂与被背叛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的形象,也有作者阿加莎自己的影子。阿加莎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出轨别的女人,于是她当时假借失踪,来揭开丈夫恶心的行为,让其被大家所指责。

《控方证人》剧照

二战后的大环境为人物心理埋下“偏见”的伏笔,用上帝视角层层揭开真相的面纱

①二战后的英国人对德国人的厌恶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偏见”的伏笔,真相被盖上第一层面纱。

影片于1958年上映,片中沃尔回忆起与妻子初次相识,就是他当士兵在德国驻扎的时候,回国后沃尔又把克莉丝汀带到英国,并且给了她一个家。德国是二战的发起国,可想而知当时英国人对德国充满了厌恶,认为德国人“阴险又自私”,所以当威尔爵士第一次见到沃尔从德国带回来的妻子克莉丝汀,她表现的冷淡又高傲,就让威尔爵士先入为主的对克莉丝汀带有偏见。

偏见再加上沃尔时时刻刻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情、依赖与信任,与克莉丝汀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的冷淡、自私形成强烈对比,更是引起了大家对沃尔的同情。他将贫穷、在酒吧卖唱的克莉丝汀带回英国过好日子,可克莉丝汀不但不感激还出轨,这样的女人在法庭上控诉丈夫杀人,谁信?!

《控方证人》剧照

②用“上帝视角”让观众以为自己看见了真相,这是导演设置的掩盖真相的第二层面纱。

与很多悬疑电影中,会从主角的视角出发去探寻真相不同,不到最后一刻观众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这部影片以纵观全局的上帝视角拍摄整个故事,故事的脉络也因此显得更加清晰。观众看到了每个人物的形象、行为,便会觉得自己看透了真相,猜中了结局。

人的心理生来具有“闭合”倾向,“自我组织”倾向。就是会把自己所观察的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联系,构成意义。有的人能够保持客观,通过不断扩大自己观察范围来丰富这个“闭环”。

但相当多的人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他们只是靠想象、猜测,把“自我视角”扩展为“上帝视角”,自以为了解所处事件的一切,而实际上并不具备可推敲性。这部影片正是借助“上帝视角”的手法,让观众以为自己知晓一切,却在最后一刻才道出真相,让人震惊!

《控方证人》剧照

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对真相进行探索,才能离真相更近

人们总是更相信“眼见为实”,却不知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因为人的善恶、事情的真相,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有时被恶意掩盖,这是《控方证人》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的。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事情总是喜欢随大流,没有自己的意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无法看清楚事实的真相和事物的本质,常常会做出让自己懊恼的事情,甚至受骗上当。那么要怎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试试这三个方法:

1、养成自问的习惯,确认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程度。

很多人在听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只听到了一个片段或他人的讨论,就开始妄加评论,做出判断或决定。比如前段时间,疫情爆发,有媒体称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这个消息一出来,各大药店的双黄连口服液瞬间售罄。

但是我们只要稍加思考一下,这件事情有没有事实依据作为立足点呢?比如,有没有医学的权威考证。第二天,专家就出来澄清,双黄连可以抑制病毒,并不能预防,而且没病,药是不能乱吃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多问一下自己是这样的吗?有事实依据吗?我对这个事情理解有多少呢?就能排除很多的谣言,也就能距离真相更近。

2、养成列十大清单的习惯,让思考更加活络

日本著名的人生规划导师松浦弥太郎,说自己非常喜欢写“十大清单”。比如你现在就可以写下“我最喜欢的十个食物”、“十大最适合职场精进读的书籍”等等。这个方法能让你学会观察,并洞悉事物的本质,洞悉你自己的内心,因为写一两个挺容易,写十个你就得“深度的去探究和思考”。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事,不要通过网络搜索来写下这“十大清单”。用网络去搜答案的确很方便,但过度依赖“搜索”,只会让自己失去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你获取到的,永远是他人给出的答案。

3、养成对比的习惯,训练自己分析、辨别资讯的能力能力

近日英国首相确诊新冠病毒,微博上爆了一个热搜“英国首相确诊后顾问从后门溜走”。对于这样一个新闻,有的媒体说:“卡明斯最近一直躲着约翰逊,确保自己不被感染。”有的媒体说:“现在还不清楚卡明斯是否因为鲍里斯阳性而匆匆离开。”

对于同样一件事,假如你只看单一媒体的报道,你就会认为其说的是真相,顾问卡明斯因为英国首相确诊而溜走了。但是你对比不同的媒体,就会发现事情存在疑虑。报道通常涵盖两个方面:“事件”和“分析”。所以相同的新闻事件,不同立场、不同类别的媒体会给出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从现在开始,养成对比的习惯。同一个事件去搜索不同的媒体报道。对报道的内容存疑也没关系,只要找到能说服自己的主张或观点,进一步确认分析,也能提升自己分辨情报的能力。

写在最后

我十分爱看悬疑类、推理类、恐怖类的电影。也刷过很多网友推荐“致敬经典”的老影片,很多可以明显的看出年代技术所带来的限制。但这部《控方证人》却让我十分惊喜,黑白画面的呈现和简单的拍摄手法反而让故事情节和人物魅力更加凸显。设置反转剧情的电影不少,但这部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反转”魅力,的确可以称为巅峰之作。

生活中我们不乏有只听信一面之词或只看到片面就下定论的时候。再聪明的人,都有被蒙蔽、做出错误决定的可能。通过一些小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我们规避很多风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