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何以为家》启示:只会生不会养?父母养育孩子的3大心理误区

《何以为家》启示:只会生不会养?父母养育孩子的3大心理误区

豆瓣评分9.1、 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何以为家》,又名《迦百农》,该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国内上映,并一度被影迷称为“眼泪收割机”。

电影刻画了一个鲜明的男孩形象——赞恩。这个拥有着悲惨生活经历的黎巴嫩男孩,12岁时便将自己的父母告到了法庭,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但却无力抚养,他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男孩赞恩并非职业演员,而是本色出演。他本出生于叙利亚,为了躲避战争,随父母一同移居到了黎巴嫩。没有合法身份的一家人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中勉强生存着,赞恩作为长子也肩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难民区的故事,与这样的极端环境相比,我们国家儿童的成长环境可谓是和平无忧。然而,虽然大的成长环境可能截然不同,但天下父母养育孩子的误区却极其相似。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影片中赞恩父母的角度出发,来深刻剖析一下父母养育孩子所存在的3大常见心理误区。

01 “我们都是为你好”的强迫心理


影片中,赞恩的父母把12岁都不到的女儿萨哈嫁给了房东阿萨德,当法官询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时,赞恩父亲的回答是:“我们也是为了萨哈好。”

“为你好”是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常见心理。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摆事实,不停的说“这是为你好”;当孩子背离了父母为其做的规划时,父母同样会使出八匹马的力量,把孩子拉回到“正常轨道”,这也是“为你好”;甚至当孩子因为胃口不好而不想吃饭时,父母也会逼着孩子把饭吃完,因为这是“为你好”。

都说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也能理解父母这种“为孩子好”的心理,但父母认为对孩子的好一定是真的对孩子好吗?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课程《自我的诞生》中指出,孩子的心灵成长过程中,养育者需要尊重孩子的感觉,依照他们自己的节奏自然成长,让孩子一项项的能力从内部破壳而出

也就是说,当父母的行为能够与孩子的感觉相对应时,这确实有利于孩子的心灵成长,但当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做着违反孩子感觉的事情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逼迫,而当这种逼迫很多时,我们很难认为这是真的对孩子好。

著名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

当孩子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理解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然而现实中,多半父母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并不是理解孩子,而是用“为你好”的心理强制孩子做出改变。当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感觉和需求做一件事时,他就能强烈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当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感觉和需求做一件事时,他的“自我”就被严重摧毁了。想象一下,还有什么比摧毁孩子的自我更残忍的呢?

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我们爱的表达形式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不知道“为你好”是不是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但我知道这是孩子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因为孩子真的没有感受到父母到底是怎么为他好,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只有不被理解和不快乐。

02 “我们没有选择”的僵固心理


影片中,在被质问为什么把不满12岁的女儿萨哈送出去时,赞恩的父母给出的解释除了“这是为萨哈好”外,还着重强调了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虽然多数父母做不出赞恩父母那样的极端行为,但在我们国内却存在着一个极其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在身边时,那些父母的回答总是惊人的一致:“因为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确实身处两难的境地,面对选择的时候,他们认为要么选择陪在孩子身边过苦哈哈的生活,要么离开孩子去获取更充足的物质条件,“陪伴孩子”与“打工挣钱”之间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难道真的只有这非此即彼的两个选择吗?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徳韦克指出,人有两种思维方式:僵固型思维方式和成长型思维方式。拥有僵固型思维方式的人通常以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当面对困难时很容易自怨自艾;拥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而不断增长的,他们并不会受困于当下的困难

在我看来,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如同多数常人一样,多半正是受了自己僵固型思维的影响,所以才会认定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第三选择,而最好的选择,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03 “孩子长大自然会就懂了”的糊涂心理


这句话估计对每个成年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当一个孩子总是没有原则的任性胡闹时,当你认为自己已经使了浑身解数却无力改变时,心中可能总会冒出“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的信念。

他们长大后懂或者不懂咱们暂且不论,即便是长大后真的懂了,那在懂之前生活就早已开始,这意味着孩子的行为经验早已经过无数次的循环迭代,行为的重复固化为个人习惯,而习惯究竟有多难改?相信每个人对此都有深刻的感触。

更糟糕的是,孩子的成长发展还遵循着“潜能递减原则”,即教育的越晚,孩子的潜在能力就会实现的越少。这种情况下,如果抱着“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的心态,可能就会给孩子带去“长大后也不会懂”的惨痛经历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也会发生,那就是孩子在懂之前就已经有了深深的心理创伤甚至失去对生活的向往,就像影片中赞恩状告父母时所说的:

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

结尾:

正如《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所说,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所以,爱其实也是需要学习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掌握了“爱”的知识和能力后,才能对孩子正确的表达我们的爱,而真正爱的环境才是孩子幸福的根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