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声临其境》夺冠,厉害了,“大娘子” 丨 专访演员刘琳

《声临其境》夺冠,厉害了,“大娘子” 丨 专访演员刘琳

“跟‘中年危机’握手言和吧,只有让自己变得独特才能化解焦虑。”


从一段电影《红樱桃》的配音被网友点赞刷屏,到获得《声临其境》第三季冠军,过去的两个月对于刘琳而言既充实又有些“遗憾”。

在《声临其境》第三季的舞台上,刘琳先后为《红樱桃》中的少女楚楚、《骆驼祥子》中的泼辣悍妇虎妞、《我的前半生》中的都市精英唐晶、《误杀》中的警察局局长等角色配音,凭借“再现原声”和“再度塑造”的创作方式,以及充沛丰盈的人物情绪刻画,征服观众。


在接受文娱头版(ID:yingjutouban)采访时,刘琳坦言,她对自己的声音其实并不自信,因此在收到节目邀请时还有点受宠若惊。

两周前,《声临其境》第三季最后一期节目在长沙完成录制,在能够容纳500位观众的录制现场,刘琳为这次配音之旅画上了句号。就在冠军揭晓的那一刻,她想的最多的不是冠军是谁,而是:真好!酣畅淋漓地“玩”了一把。


01、“我对自己的声音其实挺不自信”

参加《声临其境》第三季之前,刘琳几乎没有接触过配音表演,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还是在书籍中看到配音演员乔榛关于声音塑造的理解,而这些理解对于刘琳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有着很大影响。节目里,无论是“再现原声”还是“再度塑造”,刘琳总能通过细腻的演绎触动观众的内心和泪腺。在她看来,对《红樱桃》《误杀》两个片段的演绎最满意,“给她们配音的过程,自己也能受益良多”。

初登《声临其境》第三季的的舞台,刘琳带来的《红樱桃》配音片段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就在选定作品阶段,这个片段几乎被团队一致否定,在刘琳的再三坚持下,《红樱桃》片段才被保留了下来。


摆在刘琳面前的第二个问题来了:俄语配音如何处理?

“还好我的经纪人会(俄语),跟着她学习的”,刘琳告诉文娱头版(ID:yingjutouban)那段时间,除了熟悉三段配音的台词外,就是埋头苦练那几段俄语台词。

观看《红樱桃》配音片段的过程中,不少观众好奇青年演员如何发出少年的声音?这也是当时刘琳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在声音指导老师狄菲菲的建议下,刘琳将发声位置重新进行了调整,“因为小女孩的声音,发声位置比较高,在靠近嗓子眼的位置,我就试着这样训练”。



“她(楚楚)虽然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但身上的反差和矛盾很多,我特别喜欢塑造这样的人物。”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刘琳还加了一重自己的思考:楚楚经历过很多惨痛的磨难,所以声音特点是稚气女声中又有些沧桑感。带着这些琢磨反复练习,刘琳终于找到了她想要的“反差和矛盾”。喜欢矛盾的角色,也愿意尝试矛盾的角色,这在刘琳的配音表演中不少见,除了“楚楚”外,“虎妞”“宫二小姐”等角色亦是如此。


走到最后一期,她决定挑战从没尝试过的角色类型。相比过去声线厚重粗犷,爆发力强的角色,刘琳在最后一期中所带来的配音几乎全是情感内敛、声音松弛的年轻女性角色,“非常喜欢隐忍、深沉的女性,但平时很难有机会演到,所以在《声临其境》这里真的过了把瘾。”


刘琳在《声临其境》第三季最后一期为年轻女性角色配音。


然而,相比起“声音好像啊”“是原声吧”之类的点评,在刘琳与胡军搭档的作品中,获得的是另一层面的赞许。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声临其境》的舞台上存在着“相似派”和“重塑派”两类点评,面对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刘琳表示:“要抓住角色的特点,但也需要再塑造。”

多年前,在一本介绍影视配音的书籍中,配音员乔榛关于配音的理解吸引了刘琳注意。据她回忆,文字大致内容是:配音是对角色“魂”的再塑造,而不是重塑;配音是建立在演员表演基础上的再度创作,以作品为主,以画面中演员的表演为主,配音(演员)只是一个配合者,不能反客为主。带着对这段话的理解,刘琳在《声临其境》第三季的舞台上塑造了声线与原版有所不同的“仙草”和“宫二小姐”,“用心理解所配音的人物,人物的‘魂’才能体现出来,考虑到这一层面时,发声位置在哪里,声音是否好听,已经不‘重要’了。”


刘琳与搭档胡军在《声临其境》第三季中为电视剧版《白鹿原》片段配音。


主观因素可控,客观因素难调。在《声临其境》的舞台带给刘琳奇妙体验的同时,也让她有些困惑,比如是该用现场效果还是成片效果去控制声音强度?人物气息强弱,该用录音棚标准还是剧场标准?“在空间很大的舞台上面对几百人说话和拍戏跟对手讲话的声音状态,完全不同。”尽管最终刘琳选择了“观众可以听清,且不太夸张”这样折中的方式,但在谈话间,仍然难掩刘琳的困惑感以及遗憾,“可能我觉得没有那么准确和完美地呈现(角色)吧”。


02、“没想过干别的,只想做演员”


典型白羊座的刘琳,性格中热情、阳光、乐观、坚强的特质在她饰演的角色中也有着充分体现,曾凭借《父母爱情》中任劳任怨的江德花(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中金句频出、性格率直的大娘子等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1993年,当时还在上高三的刘琳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表演训练班招生信息。热爱文艺的刘琳毅然报名前往,“从小就没想过干别的,只想做演员,还好爸妈支持。”在训练班学习期间,电影《高楼边》剧组选角的机会,开启了刘琳的演艺之路。


在今年春晚舞台上,小品《父母爱情》来了波回忆杀,刘琳也在小品中“重逢”了她再熟悉不过的“江德花(华)”。

拍摄《父母爱情》期间,她将长发愣是一刀剪成齐肩短发。“还不够,再剪,要齐耳根,发梢最好齐整整的”,和化妆师说要那种“没有层次的直愣愣的短发”,“用最深的粉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怎么能是白白净净的呢?”


刘琳在《父母爱情》中饰演任劳任怨的江德花(华)。


在她看来,江德花(华)面部表情并不好控制,“有时更傻有时更楞一些,但耿直的性格使然,她也有‘眉飞色舞’的时候”。于是,刘琳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走路习惯、发声特点、神态表情等从脑海中“调”出来,结合角色特点,与人物进行了匹配与“贴合”,这才有了观众们难以忘怀的“江德花(华)”。


因为拍摄《父母爱情》,刘琳认识了当时的摄影师张开宙,又因张开宙(《知否》的导演)的推荐,刘琳“遇见”了《知否》里的大娘子。

据刘琳回忆,当时自己几乎是看完剧本就进片场,在没有任何情感铺垫的情况下,第一场戏就是跟丈夫赌气撒娇的戏份。在刘琳看来,这场情感表达相对复杂的戏帮她快速融入进角色,“她是个母亲,她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都是为了她的孩子。”

随着《知否》的拍摄进程,刘琳一步步“走进”大娘子的内心。在她看来,大娘子是除了祖母外的一家主母,但并没获得丈夫全身心的爱,也斗不过妾室,甚至子女有时也不理解她,“挺想为大娘子哭一场,太不容易了”。而由于入戏太深,在拍大娘子的最后一场戏时,刘琳几乎倾注了自己对这个角色的所有感情,“10页台词,从头演到尾中间不停,整个人都浸泡在泪水和痛苦里……”。


抛开母亲的形象,大娘子在剧中还被网友视作喜剧担当,比如夸张的表情、怼人的金句,得知孩子中举激动地被门槛绊一跤等等。在刘琳看来,这些实际都归功于编剧,她只是把编剧的内容外化,在大娘子的言谈举止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就是控制面部表情,让情绪更加外放些,“至于最终产生了喜剧效果,还被网友做成表情包,当时确实没有想到”,说到这里刘琳既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又觉得有点儿好笑。


03、“每个阶段都有会危机感”


与大多数女演员为了演戏而保持身材不同,刘琳曾经为了在电影《过年回家》中要更好地塑造角色而疯狂增肥,但“收效甚微”,拍摄时只能靠往嘴里塞棉花来完成角色化妆。

她将这类“疯狂”与演员的必备素质划上等号。

在拍摄电影《沂蒙六姐妹》期间,正值二月春寒料峭之时,包括她在内的6名女演员既要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又要泡在低温的河沟里,一遍遍地完成排练和拍摄,“想成为特别优秀的演员,这是必然的。”



参演完《高楼边》后,刘琳全身心投入高考中,并最终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3级的学生。出道就有机会与朱旭、吕中合作,还有《夜半歌声》《横空出世》《香樟树》《五号特工组》《父母爱情》《知否》等代表作,刘琳的业务能力毋庸置疑。即便如此,刘琳也如大多数女演员一样,在进入到一定年龄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中年危机”。曾经塑造过女学生、女记者、女主持人、女科技工作者、女革命家、女作家等多种角色的她,一段时间内成了“母亲”专业户。


《夜半歌声》剧组照(左二:刘琳)。


站在人生的坐标轴上,每个象限似乎对应着人生的不同阶段,目前站在第二象限与第三象限之间的刘琳,对于职业生涯的“中年危机”有着另一番理解:人无论处在任何阶段都有危机,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说是遇到危机,只能说明以前太顺了,“跟‘中年危机’握手言和吧,只有让自己变得独特才能化解焦虑。”

正是这些理解,让刘琳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开始参加综艺,尝试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不排斥流量,在她看来实力与流量两者并不矛盾;尝试角色转型:饰演更内敛、深沉,内心戏更丰富的角色。

离开舞台,回归家庭,私下里刘琳跟大多数妻子、母亲一样,照顾家人起居,辅导孩子功课。最近陪着孩子在家上网课的她,也在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甚至还会将自己所学用在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跟他变魔术,让他想象变成大树时会怎样,变成面包又会如何……”

“这有点像电影学院里老师教的无实物表演?”


“是!”听到这里刘琳又乐了起来。


-END-

轮值主编:依梧

作者:圆子弹

编辑:艾洛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