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们和老师的转变引发的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们和老师的转变引发的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相信很多人对这个电影并不陌生,这部2005年法国的票房黑马,一经上映立刻掀起巨大的好评。疯狂卷走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歌曲等十多个奖项。影片本身则是获得凯萨奖6项提名[*最佳影片、导演、处女作、制作设计、男主角、男配角],并入围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影艺学院奖的最佳外语片项目。豆瓣评分9.3分的高分。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不只是对孩子们从成长有教育意义,更多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需要深深思考。本文我将分析马修老师到达“池塘之底”对孩子们还有老师们的影响,引发的对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的思考。

01 从野孩子到合唱团队员,马修带给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孩子们实现自我救赎的转变

1、在马修的引导下,孩子们从自我否定到寻找到自我价值

马修老师到学校之前:这里的孩子都是老师和家长们眼里毫无希望的学生,他们认为这群孩子脾气暴躁、打架斗殴、无恶不作、甚至于毫无未来可言。

学校的校长一遇到有学生犯错就采取关禁闭、体罚和限制自由活动。这种教育方式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渴望自由的天性,他们只能幼稚的反抗,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成了更坏的孩子。这群生活在“池塘之底”的学生,只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他们有些是孤儿,有些很久才能见父母一面,即使能见到父母,他们也被看作问题满满的学生,根本得不到认可和尊重,更别说有高追求。

马修老师到来之后:马修老师虽然不能免除校长对学生的体罚,但是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为犯错的学生庇护。他给了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他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佩皮洛更多的关爱,警告暴力男蒙丹远离派皮诺,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他给予有音乐天赋的莫杭治特别的关注,对莫杭治声音赞美,对他歌唱肯定,让莫杭治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

对真正偷钱的科宾,马修终究没有向校长告发,让这个吹口琴的男孩免了一顿毒打甚至送警察局。尽管他无法真正帮助孩子们从校长的淫威中解救出来,但是在心理上他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安全感。

在马修老师为了组合唱团将大家分组时,出现了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任何歌曲的小佩皮诺,另外一位是老走音的科宾。马修没有让他们坐在教室的一角观看,没有将他们置身事外,而是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放弃或是被抛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2、自我认可后的不懈努力才是成就人生真正原因

因为马修老师的慧眼识珠,让莫杭治从一个爱偷窃、内向,因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到相信自己有音乐天赋,去音乐学院进修,最终成为了受人崇拜和尊敬的著名音乐指挥家。为莫杭治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铺好了阶梯,使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正是合唱团独唱的经历才为莫杭治的音乐生涯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学习中渐渐有了主动自学的能力离开马修老师的莫杭治如果不努力,肯定只会在原地踏步。如果不坚持学习,即使再好的天赋才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莫杭治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的督促自我,才会从一个问题孩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莫杭治的成长到后来的成功,是在马修老师的教导下,让他克服掉撒谎、偷窃,逃课的不良习惯,学会自己主动学习、控制情绪、学会感恩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成就了成功的人生。

孩子们也在歌唱过程中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他们不再调皮捣蛋,不再惹是生非,可以这样说,孩子们后来取得的成就大部分都跟这段经历有关,因为马修老师改变了他们,他用这世间最温暖也是最有力量的爱去安抚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从问题学生变成了好学生,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02、从屈从到举报校长,马修带给老师和校工的影响,也是他们对权威者的抗争

1、老师和校工对校长的屈从,是群体对权威者的服从

《乌合之众》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哈珊校长就是学校这个团体里面的权威者,他的话就是命令。大多数人即使是明知后果的严重性,也倾向于服从权威的命令。执行校长的“行动--反应”原则,即错误惩罚。只要校长下令,沙贝老师就会无条件执行。即使知道原本不用执行如此严格的惩罚,但沙贝老师还是会服从命令。

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在校长的权威下,善良的马桑大叔只会让孩子们捉弄。朗古卢瓦老师在校长的高压政策和问题学生的环境中已经麻木。

所有的老师和校工都生活在哈珊校长的情绪里,在校长的世界里,没有善,没有美,只有利害关系。听从校长命令的,就是好的,违背校长意愿的,就是有威胁的,决不允许的。所有的人都将不满、忧郁积压在心中。没有哪个老师出来对抗校长的权威,对校长的观点提出异议。都服从于当权者哈珊校长的命令。

2、老师和校工的转变,是对校长权威的抗争

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被群体情绪所传染,马修老师刚进入学校,已经感受到“池塘之底”这个群体的情绪了。马修老师和校长的初次见面,就是校长责怪他迟到,而且不听任何理由,“守时在这里是最基本的准则”。马桑大叔受伤的喊叫打断了校长和马修老师的谈话,校长首先的发问是“你又搞什么名堂”,而不是第一时间先让马桑大叔处理伤口,然后让马修老师摇铃召集所有的人,在找出使马桑大叔受伤的肇事者,他使用的方法是:只要没找出肇事者,所有的娱乐活动将被取消,禁止接受任何外来探访。以此要求孩子们尽快揭发肇事者。

马修老师这时候提出了异议“那只会让他们相互诽谤。”在群体中,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由于马修老师没有收到群体情绪的传染,没有屈从于哈珊校长的权威。在和老师们、校工的慢慢熟悉中,受马修老师的影响,老师们的转变开始出现。

体育老师沙贝,也是哈珊校长“行动--反应”原则的执行者,当校长买煤的钱被偷走孩子们不能洗热水澡时。沙贝带马修看了校长的私人储备,用来给孩子们烧水洗澡。

和马修老师第一次见面,马桑大叔说已经不会说笑的朗古卢瓦老师。再出场的时候,被孩子们的歌声吸引,说自己热爱音乐。合唱团为慈善基金会演唱时,跟随着孩子们的歌声开始哼唱。再后来协助马修老师,在合唱团开始帮孩子们弹琴。

老好人马桑大叔,私下给慈善基金会写信,推荐马修老师组办的合唱团,因为校长突然发怒让合唱团停练。到面对校长说他不关心孩子们。

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感觉会使反抗权力变得更加容易,也会让我们在面对不能容忍的事情时勇敢地站出来。沙贝、朗古卢瓦老师和马桑大叔最终勇敢的站出来进行了抗争,联名揭发了哈珊校长虐待学生的做法,致使校长被开除。

沙贝、朗古卢瓦老师和马桑大叔从一开始的屈从校长,到协助马修老师再到举报校长的过程,就是他们的一个成长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保留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作为一个成年人,面对严厉残暴的上级是该屈从还是引导改变,这些问题都应该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03、关于对孩子教育的几点思考

1、教育需要引导、因材施教

马修老师根据孩子们的音质分,中音低音高音,不会唱歌的佩皮诺任命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唱歌跑调的郭邦 被任命为“乐谱架”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存在感。成立合唱团引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团结的快乐。

每个孩子在性格、兴趣、爱好方面都有差异。每孩子都有自身的价值。在我们的教育中也要根据孩子个体差异进行多角度的引导。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孩子可能会喜欢学习,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加以引导,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促进孩子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2、教育需要肯定和鼓励

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哈珊校长及其他老师执行着“行动——反应”的原则,着重处理犯错的孩子接受惩罚,却没有正确的榜样来表明正确的行为应该怎么做。所以导致孩子们只是知道不能做什么,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只有错误榜样,而导致孩子们的效仿。

莫翰奇因为马修老师对他歌喉的肯定,让他感受到了自信。老师对他的肯定,使他主动学习新的歌曲。这让我们看到,孩子得到对他的肯定和鼓励,他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在我们的教育还有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要多的肯定孩子,鼓励孩子,激发孩子更多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成长中始终有乐观的精神,并且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3、教育需要尊重、宽容和爱

莫杭治冲动之下用墨水丢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通过取消其独唱的方式让其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为慈善基金会演唱的时候,马修老师又重新让他有机会独唱,展示自己的歌喉,在莫杭治的眼睛里,马修读到了莫杭治的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以及感激。这种宽容与尊重的教育方法,在发挥学生潜能的同时,也能教育他不能恃才傲物。

池塘之底这所学校是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设置的。对于寄宿的问题少年们,家人对他们绝望,教师对他们没有信心,缺乏关心和爱,导致孩子们缺乏安全感,更加叛逆,日常生活中用粗鲁的语言和行为来掩饰自己的脆弱不安。马修老师用尊重和宽容抚慰了孩子们。鼓励孩子们,允许孩子们犯错,不用粗暴的手段惩罚孩子们。

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在心智上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当孩子进行犯错时,作为教育者和家长,不应当对于他们进行打骂式的处罚,应当以宽容、和善的态度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及时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通过宽容和爱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努力营造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最终,马修的这些教育行为引起了孩子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良性转变。

如何管教孩子,让孩子保持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一个谦虚谨慎,又自立自强的人,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愿没有孩子生活在池塘之底,每个孩子都生活在春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