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特洛伊》:编剧花了多少心思诱导我们去多读几本书

《特洛伊》:编剧花了多少心思诱导我们去多读几本书

前不久看了电影《特洛伊》——2004年由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布拉德·皮特等多位巨星主演的史诗电影。

虽然时隔十多年,这部电影却未见苍老,就像冻龄的美女韵味犹存,画面的质感、场面的逼真、演员演技的炸裂、时代背景的高度还原等等,对初次观看者来说依然有十足的新鲜感和强烈的吸引力。

更加神奇的是,影片把各路英雄人物演绎得鲜活动人,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从而有了去读读相关书籍,对角色人物扩充认识的欲望。

而去了解这些人物故事背景、前传以及最终命运走向,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去翻阅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巨著《荷马史诗》,因为《特洛伊》的故事就是改编自其中第一部《伊利亚特》。

昕玥就像受到蛊惑一样,颇有兴致地把两本厚厚的书本看完——也许,如果没有电影作为媒介,还真的不会有去啃下去的欲望,因为那是陌生的国度和古老的传说,还有一大串难以分辨和记住的名字,距离我们太过遥远。

电影到底对《伊利亚特》做了什么,竟然拉近了不同国度人们的距离并成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挣脱神的框架,跟观众套个近乎

《伊利亚特》里面句句不离神,所有事件起因、过程与结果都跟神有关,甚至很多时候神也掺和其中。

神有超能力,能上天入地,能幻化成凡人的模样去蛊惑或者引导凡人,干预人类的秩序。

而凡人之中也充满了神的元素,比如特洛伊战争的肇事者海伦,拥有绝世无双的美貌得益于其神的血统,因为她是宙斯的私生女。

又比如刀枪不入、所向披靡的大英雄阿克琉斯是半人半神的混血儿,父亲是一方的王(宙斯和凡人繁衍的后代),母亲是海神的女儿。

但是电影《特洛伊》完全脱离了神的框架,脱下了超自然力的外衣,所有人都变成了凡人,区别只在于美丽的凡人和没那么美丽的凡人,能力强的凡人和没那么强的凡人。

譬如海伦美貌绝伦,但是赫克托耳的妻子只是相貌端庄;譬如阿克琉斯战无不胜,帕里斯却怂得跑到哥哥身后抱大腿。


电影摘掉神光环的好处是拉近了故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暗示了它们所传递不仅仅是传说,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追溯,对古老时代现象和文化的探究。

电影抓住的就是人类追溯历史永不疲倦的嗜好。

那么,特洛伊战争真的在历史存在过吗?

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的考古发现,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放下漫无边际的想象包袱,用审视历史的眼光去相信和搜索在电影中出现的细节,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史诗书中说阿伽门农抢夺阿克琉斯的女伴布里塞伊斯是因为心智被神施法迷惑,他与阿克琉斯起矛盾冲突本来就是宙斯的蓄意操控,而非自己的意愿。

神掩盖了人的性格和心理,不利于去挖掘人性的本质和因果相承的关系。

只有撇开神的干扰,才能揭露作为迈锡尼王国当家人自私贪婪和狂傲自大的本性,才能更深刻暴露战争爆发的根源本质。

因而一大堆凡人曾经做过的事便映入眼前,如几乎同时代的东方,周朝为了夺取政权成为当家人,举着清除妖女(妲己)的旗号攻打商朝,美其名曰顺应天命。

古往今来,无论地球上哪个地方,战争大多数起源于某些人(拥有权力之人)的贪婪和自私,历史有重合之处,所以传来了似曾相识之感。

又比如电影中复原的,带有长鬓毛的迈锡尼军队头盔、青铜铸造的武器、两匹马的战车等,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可以从古迹图案和出土文物得到证实。

于是,不厌其烦地,你总想去了解更多。

加厚感情色彩,激发共情

《伊利亚特》故事中几乎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特洛伊的王子拐走了墨奈劳斯的妻子海伦,墨奈劳斯为了自己的脸面去哀求大哥阿伽门农去雪耻和夺回妻子,阿伽门农借着这个借口扩大自己的版图,阿基琉斯和奥德修斯等部落首领去分一杯羹……

荷马几乎没有站在谁的立场,没有去刻意褒贬谁是谁非。

所以在看书的时候难有心情起伏和激荡。

但是电影却不然,它加厚了感情色彩,激发了观众的共情。

比如海伦,原著的海伦其实就是一个物件,几乎没有个人情感输送。

首先被爱神阿芙洛狄忒利用。

阿克琉斯的父母婚礼宴请了很多男神女神,但是偏偏漏了纷争女神,让她很没面子。

于是纷争女神想了一个办法去报复,她向宴席抛下了一个金苹果,说这是送给最美丽的女神的礼物。

赫拉、雅典娜和阿芙洛狄忒都想得到金苹果,她们找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做裁判。

阿芙洛狄忒心生一计,说只要帕里斯能把金苹果判给她便可以帮助其得到全天下最美丽的女人——就是墨奈劳斯的妻子海伦。

其次被宙斯利用。

宙斯希望特洛伊战争能打起来(前因很长),诗中反复出现当战争能够继续的时候他便倍感欣慰,仿佛导演看到自己制作的戏剧能够顺利上演一样。

所以他需要借助海伦引发矛盾激起战争,诱导各方面的神去推动他们的行为。

神们都在海伦身上下了符咒,让她不得理智,做出了天下共愤之举。

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海伦又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墨奈劳斯的身边,心中没有一丝涟漪。


但是影片却正面地展示了海伦作为一个平凡女子遭遇婚姻不幸时的内心苦痛和情有可原。

海伦拥有绝世无双的美貌,五湖四海的男人都为之沉醉,墨奈劳斯也是经过重重考核才能抱得美人归。

但人就是这么奇怪,得不到就是最好的,得到了却不想珍惜。

墨奈劳斯就像某大亨说的那句话那样:“我脸盲,不知道谁漂亮谁不漂亮……”

他把闭月羞花的妻子晾在一边,到处沾花惹草。


海伦内心自然是悲苦和落寂的,而在这个时候,一枚帅哥出现了,他把她视如珍宝,给了她浪漫和温柔,给了她作为女人存在的价值。

这种反差给人很大的迷惑,任世间哪个平凡女子能抵挡得了?

作为被七情六欲操控的凡夫俗子,我们太能理解这个苦命女人的忧郁、迷茫和彷徨。

当海伦半推半就地跟着帕里斯去了特洛伊继而引发战争之后,她又陷入了新一轮煎熬中,她懊恼和自责,同时又患得患失、不知所措。

人性的善良深深刺痛了她,她从来没有想过去伤害别人,所做的不过是想去寻求自己的幸福。

但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小女子没有权利获得情感上的幸福,没有人会关心和在乎。

海伦的命运,一度成为昕玥关注的情节。


除了海伦,编剧往赫克托耳身上也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书中的赫克托耳只是一个战争的机器,但是电影中的他却是有血有肉。

首先他是个模范丈夫。

出门在外,他经常有很多机会接触各色美女,无论是他的身份地位还是当时的道德规范,几乎都允许和鼓励他无需感情专一,但是他总是一句话就推掉了所有的诱惑:“我的妻子在特洛伊等着我。”


其次他是个有担当的兄长和儿子。

特洛伊国王有N多儿子,但是基本上和帕里斯是同样的货色,唯有赫克托耳是人中俊杰。

对于弟弟帕里斯犯下的大错,赫克托耳有过责备,但是终究抵挡不住弟弟一声“哥哥,求求你了”,便默默用自己的肩膀扛下所有的担子。

在战场上,墨奈劳斯见到帕里斯分外眼红,提出要跟他单挑,以图亲手杀死他,赢回自己的名声。

帕里斯倒是上场了,可是没几个回合便被墨奈劳斯打得满地找牙,在眼看性命不保之际,他从场上逃了回来,躲到哥哥的身后——与当初拐走海伦时吼出豪言壮语的情景对比,坐实了他无赖的性格。

恨铁不成钢,赫克托耳终究帮亲不帮理,为了亲情用了卑劣的手段一刀捅死了墨奈劳斯。

然而,除了在救弟弟的时候不得已用了不太光明磊落的手段,赫克托耳对自己的对手阿克琉斯却充满了敬意。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阿克琉斯的发小,知道此人在对方心中的分量之后,回到城中默默交代了一切后事,视死如归上到战场地给阿克琉斯一个交代。


那个告别的场面就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激起昕玥内心澎湃之感。

电影注入的情感都是平凡人的情感,或者女子之于婚姻,或者壮士之于离别,或者父母之于失子,或者男子之于爱慕等等,即使在遥远的时空发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阿克琉斯之踵,从虚无到具体的过程揭示人性的弱点,回归神性

希腊神话中,阿克琉斯是凡人佩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丝结合生下的儿子。

为了让阿克琉斯有金刚不坏之身,女神在儿子刚出生时就把他倒提着在冥河浸泡,但是,女神捏住的脚后跟浸不到冥河之水,于是就留下了一个“死穴”。

阿克琉斯之踵,在神话中是个具体的梗,阿克琉斯也是死在这个梗上——被阿波罗把毒箭射到脚后跟而毒发身亡。

因着这个传说,阿克琉斯之踵逐渐成了弱点的代名词,可以用来比喻任何抽象的弱点或者不足。

然而,电影《特洛伊》脱离了神性,没有了阿克琉斯之踵的梗,但是这个脚后跟经历了抽象化再到具体化之后,阿克琉斯还是死在了脚后跟中箭的直接原因上。

电影中,阿克琉斯没有脚后跟这个具体的死穴,但是他有人性的弱点,就是性情刚烈和儿女情长。

影片设定布里塞伊斯是个未经世事的少女,是干净纯洁的象征,阿克琉斯对她一见钟情,并且用真情打动了女孩。


正当两个人如胶似漆地享受着爱情美好的时候,阿伽门农却横插了一脚,用自己是盟军首领的优势夺走了女孩。

骄傲如阿克琉斯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直接跟阿伽门农闹翻了,关上门不出战,甚至收拾了行旅准备回家去。

阿开亚人的军队因此遭到特洛伊的重创,几乎喘不过气来。

但是发小(也说是堂弟,荷马史诗中有描述两人深厚的情谊)帕特洛克罗斯却忍不住了,认为自己学了一身本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白来一遭,于是偷偷穿上阿克琉斯的衣甲去挑战赫克托耳。

可惜他不是赫克托耳的对手,白白送了一条性命。

阿克琉斯知道发小死后像发疯似的找赫克托耳复仇,初心丢了,方寸也丢了。

后来进了特洛伊城,所有入侵者都在忙着烧杀抢掠,阿克琉斯却四处寻找布里塞伊斯,希望能救出美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找到女孩时,两人沉浸于相逢的喜悦中,阿克琉斯忽略了暗处的冷箭。

而帕里斯那支箭刚好射到他的脚后跟,折断了逃离的快捷,紧接着第二箭射来,正中要害。

从脚后跟到儿女情长再到脚后跟,阿克琉斯死于他的命运所限,天意和人为似乎同一个鼻孔出气,说到底,人既制造了自己的命运,又逃脱不了上天早已安排的命运。

故事搬离了神坛,但是最终摆脱不了“神”,人们“愿意”有神也相信有神。

所以,编剧并非是借着一双现代化的翅膀远走高飞,而是遨游一番之后还是回到“故园”。

结束语

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就应该能激发观众去了解它出处和根源,包括角色原型、传说来源、原著和演员的演艺经历等,从而扩充了方方面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是作为艺术创作的引导作用和传递价值。

《特洛伊》对《伊利亚特》改编了很多,给了故事人物新的激情和生命,因而激发了观众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

在这股热情带动下,才能拨开对古老时代的表述和情感偏向的莫名感,激励着自己继续把名著读下去,完成一次阅读的质量升华。

这样的电影挺好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