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当66岁的成龙不得不去“拼命”,没落的香港电影未来的路在哪里?

当66岁的成龙不得不去“拼命”,没落的香港电影未来的路在哪里?

成龙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jack chen”

在2016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jack chen”已经是东方功夫的代名词。不同于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中不一样的英雄形象。

没有拯救世界的小人物一样可以是英雄。

成龙第一次在电影中上镜是1963年的《永恒的爱》。

时间让他无数的作品成为了经典,可是对电影依然保持着热情的他并没有选择功成身退。当年过60的成龙身体无法支撑高强度的打戏后,他多次尝试转型,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尤其是去年春节档的《神探蒲松龄》一部奇幻巨制7天档期内仅收获1.28亿票房,甚至不到儿童动画片《熊出没·原始时代》票房的三分之一。

多次折羽而归的成龙今年的春节档又带来了他的新作《急先锋》。

导演唐季礼,主演成龙,这是他们的第九次合作,二人合作的电影《红番区》曾经票房横扫全球,更是开创了内地“春节档”这一概念。

电影《急先锋》剧照

曾经的成龙二字便是票房的保证,可如今在“不要命”组合重新聚首,成龙再度挑战高难度动作戏,这些噱头加持下的《急先锋》依然没有被视作春节档票房冠军的最有利竞争者。

这背后是成龙的无奈,更是曾经风光无限的香港电影日渐式微的缩影。

今天就以成龙为主线说一说香港电影的兴衰,香港电影未来的路在哪里?

香港电影以武侠题材起家,后因李小龙的功夫电影而被世人皆知,这两种都属于动作电影的范畴。
早期的香港动作电影与戏剧表演有着很深的渊源,当时为了追求更真实的打斗场面,剧组便邀请戏剧出身的武术演员负责设计电影中的武术动作,这便是如今武术指导的前身,此时的成龙还是“七小福”戏班中的元楼,“七小福”的师傅于占元便是当时香港武术指导中南派的代表人物,当演员把这些脱胎于戏剧的武术动作带入到电影中时,令观众耳目一新,香港电影也因此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七小福”合影

时间来到1973年,巨星李小龙突然离世,这给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李小龙将“中国功夫”推向了世界,把香港电影带到了一个顶峰,同时也拔高了观众的口味。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下一个李小龙的出现,每一部动作电影都在模仿着李小龙的风格来制作,电影公司急切的想要培养出一个李小龙的接班人,当时的成龙便是其中之一。

李小龙

成龙在公司的安排下拍了许多“李小龙式”的电影,结果反响平平,在多次票房失利后公司对成龙也失去了耐心,此时正在韩国拍摄的《风雨双流星》中成龙的主角位置也被公司请来救场的武打巨星王羽所取代,成龙则是出演了反派男二。


1978年,成龙迎来了转机,当时思远影业的老板吴思远孤注一掷,请来了武术指导袁和平,“借”来了成龙准备拍一部“不一样”的动作电影,袁和平是香港武术指导北派代表人物袁小田的儿子,他请来了自已经退隐在家的老爸出山给成龙搭戏,电影《蛇形刁手》横空出世,并大获成功,让成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电影《蛇形刁手》剧照

凭借着《蛇形刁手》的成功,原班人马继续打造了《醉拳》,这部电影曾经火遍了整个东南亚,日本格斗游戏《拳皇》的醉酒老头镇元斋的原型便是袁小田在《醉拳》里扮演的角色,影响力可想而知。

这两次成功更是成就了后李小龙时代成龙的地位,一代功夫巨星就此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1980年这位东方功夫巨星的崛起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彼时的好莱坞李小龙的东方功夫热潮还没有褪去,成龙被当做李小龙的接班人接到了好莱坞的邀请,与最初在香港时的困境一样,成龙被当做是李小龙的替代品,而此时已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成龙与好莱坞给他的角色风格,格格不入,好莱坞在更意的是特效而不是他所擅长的功夫特技,

经历了《杀手壕》与《威龙猛探》的两次水土不服之后,他决定退出好莱坞。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1985年成龙为观众带来了足以载入影史的《警察故事》系列,从《警察故事》系列开始成龙的功夫热潮席卷全球,与此同时香港电影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电影《警察故事》剧照

到了90年代成龙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期,成龙与唐季礼合作的《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红番区》接连创造了多项票房记录,即便是在被好莱坞统治的北美地区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红番区》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当时选择在内地的春节期间上映,从而开创了内地“春节档”的概念,同时期的香港电影更是百家齐放,武侠片、警匪片、黑帮片、喜剧片、僵尸片,无数的经典诞生于那个被称作“东方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北美地区华语电影票房榜TOP10

1998年成龙再次收到了好莱坞的邀请,不过这次是以巨星的身份,多部动作巨制以他为主角拍摄,其中最成功的《尖峰时刻1》收获票房约2.44亿美元,排在98年北美票房的全年第7名,之后的《尖峰时刻2》总票房约3.47亿美元 排在当年北美票房榜第5位,打败了同时期的《速度与激情》、《古墓丽影》、《珍珠港》等大片。


当时不只是成龙,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黄志强、于仁泰这些香港电影圈的佼佼者都相继来到了好莱坞发展,人才纷纷出走却又后继无人导致了香港电影行业的青黄不接,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的香港虽然被称作“东方好莱坞”,但市场的体量太小已经限制了个人的发展,想要更进一步只能选择去更大的市场。

电影《尖峰时刻》剧照

此时的香港电影行业也已开始走了下坡路。

在成龙等巨星纷纷投奔好莱坞之后,本土市场也逐渐被外部市场攻占,本土电影质量下降,整体票房萎缩,

下图数据是1991至2000年十年间本土票房榜前十名的票房合计走势

1991-2000年香港本土票房榜TOP10合计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整体票房从94年开始下降,尤其是在96年开始香港电影人逐渐流向好莱坞,票房逐渐跌至低谷。

之后的香港电影业也尝试了自救,02年的《无间道》应运而生,《无间道》全年票房突破5500万,在03年的金像奖上更是获得了16项提名并最终获得7个重要奖项,可是一部影片的成功并不能阻止票房整体的下滑趋势,在好莱坞大制作的冲击下本土影片开始溃败,本土影星也开始纷纷转战潜力无限的内陆市场。

电影《无间道》剧照

04年经历了《环游世界八十天》票房口碑双输的成龙回到了香港,面对没落的电影行业,他做出了和本土影星一样的选择来到内陆市场发展,先后带来了《新警察故事》、《神话》、《宝贝计划》等内地观众熟知的影片。

香港电影的没落是多方面的。

  • 被好莱坞为代表的的工业电影击溃

本土市场的局限了香港电影的发展,曾经的香港电影辐射着整个东南亚,可是当韩国,日本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影文化,大陆本土电影行业崛起,印度的宝莱坞虎视眈眈,在文化无法输出的情况下,本土市场太小限制了电影的投资,面对好莱坞动辄上亿美金投入的现代工业化电影,单纯的武打场面显得毫无招架之力。

  • 急功近利,缺少经营理念导致的题材枯竭

香港电影在巅峰时期变现速度很快,很多公司为了商业目的最短7天便能拍出一部电影,早期的从业人员又大多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缺少经营理念,过度的压榨警匪、功夫、武侠等题材,观众在最初的惊艳过后便是审美疲劳,要知道香港电影的巅峰便来自当初对功夫电影的创新。

  • 从业人员流失,后继无人

成龙等巨星相继转战好莱坞与内地市场,缺少了星味的电影票房更加难以保障,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更加减少了新人出头的机会,并且香港电影行业又有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如今师傅自己都吃不饱饭,带会徒弟反而会饿死师傅,恶性循环也导致了后继无人的现象。

随着近年来包括成龙在内的一众香港影星烂片频出,曾经被奉为精品的港片口碑如今也降到了低谷。面对这样的困境,香港电影还会有出路吗?
其实早在2000年就有过答案,2000年诞生了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作《卧虎藏龙》,香港,台湾,中国大陆,美国四方合拍,来自台湾的导演李安,港式的题材制作,汇集两岸三地的演员,整合了华语电影圈的《卧虎藏龙》一举夺得奥斯卡3大奖项。虽然《卧虎藏龙》不完全属于香港电影,但它在很多人心中就是那个带着“港味”的武侠片。

电影《卧虎藏龙》剧照

其实如今大多数港片也都在走这条整合各自优质资源的路,翻看近年来的香港电影,基本每一部都会有内地资本的介入,可是随着投入的加大,评分却在下降,翻看影评会发现,很多人都认为随着资本的介入现在的港片失去了“港味”,更多的特效,更大的场面换来的是对市场的迎合,少了那一份“真”。

电影《神探蒲松龄》剧照

当资本只换来了特效,观众等来的不是期盼的“真”,再这样消磨下去,大概观众最终会完全失去了期待。香港电影需要创新加入新元素,通过整合华语影坛各方的优势,以资源更多的内陆市场为依托,保留自有的特色,拍出大制作却不失“港味”的电影。

我相信未来整合了华语电影圈资源的港片还能再度迎来辉煌,那些行业内顶尖的香港电影人才还在努力着,陈可辛,林超贤等香港导演近年来的表现都十分亮眼,在这个春节档他们的新作也都有着冲击票房冠军的实力。

也期待成龙的《急先锋》在这个春节档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