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伯德小姐》:爱与关注其实是同一回事

《伯德小姐》:爱与关注其实是同一回事

前言:《伯德小姐》是2017年美国出品的一部温情片,虽然很多网友称这部电影为青春片,但我更觉得它是一部反映个人成长与家庭关系的温情片。这部影片是美国演员格雷塔·葛韦格转向导演的处女作,由西尔莎·罗南主演,于2017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一经上映,获得无数好评。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这部影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五项提名。

电影讲述了女主角克里斯汀不甘于当前的生活状态,为了考取外地大学逃离家庭和故乡,脱离母亲掌控,享受自由人生而不断抗争的故事。

克里斯汀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住在偏远的大农村加州萨克拉门托,她渴望去东海岸的私立大学读书,感受繁华都市里的文化和生活。然而母亲因家庭收入微薄、父亲失业为由,让她就读加州本地的公立大学。为此,克里斯丁在高中最后一年跟母亲发生了不断的矛盾与争吵。最终她如愿上了梦想中的大学,远离了家乡,同时也接纳了过去不完美的自己,体谅了母亲的不易并与家人实现和解。

这部电影我刚开始看,以为只是一个女孩在青春期从叛逆到成长的故事,可看到后面却发现,导演想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自我成长历程,更是对原生家庭、对自我的接纳与和解过程。

对这部电影,很多人将其定义为青春片,喜欢从主人公自我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解读,这未免有些局限,无法完全解读出导演的真实用意。因此,今天我将从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母女关系由对抗到和解的过程这个角度来解读。在我看来,伯德小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来解读。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谈谈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维护母女关系的几点思考。

01“情绪化的敌对状态”:刚开始伯德小姐渴望摆脱母亲的束缚、远走高飞,母亲的嘲讽与控制让她迫不及待想逃离。此时,两母女之间的关系如同两只刺猬,即便明知对方爱着自己,却也免不了互相伤害。

跟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伯德小姐自我、叛逆、无畏,她想摆脱家庭、摆脱父母,离开毫无文化氛围的家乡,她想像飞鸟一样不受束缚。这就是伯德小姐给自己改名为“Lady Bird”并多次向别人强调这个名字的原因。

看电影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伯德小姐与母亲的两次争吵。

第一次是影片一开场,伯德小姐想去纽约上大学,母亲却以家庭经济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为由拒绝了她。在车上,他们明明上一秒还在讨论有声书《愤怒的葡萄》,下一秒却因为伯德小姐想去纽约上大学而激烈的争吵起来。母亲认为伯德小姐什么都做不好,连驾照都考不少,又嘲讽地说以她的成绩想考上大学是在做梦。情绪激动的伯德小姐甚至通过跳车来结束这场争执。

第二次是伯德小姐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之后,母亲大发雷霆。她认为伯德小姐过于自我中心,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她害怕同学看到年老的爸爸开着低档车送自己上学嘲笑自己,就在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提前下车。她为了交到有钱的朋友,撒谎说自己住在中心地带的大房子里;她向男友说自己住的地方在轨道的另一边。这些事父母都清楚,只不过伯德小姐对这些事完全不以为意,她不知道父母会因此寒心。

当母亲气愤的说出“你知道养大你花多少钱吗?”,伯德小姐也不甘示弱的顶嘴说“给我一个数字,养大我需要多少钱,等我长大赚钱用一张支票全部还给你!”。

在我看来,这两次典型的争吵,恰好说明母女两人都是性格强硬的人,伯德小姐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性格跟母亲如出一辙。在发生矛盾时两人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只会任由情绪掌控,说出伤害对方的话。

这个阶段,伯德小姐是纠结的,一方面她渴望自由,梦想着一出生就拥有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当下寒酸的生活现实,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窘迫还会可以掩盖。她想住在大房子里,想去大城市生活,想跟富有的同学做朋友,她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02、“自我意识的觉醒”:两次失败的恋情,父亲的抑郁症,让伯德小姐认清世界的复杂和生活的现实,母女关系有所缓和。

电影中,伯德小姐在高中最后一年经历了两次爱情。第一次是报名戏剧社之后结识了高大帅气的丹尼。第一次与丹尼的表白,接吻,欢呼雀跃。偷偷在墙上写着名字,独属于自己的秘密。但是后来发现丹尼居然是同性恋。

第二次是在打工的咖啡店里看到博学优雅的乐队歌手凯尔,伯德小姐再次主动争取,很快就和凯尔成了情侣,可后来发现对方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伯德小姐希望自己的初夜是特别的、美好的,凯尔骗她说自己也是第一次,结果两人发生关系的那次经历竟然无比潦草。当得知凯尔并不是第一次,连睡过几个女生都记不清楚的时候,伯德小姐彻底崩溃。

当母亲开车过来接自己的时候,看到失望痛苦的伯德小姐,她心疼的问“怎么了,宝贝”,没有任何责问,主动拥抱安慰了她。即便母女之间争吵不断,却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所以在外面受委屈的时候,还是可以从母亲那里寻求安慰。

母女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是最容易被彼此伤害的,但同样是因为最亲密的关心,所以会很快的原谅彼此。伯德小姐和母亲对此时的温暖状态都很惊讶,她们争吵惯了,对偶尔的温情还有点不习惯。

如果说两次失败的爱情让伯德小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和生活的现实,那么她发现父亲常年患有抑郁症之后,让她开始在自我认识上有所成长,她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想法和态度。

在洗漱的时候,伯德小姐发现了橱柜的精神类药物,上面写着父亲的名字。母亲告诉她,父亲已经跟抑郁症抗争了很多年,这让伯德小姐非常惊讶。父亲一直是最支持自己的人,在家里他总是默默的帮助自己、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而自己却对父亲一无所知。伯德小姐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在希望从父母这里获取一些东西,却从未试着去理解他们。

在这个阶段,两次失败的爱情和父亲抑郁症的事实,让伯德小姐逐渐意识到生活的复杂和自我的真相。她开始成熟的面对自己、面对父母、面对感情。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与母亲的敌对都是源自对真实自我的无视和逃避。她开始尝试接受自己,脱下伪装。


03、“接纳自我,开始和解”:伯德小姐最后如愿以偿去了大城市,却对家乡和母亲无比怀念,她开始称自己克里斯汀并在宿醉之后主动给母亲打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母女双方在表达爱与感受方面都获得了成长。

伯德小姐让父亲帮忙申请纽约的大学,当录取通知书寄到手里的时候,伯德小姐高兴的崩了起来,她重新粉刷了整个房间,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是瞒着母亲做的,当母亲在一次巧合中得知这件事的时候既生气又失望没让逐渐改善的母女关系迅速恶化。母亲这次没有选择争吵,而是用沉默代替,她不愿在和伯德小姐说任何话,甚至在她马上就要飞往纽约的时候都没有进机场大厅送行。当母亲开车离去没多久之后,她又哭着掉头赶回来,而这时,女儿已经离去。

在这里母亲也经历了一次自我的成长,从最开始的一味控制女儿、替女儿做

决定,到后来发现她已经完全脱离自己,当得知她要离开才觉得自己的小女孩

已经不需要她的帮助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我看来,母亲的沉默并不是真正的生气,她是在懊恼自己并没有给予女儿更多的帮助,反而一直在阻碍她,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跟女儿缓和关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写信沟通,但写不了几句就被她揉烂。父亲将这些扔掉的信捡起来,偷偷交给了伯德小姐,才让她在到达纽约之后明白妈妈对自己的感情和态度。

而到了纽约之后的伯德小姐,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她开始用克里斯汀介绍自己,她开始接受和怀念曾经自己想拼命摆脱的东西:教堂、自己的名字、家乡、还有母亲。

宿醉之后的伯德小姐,神色落寞地走在纽约街头。她对着电话想母亲诉说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在这里,电影中特意设定了用电话留言来表达母女之间的和解,避免了俗套的煽情情节。伯德小姐在电话留言中说道:“妈妈,你还记得你第一次驾车行驶在萨克拉门托的街道上时的感受吗?我只是想说:谢谢。”

最终,女儿懂得了母亲的付出和爱意,母亲也意识到女儿的成长和自己对她过多的干涉和空着,两人真正的做到了从对抗到和解。


04、基于《伯德小姐》中伯德小姐跟母亲从对抗到和解的故事,谈谈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几点思考。

①亲人之间的沟通,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尝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评判对方。

在电影中,伯德小姐跟母亲动不动就会争吵起来,而在吵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人在情绪化的时候很容易说出伤害彼此的话。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如何应对这种在特殊状态下所产生的的情绪。在《如何正确吵架》这本书中,提到一种控制情绪的技巧,那就是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包括:意识到某种情绪对你的身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说出自己的感受,充分、负责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并让此情绪发挥它的功能。”

那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情绪能力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在沟通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存在。静下心来去观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状态,看看自己陷入什么样的情绪当中,是悲伤?愤怒还是焦虑?恐惧?或者气愤?

了解到自己当前的情绪之后,接受并表达它。告诉对方“你这么说,我很生气”,并且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情绪。只有了解并接纳自己个对方的情绪,才有可能学会如何去控制它们,如何让自己冷静下来。

当意识到自己可能处于情绪失控的边缘,尝试提醒自己停下来。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是对方哪句话或者哪个行为激怒了你,你们之间真正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跟对方沟通,一起去解决问题。

②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行为特点,学会正确跟处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处于青春期的伯德姐姐渴望自由和远方,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就是不理解自己,同时母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只想着自己,无法体谅父母的艰辛。

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叛逆,每个孩子在青春期的行为特点都跟她们的大脑和体内激素的分泌有关。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父母眼里会过于自我过于理性,其实是由于他们在这个阶段大脑额叶还没完全发育好,导致他们过于情绪化,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遇到事情大脑会下意识的去关注积极的、正面的部分,而忽略可能出现的负面后果,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乐观、做事不计后果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易怒暴躁,会在大脑中预设敌意,从而发起反抗。电影中的伯德小姐就是很好的例子,每次跟母亲交流都会因为一件小事儿吵起来,比如早餐时就连煎个鸡蛋都会让她觉得母亲是在针对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大脑系统会比人生其他阶段的时候更加活跃,因此很容易过度解读别人的情绪和行为。

我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这些行为特点之后应该怎样跟他们沟通和相处呢?

首先,即使生活压力再大,也要找时间心平气和和跟孩子交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留意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事情,给出客观、积极的建议。

其次,尽量不要更孩子发生正面的冲突,如果发生矛盾,孩子的态度不好、情绪化严重的时候,尽量让双方有一个短暂的冷静期。


结语:

《伯德小姐》看完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倔强、渴望独立、向往远方、追求自己梦想的女孩子。但同时我们似乎也看到了那个时期我们不曾关注过的事情,如同电影中伯德小姐不曾关注过的父亲的抑郁症和母亲写给自己的信。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关于成长、关于梦想,但我觉得电影中所展现的母女关系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有所收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