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TOP138,评分8.7,德斯蒙得告诉人们:不要随波逐流才是自我

豆瓣TOP138,评分8.7,德斯蒙得告诉人们:不要随波逐流才是自我

说到战争片,大家都会想到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吧?

毫不意外,因为那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片,不管是宏大的战争场面、紧扣人心的情节发展,还是有着新高度的立意。在影片的结尾,许多人都感动落泪。

而提到战争片,近几年好莱坞的产出量并不多,但是有这么一部电影横空出世,赚足了大家的眼泪,尽管相比于《拯救大兵瑞恩》,情节简单,时长更短,但是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让观众领略到了战争中那场与众不同的战斗,它就是《血战钢锯岭》。

战争的残酷,我们无法想象

戴斯蒙德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的一个家庭。

他有一个哥哥,全家都信仰基督教。

年幼时,在一次玩闹中,他差点失手将哥哥打死。

他的父亲是一个参加过越南战争退役的老兵。

战争将他的父亲变得暴躁,总是酗酒、无端发着脾气,甚至对孩子母亲拳脚相加。

因为信仰,因为童年的那次玩闹,因为战争对父亲的影响,戴斯蒙德决定一生都不要拿起武器,只传播爱和善良。

当时,日本作为法西斯邪恶的轴心国,尚未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接近尾声,胜利在望。

但是将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尚未结束,于是,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兵被派往日本冲绳参加战争。而等待他们的是日本军重兵防守、异常凶险的钢锯岭

于是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拉开了序幕。

戴斯蒙德因为自己的和平信仰,希望参与战斗,为国家,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参兵上战场。在得到家人与爱人的支持后,进入了队伍。可是戴斯蒙德却不愿意拿起武器。他认为不拿武器的自己也可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随后他被战友排挤,被长官为难,被起诉上军事法庭……最后他还是如愿上了战场。而他在战场的表现令人大为吃惊、另眼相看……

从不信任到排挤,再到尊重

影片的的前半部分用了很大篇幅去讲述戴斯蒙德的童年、家庭,和遇到心爱之人的过程,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战争片。有的观众会疑惑,导演梅尔吉布森为什么这样安排?其实看完整部影片就明白了。

《血战钢锯岭》与别的战争片不一样,这部片子是以小见大,以戴斯蒙德这个小兵的遭遇和经历去描绘整个战场,最后再回到戴斯蒙德这个小人物身上,讲述人性的美好,信仰的力量。

在影片的开始,戴斯蒙德在医院遇见了护士多萝西。

戴斯蒙德对她一见钟情,也许是因为爱屋及乌,也许是因为真的喜爱,在多萝西的影响下,戴斯蒙德开始学医。而在与多萝西约会的过程中,也是全片最美好的部分。漂亮的多萝西从相遇到相知,再到与戴斯蒙德相爱,其间充满的甜蜜与美好,直到戴斯蒙德登上前往战场的列车。

导演认真地讲述了这段恋爱,其用意也是烘托出之后战友们对戴斯蒙德的不理解、排挤。而后戴斯蒙德到了军营,因为不愿意拿起武器,而被长官和战友们理解为,戴斯蒙德是一个连武器都不敢碰的懦夫,谁和他一起谁倒霉,因为他都不愿意拿起武器保护队友。

在军营的日子,戴斯蒙德是那样苦闷。大家开始排挤他,包括长官。宁愿命令他去洗厕所烧火煮饭也不要他跟着大家去训练;队友们百般嘲笑他、言语攻击他,妄图激怒他握起拳头,;队友们抢了他《圣经》里保存的多萝西的照片,以言语侮辱,可戴斯蒙德也是无动于衷;半夜戴斯蒙德入睡,却有人趁着黑灯瞎火将他暴揍一顿,纵然他知道是谁,可是也不愿在长官面前指认……总之,戴斯蒙德有自己的信仰,并且是一个坚决而善良的人,但战友依然不理解。

直到他们真的上了战场。戴斯蒙德作为一个医疗兵,手无寸铁,能做的就是救下战友。钢锯岭地形险要,敌军占领了高地位置,美军驻扎在崖下,一上到高地便被敌军疯狂扫射,美军瞬间伤亡惨重。拿下钢锯岭,谈何容易!

戴斯蒙德所在的部队熬过了第一天,到晚上时大部分人已经撤退。而这时,戴斯蒙德凭着本能作出了决定,将受伤的战友一个一个捆上绳子,从悬崖降下。就这样,从天黑到天亮,戴斯蒙德的嘴里念念有词:"再救一个,再救一个……"

而在崖下的长官疑惑,到底是谁在一直输送受伤的战友?在看清那个人是戴斯蒙德之后,曾经欺负他的战友愧疚了,曾经想逼走他的长官沉默了,戴斯蒙德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与尊重。

因为本心,他赢下了一场救人的战争

影片在战争部分处理得真实,尽管那非常残酷,随处可见残肢断臂,血肉模糊已成为战争的常态。敌人与我方从来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尽管士兵与士兵之间互不认识,他们背后有父母,有爱人,甚至有子女。但却因为国家的号召,因为世界的安危,他们选择了用生命的去拯救一切。

在攻下钢锯岭的过程中,戴斯蒙德救下的不仅仅有战友,还有一个受伤的日本人。在一个洞穴里,他们言语并不相通,但是戴斯蒙德感受到对方的恐惧,他看见那个日本人伤口在流血,便掏出纱布为他包扎。

看到这里,战争的意义突然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尽管人种不同,语言不同,但大家都是一个鼻子两个耳朵,大家都为了生存而努力活下去,到底是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相信电影中的戴斯蒙德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电影来说,因为戴斯蒙德的这个举动,最后战争的结果也变得无足轻重了。战争片的主旨往往是反战,而到这为止,导演已经得到他想要表达的效果了。不由分说,观众明白了一切,在看完电影后一定会陷入思考。

逆境下的信仰,非主流英雄的诞生

信仰是什么?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平衡物欲的工具。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有信仰的人,往往会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去坚守住内心的原则,拒绝一切破坏自身价值观的东西。戴斯蒙德就是这么一个有信仰的人,而且是真正的坚守着信仰。

坚守不是一件难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如果去捍卫一些东西,那么必然会付出代价,不过有的人会为了这代价妥协,有的人,就像戴斯蒙德,始终如一。在美国,与戴斯蒙德同样信仰基督教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可真正做到如此极致的,戴斯蒙德是唯一一个。

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人们总是以为,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便是对的,大多数人都反驳的便是错的。就像人们看见哪家餐馆人多,便会选哪家,因为人多说明味道好。但一味的从众其实并不是明智的体现。

戴斯蒙德便是坚守原则的那个人,他拒绝拿起武器,是对自己的信仰负责。但是其他人妥协了,没有人与他站在同一边,大多数人形成了主流,于是戴斯蒙德成了非主流。

而电影的看点除了战争场面,便是在这里了。

人们对于戴斯蒙德的态度前后大反转,作为银幕前的观众来说,内心是激动又叫好。

为的是主角终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也为主角的从不妥协而深深感动。

我们身处这个社会,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往往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所有人各有一套标准,道貌岸然,心怀鬼胎。这也是电影足够动人的原因。

如果说这电影只是虚构的,那么有人的批判会顺理成章。但让我们深深折服的是,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历史上的戴斯蒙德确实救下75名伤员。在电影的最后,一段录像与2003年的采访随之公布,戴斯蒙德说:"一开始,我只是祈祷上帝让我再救一个,当我救下一个,我说,好吧,上帝,再让我救一个。"

一切都是因为信仰,一切都是因为心生和平。一个又一个,不停歇,不放弃。

人性的光辉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没有人可以嘲笑他人的信仰,没有人可以不尊重他人的决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3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