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夜·上海》:为赋新词强说愁

《夜·上海》:为赋新词强说愁



导演: 张一白


编剧: 张一白 / 山村裕二 / 高燕


主演: 赵薇 / 本木雅弘 / 郭品超 / 塚本高史 / 西田尚美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日本


语言: 粤语 / 日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7-06-26(中国大陆)


片长: 110分钟


又名: 夜の上海 / 夜上海 / 夜。上海 / The Longest Night in Shanghai


IMDb链接: tt0798443


观众十八岁是可以的,但导演十八岁,那就有点为赋新词的意味了。

我一直以为,好的电影是不分区域性的,但《夜。上海》却令我这个北方人如坐针毡,近两个小时的故事,我感觉整整一个下午被蹉跎了,但影片中我却看不到上海这个极具文本化的城市,这似乎与地域无关,那么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了。

迷失,是许多电影人或者文艺工作者都乐于表现的主题,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而这种主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建构方式就是在现代化的都市中,人与人的情感被蒙上了一层不负责任的暧昧关系,内心有痛苦,有忧伤,有彷徨还有许多其它的,总之,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这个城市,更不了解这个城市中传递出来的变化与不变。

爱情往往也是迷失中最容易被作者们拿出来显摆的一种情感,仿佛都市中的爱情都是快餐的,都是迷茫的。如果影片以城市为场景,以爱情为主线,再佐以一些迷离的灯光与符号,那么这种所谓的迷失电影便已经成功大部分了。

由此看来,城市迷失的电影并不是很难控制的,尤其对于一个MV出身的导演而言,但很可惜,这种水平只能是迷失的初级阶段,因为,城市依旧是城市,灯光依旧是灯光,人依旧是人,三者的关系只局限于画面,没有任何的相融,没有任何地思索,只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留个构图的念想,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作为迷失影片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称谓,那就是所谓的浪漫,的确,由于流动的光影,由于快餐式的不合协,由于陌路人的邂逅,于是,浪漫便可以解释这一切了,幻想来自于一种形式,这是十八岁少年对影像的痴迷,同时也是由于影像替代了深度思考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此片在宣传时的定位了,用“浪漫”这种充满幻想的词来掩盖此片中的学生意气,来掩盖那种对迷失的浅显理解。所以,此片注定是一个学生幻想之作,注定是没有刻骨铭心的情节的强愁之作。

故事其实简单地要命,一个失去自我的高级化妆师在上海邂逅了正处于失恋当中的平民女司机,看着女司机的生活,他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种故事最强调的是每一个桥段细节的精细以及每一个人物性格的特殊之处,这两点做好了,再加上一些故事中的城市印迹才能真正成为一部较好的都市迷失电影。但很可惜,三者都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精彩桥段本人几乎无法记述,所有的细节都好似小女生的意想天开,看着自己暗恋的人与他人试着婚纱,在大街上写满了“爱你”的字样,或者用外语来个真情独白,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见于一些学生作业之中,而且是高中生的水平,让我们只能觉得做作甚至是矫情,没有一处令人心有戚戚的感觉。

赵薇的表演还是和小燕子一样,热情有余,真情不足。虽然表现出一个平民阶层的情感,但事实上是颇具漫画式的,与影片中人物的内心却是不相融的,偶尔显露出的真情也无法表述人物的真实内在,过于形式化了,显然就是剧本中的人物,而不是电影中的人物,两者的区别就是演员问题了。而扮演水岛的本木雅弘同样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他虽然以迷路而表现了自我的迷失,但那种回归或寻求答案的心情却荡然无存,甚至是抛开一切的放纵也没有,规规矩矩地只有迷路,而没有迷失,挺可悲的一件事。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只是搭档,没有交流,至于其它的人物,几乎是导演故意摆出来的副线,真是可有可无的,浪费时间而已。

《夜。上海》这个片名中用了句号,时间与空间的隔断感应该很强烈的,影片也的确如此,夜是观众看得见的,但上海却看不见。看得见的夜是因为这夜晚太长,长得令观众昏昏欲睡,而且光影的效果无法与人物内心发生任何联系,过于突兀。上海不仅仅是小吃馄饨,也不仅仅是外滩,这些符号都只存在于演员的嘴上,而与两位主人公缺少交流,于是,上海那种都市感与平民感的交措无法对主人公的行为产生任何辅助作用。上海被完全忽略了。

这是一部想当然的影片,从人物,故事情节到周边环境都是很随意的,所以说其象一部学生作业应该是较有中肯的评价,当然,节奏上虽然缓慢,但全片较为流畅,这恐怕是导演超越十八岁的功力所在,在此也不必夸奖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