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血战钢锯岭》:信仰造就英雄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思

《血战钢锯岭》:信仰造就英雄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思

《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战争历史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雨果·维文、瑞切尔·格里菲斯、文斯·沃恩主演 。

影片于2016年11月04日在美国上映 ,2016年12月08日在中国上映 。

2016年12月,《血战钢锯岭》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2017年2月27日,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 ,最佳剪辑奖。豆瓣评分8.7分。

《血战钢锯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和冲绳岛的故事,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医务兵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位基督徒,不愿意在前线杀人,甚至连枪都不能摸一下。尽管因自己的笃信遭受其他战士们的讥讽,但他仍在坚守信仰及原则的情况下,孤身面对凶残的日军,冒着枪林弹雨,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他奇迹般的运送到安全之地。

这部以戴斯蒙德·道斯的现实故事改编的传记作品,从故事情节到表现手法,都很有独到之处。电影剧情分为两部分,前面的剧情铺垫,围绕人性和爱情展开,在人物情感的处理上既把握的恰如其分、细腻入微,又非常合乎情理。后面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更是震撼人心。本文我将从戴斯蒙德成为英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电影拍摄手法、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等方面来分析这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影片。

01、戴斯蒙德的信仰使其成为英雄有一定的偶然性

1、生活环境及宗教对戴斯蒙德·道斯行为影响

电影中对戴斯蒙德信仰起影响作用的是他的家人。主要原因他的母亲是虔诚的信徒,对戴斯蒙德信仰基督有引领作用。促进其坚定信仰的在影片中有两处展现,第一处,误伤哥哥。父母抱哥哥哈尔包扎用了慢放镜头,舒缓的风琴音乐中,突出戴斯蒙德由于害怕而急促沉重的喘息声。在紧张喘息中,他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圣经祈祷词;父亲扬起皮带准备打他的时候,他看到挂的另外一幅画名为“第六诫 不可杀人”。母亲说“谋杀是众恶之首,取人性命,在主眼里 则是最严重之罪。”

第二处,父亲伶仃大醉后举枪对准母亲,情急之下戴斯蒙德夺枪对准父亲,在心里 我杀了,这就是为何我向上帝发誓我再也不去摸枪”这就是戴斯蒙德参军但是不拿枪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信奉基督,是因为他向上帝发誓再也不去摸枪


2、戴斯蒙德成为英雄有一定的偶然性

参军后戴斯蒙德拒绝拿枪,军队的命令要求绝对服从,这让他不拿枪的行为被看为另类。因此遇到了排挤,开除,乃至被起诉的麻烦——以“拒绝服从兵役”为由送他上军事法庭。想做一名军医的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还被视为懦夫,管理者想方设法地要把他赶出军队。

此时他的战争已经到来,即对抗纪律。他要为自己争取不拿枪的的权利。如何在纪律森严的军队中坚持自己的信仰,成为了戴斯蒙德要面对的问题。为了解救戴斯蒙德,身为老兵的父亲再度登场。最终戴斯蒙德被承认作为一个“良心拒服兵役者”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是父亲为其争取,恐怕等待戴斯蒙德的是牢狱之灾

戴斯蒙德的信仰标准只是对他自己而言,并没有拿出来约束别人。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一直认为服役是自己应该尽到的义务。他虽然不杀人,但是并不反对杀人。他作为医疗兵上战场,也是为了军队杀日本人而服务。可见戴斯蒙德理解的战争标准,不是反对杀戮,而是自己不去杀戮。

02、电影采用蒙太奇手法演绎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影片首先开头用一组慢镜头蒙太奇构成了一段简短但震撼人心的倒叙,残忍激烈的战争场面刻意放缓了每个镜头的节奏和时长,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直接开门见山的渲染了一种战争情绪,奠定了影片凝重的主基调。

倒叙戴斯蒙德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片段中,光线运用暖色调。与影片开头战火中的沉重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进入军营拒绝拿枪后光线色调开始变暗,暗喻戴斯蒙德开始进入自身与军队规定的对抗环节。直至戴斯蒙德被关起来,狭小的房间里,光线对比运用更加尖锐,明暗对比照明非常明显。显示出戴斯蒙德面对的压力达到顶峰。引申出戴斯蒙德拳打墙壁发泄心中的愤懑。

到战争中,运用更多的特写镜头,把战争残酷血淋淋的画面呈现出来。引发出电影的高潮——戴斯蒙德未随队撤退,而是留在山岭上救人,从白天到黑夜,伤员一个个从山岭上用麻绳放下,一句句"help me get one more",加上随战场局势变化的镜头,将道斯的英雄光辉渲染到了一个新高点。

此后,美军视戴斯蒙德的信仰为胜利的守护神一般,迎来了电影结局——戴斯蒙德第二次上岭,全军英勇抗敌,最后道斯受伤,给了他悬在绳索上下降的情绪化的长镜头,缓慢地向道斯的身体由下至上拉进并略摇动,光辉洒进镜头,道斯的英雄信仰此刻已然光芒四射,到达影片的最高潮

最后回顾真实的戴斯蒙德,直达影片和平主义英雄主义的主题

03、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加看懂电影的魅力所在

《血战钢锯岭》改编自真人真事,主人公戴斯蒙德在历史上确有原型,靠着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救回75个人壮举(这不是具体数目,究竟救了多少人,当事人也记不清了)。

电影中的战争场景在真实故事中是二战位于冲绳岛的战役,剧组到了澳洲雪梨的农场取景,特别使用了烟雾机将周遭看起来不像冲绳的景致全部遮掉。

“良心拒服兵役者”简单点说,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戴斯蒙德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而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有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就干过,拒绝拿武器,但是后来中途放弃了。

戴斯蒙德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受到母亲的感染。而在戴斯蒙德年轻的时候去教会,认识了同样年轻的多萝西。于是他们因为同一信仰同一梦想走到了一起。而电影中把这幕拍成了传统的爱情相识桥段。但是确实后来多萝西成为了一名护士,但那是戴斯蒙德在战场上受伤退役以后无法工作,多萝西要养家糊口,去考了护士职称。而戴斯蒙德和多萝西婚礼,是早在戴斯蒙德去服兵役前就已经举行了。电影中戴斯蒙德因为不愿屈服拿枪而被关,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已。

电影后面真实镜头,是电影的一个升华。现实中,戴斯蒙德荣获荣誉勋章,收到总统接见等等。但之后戴斯蒙德的生活并不容易。他负伤太重,被认定为90%残疾。接受了将近5年半的治疗。1976年以后,完全失聪。1988年接受人工耳蜗手术才恢复听觉。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导演梅尔·吉布森在不脱离事实的情况下,对影片稍作处理,就此引发出几场戏剧冲突,使影片更加有看点。用仅为4200w美元的小成本拍出了上亿投资的大片质感。战争场面血腥惨烈,救人情节惊心动魄,《血战钢锯岭》带给观众是无比震撼的观影体验。久违银幕的男儿热血,回眸历史的沧桑厚重,与时代浮沉的大气恢弘,都精准完美地浓缩在了这部电影中,令人叹为观止。

04、不是在战争中才会有英雄,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英雄

1、信仰有差异性也要具有包容性

影片中格拉夫告诉戴斯蒙德“ 我跟所有人一样相信此书,跟所有人一样,我会被良心困扰, 但当一切你所重视的东西都受到攻击时 , 你会怎么做?”军营中好多人也是信奉基督,基督教戒律中不能杀人。但是战争到来,这些人还是选择拿起武器对抗敌人。日本人不会因为对方是基督教徒就停止杀戮。基督信徒不能拿起武器反抗吗?这种做法不能用对错来评判。虽然他们参与了战争,但是他们还是信奉上帝。

戴斯蒙德而选择了继续他的信仰,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他坚持下来了。正如他在军事法庭上所说“ 我有能力有激情作为军医服役,与战友们在战场上一同进退,一起面临声明危险‘”“当每个人都在取命,我是去救命这个世界把自己搞得四分五裂,我想努力拯救它,去救人”正是戴斯蒙德坚持的信仰,让人们重拾对生命的敬重。

影片中是处于战争时期这种特殊环境,为了服从秩序,如果过度纵容个人的信仰,必然会导致军队运行效率低下。所以戴斯蒙德的出现只是个例。

每个人的不同经历造就了每个人的信仰不同。因为信仰的差异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具有自由和包容性。

2、坚定信仰,成就英雄

战争中,日军的信仰是“为了天皇陛下”战争失败他们的指挥官切腹自杀看到战场上的血腥杀戮,戴斯蒙德产生过迷茫,他眼里含着泪说“他要我去哪儿,我不明白,我听不到你的声音”这时候听到了呼救声。然后开始了“上帝,让我再救一个”的救人模式。

一个瘦弱人,依靠强大的信仰,抒写了一篇叹为观止的孤胆英雄事迹。

在没有战火的今天,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善良和信仰,因为这样的人,即使平凡,却也伟大。

这令我想到当前在疫情中,有多少医护人员遵守着希腊波克拉底誓言,沿着南丁格尔的足迹冲在抗疫第一线。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们,就是伟大的英雄。战争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捍卫和平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让举起屠刀的人放下杀戮,拥抱和平。在没有战火的今天,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善良和信仰,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英雄。

总结:

《血战铜锯岭》这部影片整体剪辑和音效的把握都恰到好处,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实至名归。作为战争片,尊重历史事实,不美化战争,不弱化敌人。一部好的战争片就应该展现出战争的真实与残酷,让人们更加珍爱和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5248.html